Q、 疫情下,每天困在家中,怎樣可以減少爭執?
我們明白香港居住環境比較狹窄,家庭共同目標就是減少紛爭,增加和諧。要知道孩子希望得到,快將得到,就是他們最專注、最合作的時候。大家是否記得,當年小學學校旅行,大家會為明天興奮得睡不好覺,但絕對不會耽誤行程。所以家長,計劃陽光充沛的下午時間,安排一個快樂戶外活動,在防疫安全環境下,給孩子吸新鮮空氣及伸展身體的機會,他們必定合作。孩子知道努力完成作業,就有出外遊玩的機會,自然努力盡快完成功課與工作,預備享受戶外的快樂親子時光。
戶外郊遊可以加強孩子胸襟,對生命存在敬畏之心
疫情期間,戶外郊遊最安全。郊外地方陽光、白雲使人放鬆,容易增長感情。開闊的視野會增進兒童的胸襟,對小朋友成長很有幫助,借疫情改變未來生活習慣,以後爭取更多郊遊樂趣,生活更寫意。優美的環境,大自然美麗風光,植物、昆蟲的蓬勃生機,會讓兒童學習珍惜生命。壯麗的日出、日落及大海,會讓人產生謙卑的心。這樣孩子才會有自信,堅定,而有修養的未來。
單純戶外步行,看風景,看花卉、樹木、禽鳥,已經對孩子成長有幫助,過程中還可以有學習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借助手機 APP 的花草確認軟件,只要拍照上傳就會獲得詳盡介紹,家長與孩子共同學習,加上當中親子故事時間及遊戲,用來刺激及引導孩子成長,教育效果當然非凡。但其實孩子最滿足的是因你同行。
疫情期間,網絡上有很多郊遊路線介紹,大家可以參考,按家庭成員能力,量力而為。當然大家還要關注疫情發展時的守則。介紹一些,過去兩年去過的景點,給大家參考,疫情稍為舒緩,就可以舉家郊遊,享受大自然美妙的世界。
港島區:
大潭水塘、香港仔水塘、薄扶林水塘、太平山頂-盧押道、馬寶山紅香爐峰(看日落)、西灣河紅屋(舊太古糖廠遺跡)、筲箕灣配水庫、海防博物館、筲箕灣至北角(海濱步行徑),北角碼頭海濱公園(可以連接過海到紅磡碼頭)、中西區中山公園至鐘聲泳棚(海濱看日落)、海洋公園至淺水灣(海濱),還有,紫蘿蘭山徑下路(灣仔黃泥湧水塘至淺水灣)。
九龍區:
鯉魚門三家村至石鑛場(海濱)、將軍澳康城至調景嶺(海濱)、紅磡碼頭至尖沙咀碼頭(海濱日落)、西九海濱、東九龍海濱長廊、荃灣海濱、荔景山道(荔景站至美孚公園)。
新界區及離島:
西貢市海濱、大浪灣、大美督水壩、沙田河畔、大埔河畔與海濱、屯門河畔與海濱、長洲環島、東龍島(渡輪在西灣河東區法院對開的海邊碼頭)。
因為我家住在港島,為了減少乘坐長途交通工具增加感染風險,所以曾經去過的大部分步行路線,都在市區附近位置,請大家原諒!網絡上,有很多親子遊的路線介紹,路線說明普遍都非常清楚,還有難度指數供參考。大部份交通方便,費用也十分實惠,香港郊遊可以算是價廉物美,而風景漂亮則達到賞心樂事級數。香港真的很漂亮,大家好好珍惜。
疫情使香港進入困難重重的日子,氣餒及沮喪不能解決問題
香港經歷2020年至22年,社會似「鬥氣」多於想解決問題。講什麼奇怪防疫言論都要大家尊重,不戴口罩說話要別人看她面色做人。仿佛覺得生日派對比學校上課更為重要,迫爆超市比劇場更為安全。對別人總是批評、總是封殺,對自己人總是放任。孩子眼看這個社會,旁邊的同學舉家移民,加上戰爭,新聞片段總讓他們處於不安狀態。做防疫工作,好像世界末日一樣,雷聲大雨點小,一時一樣,胡亂奔跑,使人恐慌。總是讓年輕人感覺到被威嚇,使他們處於恐懼狀態,方便屈服及控制。殊不知孩子長期處於不穩定及不安狀態,只會讓他們自信心倒退,而引致處事能力減慢,創造力下降,未來就算可以完全被控制,都只會出現一個整體活力不足的城市。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西方社會,不會用舉國之力嘗試衝向相同目標,但一樣有高的創造力原因。
因材施教,量力而為,以愛先行
香港過去幾十年看似沒有什麼統一目標,社會紛爭不斷,發展反而比鄰近地區更繁榮。今天,眼看別人全家移民,我們應該寄予祝福。見到眾多留下與我們並肩努力,應該感到內心安慰。環境可以創造人,人亦可以創造環境。家長絕對不能氣餒,借疫情可以與孩子在功課以外,有更多時間接觸,增加彼此感情,通過你的幫助,使孩子更有安全感及自信心,抵銷現時社會的種種不安情緒。好好運用這個機會,深入瞭解你的孩子,讓你更深入知道孩子的才華及特質,因材施教,量力而為,以愛先行。
相關文章
孩子教養Q&A(七)教養是一場永不休戰的搏鬥,家長的位置如何設定?
孩子教養Q&A(八)小朋友內向,怎樣才可以令他們多與人接觸呢?
孩子教養Q&A(九)Baby 睡前讀什麼類型故事好?從小培養閱讀習慣,怎樣開始?
孩子教養Q&A(十)小朋友讀小學後,還只是喜愛聽故事,如何讓他們產生閱讀興趣?
孩子教養Q&A(十一)平時家庭管教嚴格,小朋友不願跟家長玩,應不應該改變一下教導方法?
孩子教養Q&A(十二)小朋友如果太早熟,應該如何引導他們探討性問題?
孩子教養Q&A(十三)小朋友升上小學後經常講大話,應該如何面對?
孩子教養Q&A(十四)部分高小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多,全學了「內地通俗文化」,打簡體字,應該如何幫助他們將來在香港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