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養Q&A(八)小朋友內向,怎樣才可以令他們多與人接觸呢?

Q、小朋友內向,怎樣才可以令他們多與人接觸呢?
家長害怕孩子「內向」的原因,是因為社會上一般對害羞的孩子理解為怕事、無能、怯懦。這些孩子在嬰幼兒階段,都會是表現出謹慎、害怕與逃避的行動,而每每躲在家長背後,沒有一種看似勇氣及聰慧的突出表現,就是俗語所講的不夠「醒」。家長擔心孩子長大後,變成「宅男」、「宅女」,由於社會推崇「出人頭地」的社會精英,內斂性格與喜歡在家中生活的孩子,會被負面標籤為社會的一種負累。

 

內向孩子常給人「細膽」與「宅」的負面印象

其實,「內向」孩子一般都屬於心思細密,想清楚才行事的類型。可惜社會潮流推崇「醒目仔女」,導致內向孩子被誤解為不夠 sharp ,家長擔心孩子缺乏競爭力,結果越幫越忙,適得其反。他們多數在嬰兒時比較害怕陌生,很喜愛貼近家長。幼兒時,對陌生人比較審慎,對陌生環境比較多顧慮,要多點時間才能「入局」,但這不代表他們愚笨,他們只是要觀察清楚、想清楚才行動,慢的原因只是人生經驗未足夠,作出決定比較困難,需要更長時間所致。

「內向」與「宅」不幸被負面地畫成等號,其實「宅」的名詞源自日本的「御宅族」,對「宅」也不是如比不堪的描述,不知原因「宅」到了香港,「宅」仿佛就成為「電玩癡迷」及「寄生蟲」的代名詞。「宅」原先只是現代繁榮社會的一種生活態度,喜愛回家不善交際,沒有任何逃避,匿藏自己之意,現在被過分描述為社會的負累,真的要怪主流大台電視劇集偏見。「內向」與「匿藏」更加沒有半點關係。

 

社會鼓吹一種「認叻」文化

孩子在嬰幼兒階段,有三種主要面對別人與環境的氣質,就是「平靜」、「激動」及「害怕」。這是他們面對環境的天生反應,沒有好、壞、強、弱。其實,害怕只是他們謹慎及深思的傾向,要想清楚答案,有極高把握才回應,才會行動,於是給人有一種好像不懂及愚笨的印象。經過多元智能多方面的培養,自信建立後,從一些研究結果發現,內向孩子是更有成就的思考類型人物。可惜社會文化充斥著一種搶出風頭,爭取注目的文化,仿佛成為兒童成長是否成功的標籤。於是舉手慢、搶答遲,不夠認「叻」,已經成為社會的負面形象。現在只要「扮勁」與「亂吹」,沒有真材實料,「認叻」、「好打得」也可以封侯拜相,成了今天社會的種種禍根。

 

「內向」孩子培養得宜,最終成就每每更高

從外國很多兒童成長的描述當中,「內向」就是嬰幼兒時「害怕」的孩子,一般都是「內省」智能的擁有者,每每因其謹慎與心思細密的特性,加上比較強的觀察力,通常獲得語言、邏輯、肢體、空間的訓練後,再加上自信心的建立,都會成為社會精英分子。不但成功,由於其舉一反三及融匯貫通的性格特性,每每更加卓越。所以好好培養怕陌生、怕環境的孩子類型,有可能成為社會未來人才寶庫的孵化器。其實好好培育內向的孩子成才,總比面對那些「認叻」朋友行為的啼笑皆非,更有價值,回報更高。

 

靈活應變是香港人成功特質,但沉實穩重的配搭不能缺少

香港從1949年約五十萬左右的人口,三數年之間急增至近三百萬人的大型難民營城市,由原本與內地暢通無阻的一個港口城市,變成一個孤立封閉的社會。在物質困難、社會混亂的時候,少一點靈活、「急轉彎」及應變能力,當然不易成功。這個直接、間接養成我們香港社會特質,就是一個靈活、適應力強的社會。但其實五、六十年代,當時香港社會還有一批「硬食」困難環境,死命、實幹分子支撐,作為互補長短,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這個大概,就是當時「醒目」與「內向」人士的社會分工。就以香港樂壇的一對活寶貝-黃霑及
顧嘉煇為例,他們正好是醒目與內向人士的 perfect match。但教育與培訓,讓他們的氣質互相滲透,外向的黃霑思想也因受教育,向思考極為細密方向發展,而內向的顧嘉煇,也因受教育感染而沒有任人擺布。這就是教育貢獻,及社會分工合作,氣質互補的結果。所以,培養不同品質,並且彼此互補,就成為教育及人力資源的重要社會課題。

 

如何面對害怕陌生人氣質的嬰幼兒

由於嬰幼兒未有成熟思維,「害怕陌生」類型的他們會瞻前顧後、裹足不前,不知如何分析當前陌生的境況。這一刻,家長切忌把怕陌生的孩子硬推向與人接觸,以為此舉就可以讓小朋友學習勇敢,實質上是適得其反。原因是孩子對於當前處境,未有結出評估結論,產生十分害怕的情緒,盲目推他們前面,不是讓他們更為驚慌嗎?

最佳方法是家長與陌生人保持一個親近距離的接觸(約一米左右),盡量放鬆,並且與對方較長時間親切交談,保持輕鬆愉快心態,讓孩子從家長旁邊觀察、感受到陌生人原來並不害怕,慢慢一小步、一小步地拉近。大家也切忌去觸碰別人怕陌生的孩子,只可在安全距離向他們展示親切笑容,最後彼此來一聲親切再見就離開,讓怕陌生孩子有一個安全與人接觸的經驗,孩子的怕陌生就會改善,但不會消失,也不必消失,因為這是安全顧慮氣質的天性。

 

如何面對陌生環境「適應力低」的幼兒

有一些幼兒,進入幼稚園,很長一段時間還是每天在園外與家長糾纏,不願上學,而放學又十分奇怪地不願離開。老師告訴你這幼兒上午一段時間一直不能入局,之後仿佛完全沒事發生。每次放假回來又故態復萌,問題周而復始發生,要到一段頗長時間後才慢慢消退。這些孩子就是陌生環境「適應力低」的幼兒,其實家長也不難面對,就是送孩子上學及到陌生地方的時候,用比較長的時間慢慢進入環境,也要在環境外圍,先慢慢鬆弛地與他們談話,打破他們的恐懼與憂慮。應對內向小朋友的最佳辦法,是「不要」把他們應對陌生人的「害怕」、「怯懦」反應行為,「變成習慣」。要用「鬆弛」讓他們適應陌生,並且把正面、良好感覺慢慢變成習慣,就可以化解他們的問題。

 

長大後,如何鼓勵內向孩子改善

以他們喜愛的事情投其所好,以此作為動力引擎,很有用。一般內向的小朋友,主要是「內省智能」自我思考反省能力很強,因此建立他的熱愛及同理心很重要,必須順其喜愛方向自然發展。他喜愛大自然就多行山,共同進行郊野攝影,取標本。喜愛機器、電子零件及模型的小朋友,就滿街陪伴他去尋找,多多研究而不急於購買。喜愛藝術就多參與,用喜愛刺激動力。當他們因喜愛的事物而與陌生人及陌生環境接觸,慢慢掌握及瞭解處理關係的方法,並且獲得安全感,他們就會改善,願意多參與活動。我在高中畢業前,還是一個頗為「宅」的美術人,因為喜愛舞台,也獲得劇團大家庭的接納,才衝破自己內向性格的困局。

遊戲:人體打井
玩法:先在地上記下井字九格,遊戲是「扭扭樂」與「打井」的結合。用身體任何部位按下不同的格內,就要答問題,答對問題此格就是他佔有,答錯則退出,到對方選擇另外的一格。誰首先用身體佔據一條線下的三格,無論直、橫行或斜行都可以,就勝出。
目的:內向小朋友一般喜歡思考,用身體去按著多個位置本身是身體動作協調的訓練,期望孩子通過同時又思考、又動作的遊戲,因此喜愛上肢體活動。再通過各種遊戲活動的探索,改善內向行為。

 

相關文章

孩子教養Q&A(一)家長面對快將升上小一的小朋友,怎麼辦?

孩子教養Q&A(二)如何讓初小孩子對語文產生興趣?

孩子教養Q&A(三)孩子太多時間注視電視、手機怎麼辦?

孩子教養Q&A(四)小朋友鬧情緒怎麼辦?

孩子教養Q&A(五)孩子不聽話、沒有禮貌怎麼辦?

孩子教養Q&A(六)在家居可以怎樣跟孩子學習英文?

孩子教養Q&A(七)教養是一場永不休戰的搏鬥,家長的位置如何設定?

孩子教養Q&A(九)Baby 睡前讀什麼類型故事好?從小培養閱讀習慣,怎樣開始?

孩子教養Q&A(十)小朋友讀小學後,還只是喜愛聽故事,如何讓他們產生閱讀興趣?

孩子教養Q&A(十一)平時家庭管教嚴格,小朋友不願跟家長玩,應不應該改變一下教導方法?

孩子教養Q&A(十二)小朋友如果太早熟,應該如何引導他們探討性問題?

孩子教養Q&A(十三)小朋友升上小學後經常講大話,應該如何面對?

孩子教養Q&A(十四)部分高小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多,全學了「內地通俗文化」,打簡體字,應該如何幫助他們將來在香港的發展?

孩子教養Q&A(十五)如何提高小朋友專注力?

孩子教養Q&A(十六)兩個小朋友留在家中,大哥哥整天教弟弟搗蛋做壞事,應該「點算好」?

孩子教養Q&A(十七)孩子成日「坐吾定」及在飯桌「搞破壞」,怎麼辦?

孩子教養Q&A(十八)疫情下,每天困在家中,怎樣可以減少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