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歷史
邁向40周年
文:王添強 (總監及創團藝術幹事)
2023年7月23日
 
 
明日藝術教育機構創立於1984年,2024年將是機構四十週年。1985年我們的創作劇目面世,1987年開始從事兒童劇藝工作,是香港首個專業兒童劇團及藝術教育服務的機構。至今年,已經製作超過120部兒童劇,是兩岸三地以至亞洲地區一個重要的「兒童劇藝」及「教育戲劇」組織。
 
自1984年機構成立至今,可以分為四個發展階段:1、探索時期(84至95年);2、專業兒童劇時期(95至02年);3、兒童劇藝與教育戲劇雙軌發展階段(02至20年);4、荃灣大會堂兒童劇場地伙伴與繪本創作階段 ( 09至現在),第三與第四階段在時間上有重疊,但服務範圍有所不同,所以作出區分。
 
1、探索時期(佚名劇團時期 84至95年)
 
舞台劇藝的探索
 
1984年,機構以「佚名劇團」為名,由一群在專業藝團擔任全職及兼職的工作人員組成,以關懷社會、敢於嘗試,簡約美學,並專注於香港舞台上並不常見的小型劇場為風格。當年是香港舞台進入職業化門檻的好日子,香港話劇團、中英劇團、香港芭蕾舞團等等,都在政府的支持下高速進入職業發展階段,一眾出色的半職業劇團及製作公司,也在蠢蠢欲動。
 
刻意探索社會乏人問津的題材
 
至1995年,十年之間創作了不少大膽敢言﹑引起社會討論﹑別人很少涉獵,以及藝術形式創新的作品,包括應用樣板戲片段,探索中港兩地人民交往掙扎與矛盾的《星光的背影》(87年);探索香港貧富懸殊問題的《綁》(85年);探索傷殘人士婚姻及生育權益的 《彎曲的避孕套》(86年);淚光中笑談中國百年苦難的「車輪戰相聲」街頭劇 《論盡百年》(87年);加入戲曲片段,探討回歸與香港社會出路問題的《末段神話》(88年);面具史詩劇場《迦陀公主》(89年)及《塔什干屠城》(90年);香港第一個戶外演出的大木偶劇墟《周處除三害》(92年),及其後的《十兄弟》(94年)、《七彩象非非》(96年)、《八彩恐龍》(99年);還有改編自日本探索國共內戰後遺留在緬甸境內國軍悲慘經歷的《緬甸豎琴》(92年)。
 
兒童劇也是社會上缺乏的服務
 
機構以探索戲劇藝術的信念與堅持,從事製作及思考本地兒童劇發展的可能性,於1987年創作我們第一部兒童音樂劇《朱古力大王》,七月二十三日就是這劇首演日期,因此我也以今年這日子發表邁向四十週年文章。當然,還有戲曲動作兒童劇《龜丞相》(88年)與《西洋歷險記》(90年);探討香港兒童問題的面具兒童劇《珠兒尋Friend 記》(89年),互動教育劇場《媽媽肚裡的秘密》(90年)及《食得是福》(93年);經典童話形體劇《夜鶯》(91年)、大型立體書兒童劇《小紅帽》(92年)、大型音樂劇《灰姑娘》(94年)與《美女與野獸》(95年)。
 
佚名(匿名者)的由來
 
為什麼我們是一個匿名者的劇團?源於劇團成立之初,大部分團員均以全職或兼職在各專業舞台機構中服務,為免混淆及影響原來服務的專業藝術或學術機構,我們就以藝名在佚名劇團從事演出及創作。以我為例,當年服務於香港話劇團及香港演藝學院科藝學院,其用在「佚名劇團」的藝名就是「思源」,由於當年我們都由一群不便直接使用真實名字人士所組成的劇團,故稱為「佚名劇團」,一個匿名者的劇團。
 
向兒童劇專注發展
 
1991年我出訪捷克考察偶戲與兒童劇發展後,深信以戲偶及故事劇場表演的兒童劇,應該就是我們兒童劇的未來方向。加上從1987年以來多年的兒童劇藝接觸經驗,決定以戲偶表演兒童劇為機構主軸。不過由構思到運作成熟,還需要好幾年時間,要到1995年的《小小西遊記》才能真實做到。由87年製作第一部兒童劇起至91年的四年間,劇團平均每年製作一部兒童劇與三部其他製作,92至95年度增加至每年製作三部兒童劇及一部其他製作。93年我再獲奬助金赴美國考察兒童劇後,劇團專門從事兒童劇的條件已經成熟,開始正式進行改名行動及有限公司運作申請。95正式改名為「明日劇團」,成為香港第一個專業兒童劇團,專注在兒童劇發展。
 
佚名是劇場的顛覆,明日是對佚名的認同
 
1995年劇團已經發展成熟邁向職業,團員亦能堂堂正正以真名參與。而「佚名」廣東話發音是「日」、「明」,與「明」、「日」發音相同,故我們把「佚名」的聲調反轉排列閱讀,便是「明日」。於是,正式命名為《明日劇團》取其服務明日主人翁的意義,「佚名」反轉「明日」,玩了一次廣東話的文字遊戲,再加上英文名稱直接用普通話拼音(Ming Ri),藉此向大家說明我們與香港文化的聯繫,與中國及世界兒童劇藝文化融合的決心。
 
創團及探索時期的主要成員:王添強、麥美玉、胡榮堅、盧比得、陳桂芬、丁羽、王家強、曾啟生、鄭廣仁。
 
 
 
2、專業戲偶兒童劇時期(明日劇團時期 95至02年)
 
更改名字行動
 
1995年劇團決議專心向兒童劇藝方面發展,並改名「明日劇團」,同時開始每年廣泛邀請世界各地精英合作,嘗試及探討兒童劇與兒童戲偶的各種可能性。
 
1995年我們與現時在捷克布拉格享負盛名的「肉餅劇團」合作,在香港藝術節演出戲偶兒童劇《小鞋左左》,從東歐學習回來的手法已經掌握,但並不流暢。直至同年暑假在區域市政局主辦的國際兒童藝術節演出的作品《小小西遊記》,才能充份展示劇團的風格,此劇是「佚名劇團」結束,同時開展「明日劇團」專業兒童劇時期的重要里程碑。從1996年至2002年我榮幸出任香港市政局藝術顧問(戲劇)。
 
1996年開始作即興編創嘗試
 
1996年與揚州木偶劇團合作演出的《森林小子》,是正式打正旗號的「明日劇團」第一個年度大作。並且由此開展長達七年以「即興編創」方式進行劇目排練手法。這行動對劇團深入發展兒童劇藝及教育戲劇文字以外的編創能力,幫助很大。我們今天能與學生互動下編創戲劇過程中十分流暢,及教育戲劇教案編寫能力上十分卓越,均拜此「即興編創」時期所奠定的能力與技術。
 
1997年與內地重要的合作
 
與中國著名漫畫家張樂平先生的後人合作,將中國三、四十年代著名漫畫《三毛》搬上舞台,與廣東省木偶劇團共同演出《三毛流浪記》,為建立與內地緊密合作關係邁出重要一步。
 
 
1998年是開展面具默劇
 
與美國康州導演 Larry Hunt 合作排練面具默劇《拉你嚟 、 變變變》,此劇有兩大目標,就是引入面具默劇表演手法,及培養香港面具默劇表演人才。多位今天專職於兒童劇發展的領導,也有參與此劇演出,給他們的事業發展帶來很多契機。
 
1999年是豐盛的一年
 
赴日本巡迴演出從新排練的無語言版本《珠兒尋friend記》,正是運用 Larry Hunt 的技巧與概念。並且同年與來自美國紐約的皮影專家 Stephen Kaplin 及專業京劇演員馮光宇合作,創作現代皮影戲《哪吒》。與廣東省木偶劇團合作人偶同台兒童劇《花木蘭》。2000年《花木蘭》在廣州榮獲羊城藝術博覽與《星海黃河》並列最高奬項。為我們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作好準備。同年,我獲得藝術發展局戲劇範疇的「全年最佳戲劇工作者獎」。
 
2000年廣州獲獎,創作也漸趨成熟
 
繼1997年改編三毛流浪記後,再與上海張樂平先生的後人及廣東省木偶劇團合作 ,並加上美國的開口戲偶,製作全新故事的《三毛太空漫遊》,後來再由舞台劇版本改編成圖畫書,在上海出版。
 
2001年向非兒童戲偶進行嘗試
 
與美國康州 Larry hunt 導演再度合作,加上康州大學木偶系的專家,廣東省木偶劇團,進行三方合作劇目《奇幻之旅》,是一部以著名畫家 Paul Klee 畫作為題材的現代戲偶及影子戲,目標是引入超越兒童觀眾欣賞範圍的戲偶劇,並且培養香港戲偶表演精英。當下香港多位稍有年資的戲偶劇團主創人員,當年都是此劇參與者。
 
引入專業布袋偶的培訓
 
2001至2002年,參與市政局-社區文化大使《布袋劇推廣計劃》,與中國福建布袋戲藝術家莊陳華老師,英國布袋偶劇團 Mr. Punch 合作,進行一個三地布袋偶藝術家的交流計劃,包含示範、教學及表演等一連串活動,目的是使中英兩地的布袋偶專家有深入交流的空間。我們也因此獲益,成為亞洲唯一能演「Punch and Judy 布袋偶戲」的劇團。
 
2002年向成熟及有經驗的劇團學習
 
與台灣九歌兒童劇團合作,把「九歌」的戲寶《城隍爺傳奇》,以廣東話版本帶來香港。同年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木偶劇團合作《小小魚仙子》。加上與匈牙利進行兩地互訪交流計劃,匈牙利布達佩斯木偶劇團來港演出《小英雄》,我們則以現代影戲《香港傳奇》回訪匈牙利布達佩斯。兩地互訪演出,成為機構日後的交流常態。
 
之後,《香港傳奇》一劇到訪多個歐亞國家及內地城市,為大家留下深刻印象。這可算是我們步向兒童劇與教育戲劇雙軌前的高峰。國際交流頻繁,目標就是掌握他們各自的表演特色,不同手法與觀眾的關係,並且在排練上的各種技巧的應用,豐富我們戲偶兒童劇的創作概念。
 
國際交流建立文化橋樑
 
與眾多海內外合作,奠定專業兒童劇團身份之外。在1996年我開始參與協助中國木偶皮影業界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屬下-國際木偶聯合會(UNIMA )成立中國中心(UNIMA-CHINA )的籌備工作,直至2001年入會成功後,我順利成為中國木偶皮影學會副會長之一。同年,參與 UNIMA 亞洲及太平洋委員會工作,2008年至2016年連續兩屆獲票選成UNIMA 執行委員會(EC)委員,成首位在UNIMA 領導層的華人。正式在國際戲偶藝術及兒童劇交流事業上,扮演中西文化橋樑的角色。
 
大型國際交流項目
 
機構更每年一度開展海外或內地交流計劃,策劃外國藝團赴港合作演出。2004年總監擔任上海國際木偶總動員藝術總監,為當地策劃十一國家與地區藝團來華表演節目,是當年上海的盛會,在傳媒及電視上獲廣泛關注。
 
2005年機構擔任西班牙托洛薩市(Tolosa )木偶藝術節《Titirijai》主題項目《中華之窗》策劃,獲內地及台灣各界的鼎力支持,邀請五個中台的戲偶劇團參與演出,並帶同六百五十隻中華各地傳統木偶、皮影到當地展覽。是當地多年來各不同國家之窗項目,入場參觀人數之冠,並出版與展覽同名《window to China 》的特刊,成為在西方世界以英文及西班牙語發表有關中華戲偶歷史的重要書籍。讓西方戲偶界對中華戲偶歷史,留下深刻印象。之後一年更把精華部分在比利時複製,以荷蘭語、法語、英語及中文出版另一特刊《2000 years of Chinese Puppets 》
 
在國際及與中華各地交流事務上,特別要感謝廣州的馬行知先生,台灣的朱曙明先生,當然還有西班牙 Tolosa 市Titirijai 藝術節的創辦總監 MR. Miguel Arreche ,比利時的 MR. Ronny Aelbrecht,美國康州大學戲偶系的巴特教授,沒有他們無私的協助,作為我們與世界各地接觸的橋樑,我們在國際交流事務上絕對沒有這麼順利。
 
專業兒童劇時期加入的主要成員:鄭兆麟、鄧榮國、關頌陽、陳碧詩。
 
 
3、兒童劇與教育戲劇雙軌發展時期(明日藝術教育機構 2002至2020年)
 
教育戲劇服務已經就緒
 
2002年,我們已經有多年《教育戲劇》教學經驗,從1993年開始的九年間,經過美國、歐洲、英國及台灣等多次對藝術教育事務的考察與學習,特別是探索戲劇與戲偶如何應用在基礎教育上。《兒童劇藝》《教育戲劇同步發展的時機已經成熟,我們決定把機構正式定位為一個集兒童劇藝表演與教育戲劇的「雙軌」發展組織。一方面,是為了讓參與我們培訓的老師獲得的證書,不僅僅是來自一個劇團,而是一個教育機構。同時,機構正要發展成為海外及內地教育戲劇、兒童劇藝與戲偶藝術的全方位中介角色,故進行另一次易名,從「明日劇團」蛻變成「明日藝術教育機構」,也為機構升格為非牟利的社會公益組織。
 
教育戲劇的機遇
 
與教育戲劇的接觸,來自1993年我獲得亞洲文化基金奬助金赴美國學習及考察兒童劇期間,收集了很多當地戲劇應用在基礎教育的資料,特別是《教育戲劇》對多元智能發展的關鍵。加上1994年香港幼兒教育聯會總幹事程德智女士向我們提出合作編寫「Edudrama」,一套以戲劇為軸心的小學「綜合藝術課程」。程女士為我們介紹很多英國教育戲劇的書籍及資料。經過兩年商議,加上我藉參與香港芭蕾舞團舞劇《夜鶯》的舞台設計工作,赴英製作會議之便,考察了英國教育戲劇的發展。我們與香港幼兒教育聯會決定於1996年成立 Edudrama 委員會,並獲一筆港幣五十萬的贊助作為種子基金,正式籌劃課程編寫工作。
 
不同基金的資助使事情順利發展
 
1996年獲香港政府教育署資助在李鄭屋官立小學,正式開展在校園的戲劇及戲偶教學工作。 1998年,Edudrama 課程在《香港藝術發展局》支持下開始編寫,後來又獲得《香港教育局-優質教育基金》加入資助。之後,我與麥美玉再多次出訪美、歐,以及台灣,考察教育戲劇、教育戲偶、戲劇教學課程編寫的工作,並獲得台灣方面張曉華教授及研華基金會多次來港協助。Edudrama 課程於2002年正式完成,並製作成 DVD 光盤公開與學校分享。麥美玉在 Edudrama 課程中戲偶部份的開發、編排與實踐工作,付出很大貢獻。
 
參與香港藝術課程發展及教育工作
 
1998年我獲香港政府當年教育署委任為課程發展局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任期五年,成為當屆委員會的唯一戲劇界別代表。1998年至2018年擔任浸會大學在職老師學位課程「戲劇與教育」學分學科導師。2006年擔任香港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評審團成員。2008年至2014年成為香港教育局-優質教育基金,委約資助的「優質戲劇教育網絡」統籌。2009年至2016年擔任香港浸會大學兒童發展中心顧問。2012年至2019年出任香港東莞工商總會張煌徫小學校董。這些公務工作,充分證明我們在教育界的地位。
 
藝術教育的出版
 
2002年後,改組成明日藝術教育機構後,機構教育部門主要是以教育戲劇老師培訓及教案編寫為工作為核心,先後在香港及兩岸出版眾多教育戲劇與教育戲偶的書籍。在香港出版的《戲劇教育計劃(QEF)資料冊》《戲劇教育(QTN)教案結集(學前及小學篇)》《小學戲劇課程手冊》《愛上學-幼兒藝術教育倡導計劃成果集》《校園短劇劇本精選集》《兒童劇藝小樹苖短劇劇本集》。在台灣出版的《戲偶在樂園》。在內地出版的《兒童戲劇魔法棒》《兒童繪本戲劇教育活動案例》《戲劇教育教案結集及實務手冊(學前及小學篇)》等。
 
香港戲劇教學的網絡發展策劃與統籌
 
2008年至2014香港優質教育基金連續六年委約明日藝術教育機構為「優質教學網絡-戲劇教學(QTN)」的策劃、統籌及培訓機構,全力開展戲劇教學與教育戲劇在中、小學及幼稚園的工作,服務學校共148間(幼稚園77間、小學56間、中學15間)。並與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合作,進行學生成效研究,結果顯示計劃成效超卓,充分向社會及教育界證明戲劇教學對學生在創意、語言、合作、表達能力的貢獻。並把成果一千三百篇文章,上載 www.kidstheater.org網站上與大家分享。
 
內地教育戲劇老師培訓的發展
 
2012年機構開始在內地及兩岸進行老師培訓,2014-17年與北京悠貝親子圖書館成內地《教育戲劇》策略伙伴,2017-2019年改與深圳騎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2015-19年達到《教育戲劇》及《戲劇活動》老師培訓高峰,平均全年超過一百天的培訓、講座,服務超過三千名老師、家長及藝術工作者。
 
兒童劇藝的不斷追求
 
在教育戲劇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並沒有忘記本身在兒童劇藝的責任,特別是本土兒童文化元素方面的發展。從2009年開始至今,成為荃灣大會堂場地合作伙伴,從事兒童劇藝「在地」的平穩發展。
 
兒童劇以原創故事題材開拓為主
 
從故事構思開始進行原創是機構這時期最重要的動作。《一千隻警衞貓》《狐狸先生幾多點》《不噴火的噴火龍》,追求西方童話格局的全新創作。《差不多叔叔》用現代童話的幽默向中國文學《差不多先生》致敬。《小女巫麽麽》《青蛙公主》《太空小王子》《終點前的流星雨》則以本地思考,重新理解世界兒童名著,進行接力二次創作。《小小鼠世界》《獅子CC找朋友》《袋鼠的安全帶》是探討兒童小劇場的作品。本土兒童寫實生活題材的探索,《香港故事的背影》《冰姊姊的跳舞鞋》《兔媽媽男孩》《風箏男孩》《七彩夜派對》。這些作品都是在荃灣大會堂伙伴計劃以外場地公演的劇目。在荃灣大會堂發表的作品,留待在伙伴計劃階段中才作介紹。
 
當代中國題材的改編也是重要嘗試
 
中國少數民族故事的改篇,是我們創作的重要元素,探索華文兒童故事的可能性也是我們重要工作,包括:《愚公移山》《神筆馬良》。還有,從中國文化中吸取養分進行創作的作品《糊塗蟲大老虎》《少年黃飛鴻》
 
經典童話與兒童文學探索當然不能缺少
 
經典童話、世界著名兒童文學及寓言當然沒有缺席,為香港年輕人打開通向世界的窗戶,包括:《小紅帽》《醜小鴨的月光》《糖果屋》《戲偶安徒生》、《快樂王子》《雪人》《白雪公主的七色彩虹》《睡美人》《人魚公主》《蔬菜小紅帽》《小小天鵝湖》《狐狸與葡萄》《布套兔》《紅髮小女孩》《銀河列車》
 
繪本的改編使我們能更直覺瞭解孩子
 
繪本也是重要題材,使我們從繪本作者的心思中直覺瞭解兒童。當然,這方面的發展受限於香港未有一套完整版權應用概念及規則,大家還需努力。繪本劇作品,包括:《狐狸孵蛋》《我想要愛》《我要去演馬戲》《追夢王子》《小魔怪黐笠笠》《紅鷄媽媽》《傻鵝小皮》《貓咪麼麼》
 
海外與內地合作計劃豐富我們的想像
 
機構保持幾乎每年一個跨境合作項目的傳統,其中赴台改編及導演九歌兒童劇團《一千隻警衛貓(音樂劇版)》是特別的項目。其他海外或中華大地合作在香港演出的作品,包括:與廣東省木偶劇團的《長襪子皮皮》,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木偶劇團《小小天鵝湖》,與台灣再度合作的《城隍爺傳奇》,與美國亞特蘭大木偶中心與廣東省木偶團《布套兔》,中港台三地合作《淘氣娃娃夢神仙》,中港美三地合作的《反斗兔智鬥聰明猴》,與匈牙利合作的《大鬍子與小木偶》
 
世界迷你木偶藝術節
 
2012年機構在大圍的一所小學校園內,創辦小型的社區兒童藝術節「迷你木偶藝術節」,藝術節包括來自德國、比利時、瑞士、荷蘭及香港藝團的表演、工作坊及研討會。
 
普通話版本內地巡迴
 
為了讓我們的經典劇目在內地有更佳的展現,2013年開始與廣州天賜文化合作,先後把《狐狸孵蛋》《醜小鴨的月光》《雪條公主》《狐狸先生幾多點》《睡美人》進行普通話版的製作。2020年初前,六部兒童劇全國巡迴平均每年演出共40場,超過一萬觀眾。
 
跨地域策劃工作
 
三十多年來,我們努力深入探索兒童劇藝與教育戲劇工作的可能性,積極推動中西方藝術教育及教育戲偶的交流。曾與不同的內地及外國單位策劃國際性的交流項目,包括:《2002香港國際戲劇教育研討會之戲劇在校園》《2004上海國際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博覽之木偶總動員》《2005西班牙托洛薩國際木偶節之中華之窗》《2012香港世界迷你木偶節之木偶系社區》《2015及2016北京國際戲劇教育大會》等等。獲得很多寶貴經驗與資源。
 
雙軌發展階段加入的主要成員:招凱穎、何月桂、羅淑燕、梁文穎、王文俊、陳岑(小恩)。
 
 
4、荃灣大會堂兒童劇場地伙伴與繪本創作時期 ( 09至現在)
 
場地伙伴是機構的機遇與挑戰
 
場地伙伴與雙軌發展階段基本上有相當長的一段重疊時期,從2009年我們成為荃灣大會堂場地夥伴之後,直至2020年上環文娛中心演出《小袋鼠的安全帶》之前,基本上都需要同時服務荃灣大會堂及其他香港地區藝術場地。配合機構發展的需要,從2020年之後,就集中環繞在荃灣大會堂工作為軸心,場地伙伴階段的藝術服務風格基本上也是集「兒童劇藝表演與教育戲劇」的「雙軌」發展模式,只加入《親子互動展覽》及《繪本創作》兩個部份。介紹場地伙伴階段工作,必須由2009年伙伴計劃開始談起。為了減少大家的混淆,在《雙軌發展階段》介紹的劇目,都集中在「荃灣大會堂以外」的演出。《場地伙伴階段》部份,則在這部份介紹以荃灣大會堂為基地的活動。
 
荃灣大會堂夥伴合作計劃介紹
 
荃灣大會堂於1980年啟用,是新界區首個表演藝術場地,設有一個可容納1420名觀眾的演奏廳,及一個可以容納260名觀眾的文娛廳,一個展覽館。建築設計完全參照香港大會堂,只是把香港大會堂演奏廳二樓中式酒樓位置,改成「文娛廳」進行小型表演,以替代香港大會堂演奏廳左則位置的獨立劇場建築物。
 
希望以荃灣作為基地服務全港市民
 
機構與荃灣大會堂的場地伙伴,由2009年開始,至今已經是第五期合作到2026年中。最初三期三年一次合約,第四期開始則為四年。演出檔期每年三次,每次三週,在文娛廳演出服務三至十歲兒童及其家人的兒童劇,並且同時在展覽廳推出小型劇場表演,嬰幼兒劇場,親子互動展覽,藝術工作坊,教育講座等等。疫情前,平均每年演出約九十場,包括三十場文娛廳公開場,及同等數目的學校集體購票的學校場及親子場。另外約三十場約八十人的故事劇場。荃灣計劃方面服務觀眾約一萬三千人次,還有約三千人次的展覽參觀者。
 
親子參與式展覽
 
在荃灣大會堂場地伙伴計劃中,一直有互動展覽項目,目的是產生協同效應,進行更多普及藝術活動,使大眾更容易瞭解及接納兒童劇藝。並且可以更靈活地運用展覽場地及空間舉辦親子工作坊、家長講座、實驗小演出及故事劇場等活動,使荃灣大會堂洋溢著嘉年華的歡樂氣氛。同時借展覽籌備的資料搜集過程中,發掘更多劇藝空間與題目。
 
互動親子展覽
 
主要分成幾個大類型,分別有:
A、兒童文學及故事推介:以各種兒童繪本、小說、童話及故事作藍本,向香港年輕人推介及傳承文化。展覽包括:兒童文學國際獲獎繪本展(2012);童遊華夏-中國少數民族童話故事展(2012);西遊新記(2013);荃承故事與光影(2013);大銀幕上的經典童話(2014);古靈精怪事務所-故事中的鬼怪角色(2015);如果我是⋯-故事中兒童投入的角色(2016);小世界大冒險(2017);走進故事看世界(2017);明日故事之旅(2019);我的媽媽在書中(2021),這是到目前為止我們涉獵最多的題目。
 
B、兒童的視藝世界:以兒童角色就視藝上進行探索。展覽包括:紙張的世界(2014);顏色的世界(2015);紙箱王國歷險記(2016);顏色帽子(2016);雲的上面是什麼(2017)。
 
C、童玩與兒童娛樂生活:以兒童的遊戲與娛樂活動作題材,展覽包括:漫漫笑-童漫伴成長(2013);兒戲樂聲-即興併奏展覽(2014);玩味童年-過去本土兒童遊戲展覽(2015);科幻島(2018)。
 
D、兒童生活探索:兒童生活上有很多疑難及不明白的地方,很多對成人而言是每日必須接觸,及輕而易舉可以解決的生活小事,但對小朋友而言,可能是遙不可及的奇妙及冒險世界,我們這些展覽與小朋友共同進行生活冒險的演習,為未來生命探索作好準備,展覽包括:零距離/小旅程(2018);海的抱抱(2018);天空下的居所(2019);會飛的心意(2019);完全的極限(2020);小眼睛看世界(2020);輕飄飄異想世界(2021);蒲公英大冒險(2021);我們的傳聲筒(2022);好心情/壞心情(2022)。這是疫情後,發展得最快的題材,相信將會很快趕上兒童文學及故事類型的展覽數目。
 
E、兒童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一直是我們期望在展覽中突出的地方,疫情過後這方面將會成為重點發展部份,就由愛護動物及大自然的內容開始,展覽包括:動物小救兵(2022);生存的法則(2023)
 
原創作品及海外合作為核心
 
原創故事作品,無論在荃灣大會堂場地夥伴計劃或在其他場地公演,都是我們其中一個重心,希望創造以香港兒童出發的故事題材,當中探索深水埗床位兒童生活的《雪條公主》;講述環保與死亡題材的《西貢花姨姨》;爆發想像力的《小紙箱》《我和星星月亮太陽》《夢想號出發》;重建親子關係的《紙船》;自我發掘的《比比的煩惱》《怪獸朋友》《開卷有喵》;化解人際之間衝突與矛盾的《精靈媽媽的果實》;當然還包括大膽探索移民外地下一代青少年的困擾與煩惱,及嘗試解構粵劇基本元素的《踏搖童》
 
風格化的繪本改編
 
由於我們是荃灣大會堂場地伙伴,可以在此長檔期公演,選擇繪本題材方面當然可以更加大膽,無需過分考慮商業因素,於是探討孩子拯救爸爸生命的故事《強強的月光》;失去雙親的小熊,尋找愛的故事《我想要愛》;在大環境當中迷失尋找自我身份的故事《我是大熊》。這些當然是比較偏門而小眾的繪本作品。
 
著名兒童文學的探索
 
同樣因為場地夥伴之便,就可以為大家帶來更大的挑戰的演出,就是介紹世界上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品,一般被視作票房毒藥的公演。《五個孩子和沙仙》《神奇造帽師(愛麗絲夢遊仙境)》《金銀島》《小騎士大冒險》《屋頂的小飛B》,這些在世界非常著名的兒童文學,極少介紹給香港年輕人的作品,因為場地伙伴才可以大膽搬上舞台。
 
尋找鮮為人知的中國題材
 
在中國題材方面亦有大膽的嘗試,就是一些中國傳統故事向現代化發展的改編,來自廣西民間故事,內容非常接近千與千尋及糖果屋的民間故事《兜兒和她的哥哥》;一個安徒生童話及青少年兒童奇幻小說綜合體的《李師父和她的影子劇團》;來自中國西南地區,頗有青蛙王子風格的民間故事《青蛙新郎》。這些改編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華文民間故事,向現代社會演進,使城市孩子對中華文化有更親近的觀感。
 
成熟有序的國際合作
 
經過多年的努力,荃灣大會堂場地夥伴引入海外團體合作,成為我們恆常每年的計劃,合作項目,包括:2009年與香港、馬來西亞的現代舞團合作的光影舞劇《九色鹿》;2010年與比利時、廣州、香港的《蔬菜小紅帽》、與阿根廷的《小豆夢飛翔》《結他手與不速客》;2011年與西班牙的《不要搞爸爸》;2012年與克羅地亞的《跌倒的藝術》,同年與俄羅斯、克羅地亞、奧地利、日本、韓國、台灣、香港等七國或地區的大型歐亞巡迴演出計劃《超級英雄》,達到一個高峯。
 
2013年與捷克的《提線下馬戲》、同年與羅馬尼亞的《漫話西遊》;2014年與法國《烤餅裡的超級大秘密 Patacrep 》;2015年與比利時的《青蛙王子歷險記》;2016年與奧地利的《奇幻牆紙》;2018年與土耳其的《阿凡的故事》、及與西班牙的《小松鼠大板牙》;2019年與捷克的《美味雞尾包》,香港的參與度不斷提升。近年因受疫情影響,這方面的誇國合作計劃正要作重新部署,預計要在2024年之後才能恢復。
 
自行出版繪本的發展
 
機構在場地夥伴階段與兒童劇及教育戲劇雙軌階段,在概念上沒有很大差異,也是創作故事,國際合作項目,兒童文學、繪本及中國故事改編為軸心,只是在荃灣大會堂因有強大的慣性票房支撐,在2019年前普遍在90%以上,製作方面可以較傾向發展一些比較遠離商業角度的作品。2022年後,我們需要面對後疫情及後社會動盪時期。加上華文繪本版權越趨複雜。所以,未來四年我們開始自行出版繪本,再改編成舞台劇。
 
除2024年較為特別的40周年慶祝年之外,其他都會以自行出版的繪本作為改編方向的劇季,這應該是場地伙伴計劃階段與雙軌階段到目前最大的差別。2022年有改編自家出品《企鵝托兒所》繪本的《企鵝尋親記》,還有《遠方的哈哈笑》。2023年的《爺爺的紙飛機》《吱吱喳喳合唱團》及十月將推出的《螞蟻力力大作戰》,都環繞孩子與親人關係,及弱小心靈面對挑戰題材繪本創作與舞台改編。
 
嬰幼兒戲劇的探索與發展
 
另一個場地夥伴計劃與雙軌發展階段最大的差別,就是《嬰幼兒劇場》的開發。蘇格蘭《see theatre see play》嬰幼兒劇場研究報告指出,嬰兒劇觀眾參與方式分為兩類「吸收參與」和「互動參與」,即專心看戲和親身參與。我們所推出的「嬰幼兒劇場」明顯是「吸收參與」,就是以劇情發展,演員表達,層次分明去吸引嬰幼兒三十至四十分鐘專注,同時給家長在劇場的合適距離觀察,感受及瞭解自己的孩子。
 
2009年,我們從西班牙Tolosa 藝術節當中第一次感受到嬰幼兒劇場的威力,之後亦就此作了多年研究。2018年邀請挪威莫德大學教授兼 Theatre Fot 導演 Lise Hovik 來港,進行為期一週的嬰幼兒劇場藝術家工作坊。同年派出同事陳岑(小恩),遠赴西班牙 Petit 國際幼兒藝術節考察,並自行在香港舉辦多次幼兒親子工作坊。深入進行檢討及寫成多份報告與文章,讓我們更加瞭解嬰幼兒劇場的關鍵核心。
 
為什麼觀劇對嬰幼兒有益
 
嬰幼兒開始學習生活的環境,感官已經對光影、明暗、移動的物體有所反應,一歲的孩子已經初步擁有人類的基本能力:視覺、聽覺、大小肢體動作,親人聲音、面部表情的識別。這些還不會用語言完整表達意思的嬰幼兒,已經努力運用表情、肢體去表達自己。 
 
而「嬰幼兒劇埸」正按著嬰幼兒心理需要,讓他們以專注情緒,靜止身體,感官全開,目光注視在演員身體的移動,隨著音樂節奏,以同理心感受演員的情感,學習收放情緒,報以無意識的反應動作,學習著表達自己。更重要是嬰幼兒要在眾人前集體參與,一鬆一緊之間獲得安全、放鬆及專注經驗,而家長同時獲得瞭解自己與其他孩子的異同。
 
到2020年初,我們的《怕怕很好玩》,大膽以嬰幼兒害怕作題材,進行40分鐘「吸收參與」表演。雖然後來受疫情的影響,嬰幼兒劇場的發展稍為放緩,但沒有被放棄。到2023年的《Baby Moon 》再推出,不但票房全滿,更重要是得到教育界及眾多朋友的肯定,嬰幼兒劇場將成為機構未來與自行出版的繪本兒童劇計劃,並駕齊驅的發展方向。
 
場地伙伴時期加入的主要成員:劉惠昆、梁靜儀、鐘銘基、吳鳳鳴、戴俊笙、陳小茵、胡仲星、吳可盈、何韻儀、江祈璋、林穎詩、黃思行、楊惠琛。
 
 
5、未來展望
 
關懷社會的行動
 
未來我們將在繪本劇場及嬰幼兒劇場加強投入。並努力扮演文化交流橋樑角色。為了更好服務社會,我們將推出兩個新服務,其一就是融合《治療戲偶》及《敎育戲偶》的《應用戲偶》項目《APPs (Applied Puppetry Projects )》。期望利用戲偶的親和力,幫助學習及生活有困難的年輕人,及認知障礙長者。
 
其二就是推出外展服務到學校及社區,包括以正向教養為題材的各個《陽光劇場 (Sunbeam Theatre)》、多個不同的親子沉浸參與的藝術工作坊《Let’s play 工作坊》、給家長與孩子應用多款不同戲偶製作的《戲偶DIY工作坊 》。當然,期望家長成為教育夥伴的不同題目《桂冠家長講座 》,內容通過講述孩子的需要,讓家長與我們一起成為與孩童的善牧。當然《教育戲劇老師培訓工作坊 》將不會在我們的服務中退場,會以更簡易及系統化發展。
 
現屆董事局主席:許娜娜博士;成員包括:鄧榮國先生、黃潔儀博士、何燕屏校長、梁偉基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