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歷史

從兒童劇到教育戲劇
(明日藝術教育機構三十年歷史概覽)

明日藝術教育機構創立於1984年,1985年開始製作劇目,1987年開始從事兒童劇藝服務,是香港專業兒童劇表演及教育戲劇服務的機構。至2016年,已經製作超過九十部兒童劇、二十多部其他(包括四個「大木偶劇墟」在內)舞台作品,是兩岸三地以至亞洲地區著名的「兒童劇藝」及「教育戲劇」組織。
自1984年機構成立至今,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1、探索時期(佚名劇團時期 84至95年);2、專業兒童劇時期(明日劇團時期 95至02年);3、兒童劇藝與教育戲劇雙軌發展時期(明日藝術教育機構時期 02至16年)。

1、探索時期(佚名劇團時期 84至95年)
舞台劇藝的探索:
1984年,機構以「佚名劇團」為名,由一群在專業藝團全職及兼職任職的人士組成,製作關懷社會、敢於嘗試、並在當時香港舞台上並不常見的戲劇表演類的作品。
自1985年開始排演節目,九年之間,創作了不少大膽敢言、引起社會討論,以及創新藝術形式的作品,包括應用許多樣板戲片段,探索中港兩地人民交往掙扎與矛盾的《星光的背影》(87年)、探索傷殘人士婚姻及生育權益的 《彎曲的避孕套》(86年)、眼淚中笑談中國百年苦難的車輪戰相聲街頭劇 《論盡百年》(87年)、 加入戲曲片段,探討回歸與社會出路問題的《末段神話》(88年)、面具史詩劇場《迦陀公主》(89年)及《塔什干屠城》(90年)、香港第一個戶外演出的大木偶劇墟《周處除三害》(92年),及其後 《十兄弟》(94年)、《七彩象非非》(96年)、《八彩恐龍》(99年),還有探索國共內戰遺留在緬甸國軍悲慘經歷的《緬甸豎琴》(92年)。1991年開始,每年在新界地區策劃「戲劇齊學齊齊玩」,把戲劇藝術與技巧普及到年輕人社群。
 

兒童劇的發展:
機構以相同信念,探索本土兒童劇發展的可能性,於1987年創作機構第一部兒童音樂劇《朱古力大王》。還有,戲曲化動作的中國題材兒童劇《龜丞相》(88年)與《西洋歷險記》(90年)、面具兒童劇《珠兒尋Friend 記》(89年)、互動教育劇場《媽媽肚裡的秘密》(90年)及《食得是福》(93年)、兒童形體劇《夜鶯》(91年)、大型立體書式佈景兒童劇《小紅帽》(92年)、大型音樂劇《灰姑娘》(94年)與《美女與野獸》(95年),及各式各樣兒童劇嘗試。


佚名的由來:
成立之初,大部分團員均以全職或兼職身份在各香港專業舞台機構中服務,為免混淆及影響原來服務的專業藝術或學術機構,我們以藝名在佚名劇團演出及創作,以現任總監及開團藝術統籌王添強為例,他當年服務於香港話劇團及香港演藝學院科藝學院,其用在「佚名劇團」的藝名就是「思源」,由於當年由一群不便直接使用真實名字人士組成的劇團,故稱為「佚名劇團」。


向兒童劇的專注:
1991年王添強出訪捷克考察偶戲與兒童劇發展後,加上在兒童劇方面的多年嘗試,劇團決定以兒童劇為機構主軸。由87年製作第一部兒童劇起至91年的五年間,劇團平均每年製作一部兒童劇與三部其他製作,增加至 92至95年,每年製作三部兒童劇及一部其他製作。93年現任總監王添強獲奬助金赴美國考察兒童劇後,劇團專門從事兒童劇的條件已經成熟,95正式改名為「明日劇團」,成為香港第一個專業兒童劇團,專注在兒童劇發展。
1995年劇團已經發展成熟並邁向全職專業刻團,團員亦可以堂堂正正以真名參與。而「佚名」廣東話發音與「日」「明」二字相同,故我們把「佚名」聲調反轉,命名為「明日」,取其服務明日主人翁的意義,「佚名」反轉「明日」,玩了一次廣東話的文字遊戲,再加上一個普通話拼音,藉此向大家說明我們與香港本土文化的聯繫,以及向中國及世界兒童劇藝文化發展的決心。


探索時期的主要成員:胡榮堅、麥美玉、盧比得、陳桂芬、丁羽、王家強、曾啟生、鄭廣仁。

下載 1984 佚名劇團會章(草稿)_pdf.pdf

下載 佚名劇團87-88年度演出記錄.pdf

下載 佚名劇團88-89年度演出記錄.pdf

下載 佚名劇團89-90年度上半年(9月前)演出記錄.pdf

下載 佚名劇團89-90年度下半年(9月後)演出記錄.pdf

下載 佚名劇團94-95年度演出記錄.pdf

下載 明日劇團95-96年度演出紀錄.pdf

下載 明日劇團96-97年度演出紀錄.pdf


2、專業兒童劇時期(明日劇團時期 9602年)
1996年:
劇團決議專心向兒童劇藝方面發展,並改名「明日劇團」,同時開始每年廣泛邀請世界各地精英合作,嘗試及探討兒童劇與兒童戲偶的各種可能性。
1995年我們與現時在捷克布拉格享負盛名的「肉餅劇團」合作,在香港藝術節演出戲偶兒童劇《小鞋左左》,此劇是「佚名劇團」結束,同時為開展「明日劇團」專業兒童劇時期的重要作品,其後劇團更進一步運用從東歐學習的戲偶技術進行表演,並成為我們的風格。
1996年與揚州木偶劇團合作演出的《森林小子》,是正式打正旗號的「明日劇團」年度大作。並且由此開展長達七年以「即興編創」方式進行劇目發展的排練手法。這行動對劇團「深入探索」兒童劇藝及教育戲劇中「文字以外」的「可能性」產生巨大作用,明日藝術教育機構今天與學生互動下編寫戲劇的過程及教育戲劇教案編寫的發展,得以如此出色,均拜此「即興編創」時期奠定的能量而來。

1997年:
與中國著名漫畫家張樂平先生的後人合作,將中國三、四十年代著名漫畫《三毛》搬上舞台,與廣東省木偶劇團合作演出《三毛流浪記》

1998年:
與美國 康州Larry  hunt導演合作面具默劇《拉你嚟 、 變變變》

1999年 :
明日劇團日本巡迴演出無語言版本《珠兒尋friend記》。並且與來自美國紐約的皮影專家史蒂芬·卡比林(Stephen Kaplin)及專業京劇演員馮光宇兩位合作,創作現代皮影戲《哪吒》。與廣東省木偶劇團合作人偶同台兒童劇《花木蘭》,2000年《花木蘭》在廣州榮獲羊城藝術博覽與《星海黃河》並列最高榮譽大奬。

2000年 :
繼1997年改編三毛流浪記後,再與上海張樂平先生的後人及廣東省木偶劇團合作 ,並加上美國的開口戲偶,製作全新的《三毛太空漫遊》,後來再由舞台版本改編成圖畫書在上海出版。

2001年 :
我們與美國康州Larry hunt 導演及康州大學木偶系三家合作皮影與木偶劇《奇幻之旅》,是一部以知名畫家 Paul Klee 畫作為題材的現代木偶及影子戲。
2001 至2002年,參與市政事務處-社區文化大使「布袋劇推廣計劃」與中國福建布袋戲藝術家莊陳華老師,及英國布袋偶劇團 Mr. Punch 合作,進行一個三地布袋偶藝術家的交流計劃,包含示範、教學及表演等一連串項目。「明日」也成為亞洲唯一能演「Punch  and Judy 布袋偶戲」的劇團。

2002年:
明日劇團與台灣九歌兒童劇團合作,把「九歌」的戲寶《城隍爺傳奇》,以廣東話版本帶來香港。同年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木偶劇團合作《小小魚仙子》。加上與匈牙利進行兩地互訪交流計劃,匈牙利布達佩斯木偶劇團來港演出《小英雄》,明日則以《香港傳奇》回訪匈牙利布達佩斯,可算是明日劇團步向兒童劇與教育戲劇雙軌前的高峰。


奠定專業兒童劇團的身份:
1995-2002年,眾多海內外合作,奠定了專業兒童劇團的身份,明日劇團也擔任了東西方兒童戲偶藝術的橋樑角色,每年一度的海外或外地的合作計劃,也成為劇團的重要傳統。
專業兒童劇時期主要成員:鄭兆麟、鄧榮國、關頌陽。

下載 明日劇團(佚名劇團)演出劇目 1985-2000.pdf

下載 2001.03.18 廣東省木偶皮影藝術學會顧問邀請函.pdf

3、兒童劇與教育戲劇雙軌發展時期(明日藝術教育機構 0216年)
再一次向前發展:
2002年,我們已經多年在教育戲劇進行學習,特別是探索戲劇與戲偶如何應用在基礎教育上,從1993年開始的九年間,經過美國、歐洲、英國及台灣等多次考察、學習與研究,兒童劇藝與教育戲劇同步發展的時機已經成熟,我們決定把機構正式定位為一個集兒童劇藝表演與教育戲劇的「雙軌」發展組織。
一方面,是為了讓參與我們培訓的老師獲得的證書,不僅僅是來自一個劇團。同時,機構正要發展成為海外及內地教育戲劇、兒童劇藝與戲偶藝術的全方位橋樑與中介角色,及進一步發展成擁有自己劇院的兒童戲劇綜合藝術服務機構,故進行另一次易名,從「明日劇團」蛻變成「明日藝術教育機構」。


教育戲劇的奠基:
明日藝術教育機構與教育戲劇的接觸,來自1993年總監王添強獲得亞洲文化基金奬助金赴美國學習及考察兒童劇的發展,考察、學習期間,總監收集了很多有關戲劇應用在基礎教育的資料。
加上1994年香港幼兒教育聯會總幹事程德智女士向我們提出委約要求,在香港共同編寫「Edudrama」。「Edudrama」是一套以戲劇為軸心的小學「綜合藝術課程」,程女士為我們介紹了很多英國教育戲劇的書籍及資料。經過近兩年的商議,加上1996年總監王添強藉參與香港芭蕾舞團長篇舞劇《夜鶯》的設計工作,赴英參與製作會議之便,考察了英國教育戲劇的發展,收集了大量資料,我們與香港幼兒教育聯會決定於1996年成立 Edudrama 委員會,並獲一筆港幣五十萬的贊助作為種子基金,正式籌劃課程。同年獲香港政府教育署資助在李鄭屋官立小學下午校正式開展在校園的戲劇教學工作。 1998年,Edudrama 課程在「香港藝術發展局」支持下開始編寫,後來又獲得「香港政府教育局-優質教育基金」加入資助,同期多次出訪英、美、歐,以及參訪台灣十多次,考察教育戲劇、戲劇教學、課程編寫的發展,並獲得張曉華教授及研華基金會從1999年開始三度來港協助進行「教育戲劇」老師培訓工作, Edudrama 課程於2002年正式完成,並製作成 DVD 光盤公開與學校分享。


參與香港藝術教育課程發展:
1998年現任總監王添強獲香港政府教育署(後來的教育局)委任為課程發展局藝術教育委員會委會,任期五年,成為回歸後教育改革中香港新藝術課程編寫階段中的唯一戲劇界別代表。


藝術教育的出版:
2002年後,明日藝術教育機構改組後,機構教育政策主要是以戲劇教學或教育戲劇老師培訓、戲劇課程與教案編寫為工作核心,先後在香港、兩岸及海外出版眾多戲劇教學與戲偶的書籍,其中在香港出版《戲劇教育計劃(QEF)資料冊》、《戲劇教育(QTN)教案結集(學前及小學篇)》、《小學戲劇課程手冊》、《愛上學-幼兒藝術教育倡導計劃成果集》、《校園短劇劇本精選集》、《兒童劇藝小樹苖短劇劇本集》,在台灣出版了《戲偶在樂園》,在內地出版了《兒童戲劇魔法棒》、《兒童繪本戲劇教育活動案例》,還有在西班牙出版的《Window to China》及於比利時出版的《2000 years of Chinese Puppets》等多本書籍。


香港戲劇教學的網絡發展策劃與統籌:
2008年至2014香港優質教育基金連續六年委託明日藝術教育機構為「優質教學網絡-戲劇教學(QTN)」的策劃、統籌及培訓委約機構,全力開展戲劇教學與教育戲劇在中、小學及幼稚園的工作,服務學校共148間(幼稚園77間、小學56間、中學15間)。並與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合作,進行學生成效的科學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計劃成效超卓,充分向社會及教育界證明戲劇教學或教育戲劇對學習成果中,創意、語言、合作、表達能力數方面的貢獻。


內地教育戲劇老師培訓的發展:
2012年明日藝術教育機構開始在內地及兩岸進行老師培訓,2014年與北京悠貝親子圖書館簽約三年成內地教育戲劇策略伙伴,2016年教育戲劇及繪本戲劇老師培訓達到高峰,全年合共有一百五十天的培訓、講座,服務超過三千名人次。

兒童劇藝的不斷追求:
在教育戲劇高速發展的同時,明日藝術教育機構並沒有忘記本身在兒童劇藝的追求,特別是本土兒童文化元素方面的發展。其中從2009年開始至今,成為荃灣大會堂場地合作伙伴,以「今日兒童劇場」身份,從事兒童劇藝「在地」發展,每年觀眾人次超過二萬。


原創作品:
02年的《一千隻警衞貓》追求西方童話格局的本土原創。03年的《差不多叔叔》用現代童話的幽默向中國文學《差不多先生》致敬。04年《愚公移山》以傳統影戲演繹中國寓言。04至06年的《醜小鴨的月光》《小女巫麽麽》《青蛙公主》《太空小王子》則以本地思考重新理解世界兒童名著。07至08年的《小小鼠世界》《獅子CC找朋友》是探討兒童小劇場的作品,14年及16年也生產了兩部無語言的兒童劇:《雪人》及{link_to|http://www.mingri.org.hk/?a=group&id=f&year=2016&doc_id=1304|《大紙箱》]。


本土故事題材的開拓:
09至16年我們努力進行本土親子題材的探索,包括:《香港故事的背影》《冰姊姊的跳舞鞋》《兔媽媽男孩》《雪條公主》《風箏男孩》、《狐狸先生幾多點》。


當代中國題材的改編:
09至16年也有很多中國少數民族故事的改篇,包括:《青蛙新郎》、《兜兒和她的哥哥》,還有從中國題材發掘的作品:《糊塗蟲大老虎》、《少年黃飛鴻》、《李師父和她的影子劇團》。


經典童話與兒童文學的探索:
09至16年,當然沒有經典童話、世界著名兒童文學及寓言的缺席,《糖果屋》、《戲偶安徒生》、《睡美人》、《人魚公主》、《蔬菜小紅帽》、《狐狸與葡萄》、《五個孩子和沙仙》、《布套兔》、《金銀島》、《新綠野仙蹤》,為香港年輕人帶來世界名著的文學經驗。


經典繪本的改編:
09至16年七年之間,著名繪本也是重要題材:《狐狸孵蛋》、《我想要愛》、《強強的月光》、《小魔怪黐笠笠》、《我是大熊》、《紅鷄媽媽》。


海外與內地合作計劃:
明日藝術教育機構依舊保持幾乎每年一個跨境合作項目的傳統,從03至09年,導演台北九歌兒童劇團《一千隻警衛貓(台灣音樂劇版)》;合演項目方面,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木偶劇團《人魚公主》與《小小天鵝湖》、美國亞特蘭大木偶中心與廣東省木偶團《布套兔》、中港台《淘氣娃娃夢神仙》、中港美《反斗兔智鬥聰明猴》,還有邀請了著名的匈牙利的馬高劇團《大鬍子與小木偶》來港演出。
2009年後,海外合作計劃以荃灣大會堂為基地,成為場地伙伴計劃的重要項目,包括:09年香港、馬來西亞的現代舞與光影戲《九色鹿》;10年比利時、廣州、香港《蔬菜小紅帽》及阿根廷《小豆夢飛翔》、《結他手與不速客》;11年西班牙《不要搞爸爸》;12年克羅地亞《跌倒的藝術》及多方合作計劃《超級英雄》(俄羅斯、克羅地亞、奧地利、日本、韓國、台灣、香港);13年羅馬尼亞《漫話西遊》;14年法國《烤餅裡的超級大秘密》;15年比利時《青蛙王子歷險記》;16年奧地利《奇幻牆紙》。


世界迷你木偶藝術節:
2012年明日藝術教育機構在大圍的小學校園內創辦小型的社區兒童藝術節「迷你木偶藝術節」,藝術節包括來自德國、比利士、瑞士、荷蘭及香港的藝團參與的表演、工作坊及研討會。


經典劇目普通話版本內地巡迴:
明日藝術教育機構為了讓我們的經典劇目在內地有更佳的表演,2013年開始與廣州天賜文化合作,先後把《狐狸孵蛋》、《我想要愛》、《醜小鴨的月光》、《雪條公主》、《狐狸先生幾多點》、《睡美人》排練普通話版,13至15年六部戲的全國巡迴演出共153場,超過四萬五千觀眾。

親子參與式展覽的加入:
明日藝術教育機構在荃灣大會堂場地伙伴計劃中,一直有加入展覽場地的互動項目,目的是通過互動式兒童展覽與兒童劇藝產生協同效應,進行更多普及活動,使大眾更容易瞭解及接納兒童劇藝,並且可以更靈活地運用展覽場地空間舉辦親子工作坊、家長講座、實驗小演出及故事劇場,使每次演出期間荃灣大會堂都洋溢著嘉年華會式的歡樂氣氛,同時在展覽籌備的資料搜集過程中發掘更多劇藝空間與題目。
項目由09年開展,到12年完全掌握與兒童互動的方程式,作為場地伙伴計劃的重要作用之一,通過長期受歡迎的兒童劇藝項目帶動新的兒童互動展覽,新舊項目之間,最終互相協同產生更大影響力。


互動親子展覽方面,主要分成三大類型,分別有:
A、兒童文學及故事推介:國際獲獎繪本展(12年);童遊華夏-中國少數民族童話故事展(12年);西遊新記(13年);荃承故事與光影(13年);大銀幕上的經典童話(14年);古靈精怪事務所-故事中的鬼怪角色(15年);如果我是⋯-故事中兒童認同投入的角色(16年)
B、兒童的視藝世界:紙張的世界(14年);顏色的世界(15年);紙箱王國歷險記(16年)
C、童玩與兒童娛樂生活:漫漫笑-童漫伴成長(13年);兒戲樂聲-即興併奏展覽(14年);玩味童年-過去本土兒童遊戲展覽(15年)

跨地域的未來:
明日藝術教育機構一路走來三十多年,深入探索兒童劇藝與教育戲劇,積極推動中西方藝術教育及戲偶交流文化,與不同內地及外國單位策劃國際性的交流項目,包括:《2002香港國際戲劇教育研討會之戲劇在校園》、《2004上海國際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博覽之木偶總動員》、《2005西班牙托洛薩國際木偶節之中華之窗》、《2012香港世界迷你木偶節之木偶系社區》、《2015北京國際戲劇教育大會》及《2016北京國際戲劇教育大會》等。獲得很多寶貴經驗與資源,特別是內地、兩岸、海外的聯繫與影響力,是時候我們再上一層樓,讓機構跨越本土,成為一個跨地域的戲劇服務平台。


雙軌發展時期主要成員:招凱穎、何月桂、羅淑燕、梁文穎、王文俊。
2016年董事局主席:許娜娜博士;董事局成員:鄧榮國先生、黃潔儀博士。

4、未來展望-跨地域的兒童劇藝及教育戲劇機構
2017年,明日藝術教育機構將通過優化荃灣大會堂場地伙伴計劃的策劃工作、內地策略伙伴的發展工作,配合網絡力量,將機構推向新紀元,建立一個扎根香港的跨地域「兒童劇藝」、「戲偶藝術」及「教育戲劇」的服務機構。並通過網絡的力量,發展成為兒童劇、戲偶「節目」及教育戲劇「師資人才庫」的東、西方交流及貿易平台,成為歐、亞兩洲的互動橋樑及資源庫。

王添強  機構總監及創團藝術統籌
2016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