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戲偶

文:王添強

居家戲偶教育-導言
家長是否可以運用戲偶進行「居家教養」呢?


先講一個九十年代初,到訪捷克的小故事,當地商店出售一種家庭式戲偶小舞台,稱之為 Toy Theatre 。家長購買紙版製作的小佈景,還有陶土、木材製成的立體小偶人,或紙板小角色,回家就可以按照固定角色分類人物,加上佈景、道具與小朋友一起創作故事。分類角色人物包括公主、王子、巫婆、國王、皇后、武士、男女小孩、大灰狼、獵人、婆婆、小豬、小羊、牧羊人等等。

中歐地區的家庭戲偶教育活動

大概從角色類型分配,已經猜想出家庭劇場創作路徑,小女孩戲偶加上紅色斗篷,配合大灰狼與婆婆,就是「小紅帽」,當然還可以是白雪公主、灰姑娘、三隻小豬及七隻小羊的故事。加入牧羊人及風趣的歌舞,就是大家在電影「仙樂飄飄處處聞」(The Sound of Music)中所看到的家庭戲偶表演。當然,這個電影中的表演場面,明顯經過專業團隊加工,但這種現象,正正是一百多年來中歐地區的重要家庭教育活動現場。

為什麼「木偶」近年會改稱為「戲偶」呢?

首先,談一下「木偶」這個字詞的發展與改變。中國的「偶」、「俑」是陪葬及喪禮儀式道具,後來才成為表演。在使用陶器製作之後,大部份以木材為製作材料,過去以「木偶」名命當然沒有大問題。時至今日,現代「偶」也不一定是「木」造,什麼物料也有,可能用上海綿、布料、塑膠、紙張等等,所以以「木」作「偶」已經不合時宜。「偶」本身又已經有「生命替代品」的意思,所以一個「偶」字已經包涵西方所說的 Puppet 。會演戲的「偶」,當然就是「戲偶」。用「偶」來作的舞台表演,就「偶戲」,所以用「戲偶」替代「木偶」,觀念可能更為恰當。當今世界偶戲表演行業,普遍還包涵「偶」、「影」及「面具」在內的三個範圍。

「教育戲偶」正繼承中歐地區的家庭戲偶小舞台

居家戲偶小舞台 Toy Theatre 曾經是奧匈帝國統治地區的家庭傳統,家長會運用小戲偶去進行價值觀傳遞及知識傳授,與亞洲地區說唱故事,及北歐童話故事的作用,不謀而合。這些在商店出售的現成 Toy Theatre 產品套裝,包括戲偶、佈景、完整故事說明及劇本。當然,也有部分家庭成員會以戲偶共同即興創作故事。這些活動是社會上還未有電台、電視、電腦網絡之前,家庭最主要的集體娛樂,及文化傳承。當代教育戲偶,正是一、二百年來中歐地區家庭戲偶教育活動的繼承。

Puppetry in Education (教育戲偶)廣義指應用在「教育」的所有「戲偶」活動

近半個世紀,教育戲偶(Puppetry in Education )廣泛受到注意,教育理念的出現歸功於 Creative Drama (創造性戲劇)、Drama in Education (戲劇教學)及Theatre in Education (教育劇場)等系統,在這一百年之間把「戲偶」納入其中。經過慢慢發展,「教育戲偶」吸收大部份「教育戲劇」的教育理論,加上「戲偶製作」、「操控者與戲偶的關係」及「通過第三者的戲偶角色述說教育」等獨特範圍,成為另一個專業藝術教育系統。Puppetry in Education (PIE)廣義指,應用在「教育」的所有「戲偶」活動。

不單有助教育,更是復康及輔導的技巧

「戲偶」不單適合老師使用作為課堂的教學工作,近年更廣泛成為社工、心理學家及藝術家進行輔導與復康的媒介。專家加入治療及心理輔導的理論及技巧,更發展成「治療戲偶」(Puppetry in Therapy )。「教育戲偶」當然也非常適合家長在居家使用,作為「居家教養戲偶」,仿似當年中歐地區的家庭,以教養為目標的戲偶活動及表演遊戲。台灣著名兒童文學家林良先生曾經說,兒童文學是一種「淺語」藝術,就是淺白文字,深刻內容的藝術。如果兒童文學是「淺語」,戲偶就是「淺藝」,淺白易控但內容深刻的藝術。加上孩子天生就擁有的本能,作為居家教養方式,當然可以事半功倍。家長只要「順水推舟」就能「水到渠成」。


相關文章

居家戲偶教育(一)戲偶是孩子的天賦

居家戲偶教育(二)戲偶之間胡思亂想的功能

居家戲偶教育(三)玩偶變成親子培育工具

居家戲偶教育(四)運用戲偶講故事、問問題及對談(Tell, Ask, Talk)

居家戲偶教育(五)開口偶-最受歡迎的教育戲偶

居家戲偶教育(六)開口偶與語言發展以外

居家戲偶教育(七)居家開口偶操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