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怕怕很好玩”論述嬰幼兒劇場藝術》 ——嬰幼兒看得懂戲劇嗎?他們需要劇場嗎?(下)

[文:王添強]  8/2/2020

《怕怕很好玩》是否乎合以上嬰幼兒劇場的標準

為什麽要排練一個以害怕為題目的嬰幼劇呢?怕怕是什麽? 怕怕在哪裏? 害怕對嬰幼兒成長的關係在那裏?先說說故事,兩個原本不認識的小孩在神秘又有趣的空間裏,探索、靠近、接觸,還有一起面對“怕怕”! 讓我們跨越語言,打開敏銳的感覺、以輕快有趣的方式與“怕怕”玩遊戲,面對成長的未知領域。 怕水、怕高、怕黑、怕陌生人就是嬰幼兒的生活,恐懼就是嬰幼兒最顯而易見的情緒, 只是不同氣質的孩子有不同的自我保護機制,克服恐懼也是孩子成長和探索世界的必經階段。

怕怕很好玩是一個參照兒童成長過程所作的戲劇。小朋友從一個恍似聖殿磐石的方塊中出現,面向陌生環境人與陌生環境,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發現有另一個陌生人的存在,加上大人不覺得奇怪但對於嬰幼兒來講是一個古怪連續的聲音,成為他們最大的恐懼來源。我們採用誇大動作及表情來表現來製造刺激,而不用太多視覺畫面衝擊,是考慮到兩點:第一、是荃灣大會堂展覽廳要加添放映功能,所花費的投資必然巨大;第二,不想給社會人士一個錯覺,嬰幼兒戲劇必然是要投資巨大,花樣很多才能成事,原來簡約也一樣可以達成藝術效果。


嬰幼兒克服恐懼的辦法就是會用一些遊戲去忘記,自我療愈自己的心靈,遊戲是嬰幼兒成長的重要療愈工具及發展途徑。一般劇場都會採取與觀眾互動的遊戲,去吸引孩子。我們採取另外一個角度,因為用互動遊戲好易造成小朋友會把劇場變成遊樂場。我們嘗試大膽的由演員進行恍似捉迷藏遊戲的表演。就是演員之間的互動遊戲,過程讓觀眾小朋友察覺,產生在遊樂場旁觀別人遊玩的感覺,通過反射作用而吸引他們眼球,由於好奇心及好想知道遊戲的結果,所以他們安靜下來,去觀賞他們所發生的事情。所以表演中,遊戲的效果依然存在,而好奇心鎖住所有不同氣質的觀眾小朋友,能產生靜心欣賞的情況。沒有互動遊戲而產生遊戲的感覺。

見到陌生人,憂慮的兒童,恐懼就會油然而生,情緒激動的孩子會希望情況有所變化,平靜的孩子會靜觀其變。角色互相試探,找出這個陌生對象是否安全,這些生活面貌都是嬰幼兒每日在社區生活中所遇到的情景。由於城市化發展的原因,幼兒幾乎每天都會遇上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面孔、不同的遭遇,這些境況並不陌生。劇場中重現這些情況,讓小朋友從中學習面對這些接觸時,所應該採取的態度。所以演員面對陌生人交往的過程,就是他們未來交友的示範。通過不明所以的情況,讓觀眾小朋友好奇與恐懼鎖定他們的專注,在通過捉迷藏遊戲所發生的樂趣,讓他們放鬆心情。之後,在放鬆心情中學習與人接觸的關係,產生一種詩化效果,讓戲劇得以連貫。

角色碰面一刻的衝擊過後,彼此開始學習與模仿,找出相同的地方與動作,走在一起分享相同的放鬆與喜悅。模仿是小朋友學習其中一個重要舉措,無論與家長之間的模仿,小朋友之間的模仿,都十分重要。看到演員之間鏡子動作的模仿,期望家長獲得啟示,身教比一切更重要,孩子的一切行為,就是家長的影子。

怕怕仿佛已經離去,就在這刻新挑戰接踵而來,古怪而連續不停的電話鈴聲,重新帶來共同的憂慮。角色尋找聲音過程中意外發生,受傷角色與旁觀的小朋友一樣壓力巨大。讓嬰幼兒害怕的事情接踵而來,每日出現,家長要做的工作就是互相扶持、互相幫助。從來沒有人知道下一刻生活的挑戰是什麽。所以家長要面對的不是預告未來,乃是擁有迎接挑戰的心。就像兩個角色,互相扶持下,有膽量去接聽陌生的聲音。原來陌生不可怕,環境可以克服,朋友可以安慰,怕怕不單不恐怖,而且十分好玩,嬰幼兒敢於面對充滿未知世界的未來十分重要。面對未來的不可知,不但不是一種害怕,反而是一種人生的樂趣。

 怕怕很好玩不是一個宏大的野心之作,只希望用平實及有限的資源,能夠排出一套吸引五至二十四個月小朋友,與家長一起專注 40分鐘 的戲劇,並且同一套戲劇能夠設有學校專場,讓 N1 及 N2 ,就是兩歲到四歲的小朋友,一、兩班同學集體共同欣賞的作品。讓他們專注欣賞的表現,向社會傳遞一個訊息,證明零至四歲小朋友,在悉心安排之下能夠參與嬰幼兒劇場的活動,嬰幼兒劇場可以簡約地服務大家。


通過面部表情變化與誇大動作與陌生接觸,勾起胎兒及嬰兒發育初段記憶鎖住他們的眼球,演員遊戲互動產生反射行為,儀式化的優美動作,角色衝突與矛盾片段引發同理心的建立,模仿詩歌以情緒節奏結連,模仿祭祀儀式層層深入故事核心內容的聖殿,就是那一塊兒磐石一般的聖殿。從磐石開始回歸磐石。小朋友是從磐石出來的陌生人,還是本身就是這個世界的一個陌生人,終於完成了我們機構的第一個嬰幼兒劇場。“怕怕很多玩”的目標很簡單,期望盡一分力,使嬰幼兒劇場由陌生劇種變成香港的恒常藝術活動。

後話:
從 2008 年西班牙及法國藝術節之行,首次接觸到嬰幼兒劇場,經過十多年接觸、考察、學習,明白嬰幼兒劇場對小朋友發展的重要性,同時發現就算最先進的歐洲國家,嬰幼兒劇及對於家長而言,零至兩歲之間最多只能夠帶領孩子參與一、兩次這種舞臺活動,所以變得非常珍貴。加上嬰幼兒健康及身體狀況很難預料,所以基本上很難進行劇季計劃,是否購票都要視乎臨場情況。所以,好像巴塞隆拿方面的情況,每年定期舉行一個嬰幼兒劇場藝術節,再由固定的地點向外放射到其他地區,可能是唯一可以讓家長清楚知曉,吸引他們,又無需依賴宣傳的市場策略。這個值得香港政府教育當局特別注意,像現在這種在不同文娛中心遊擊式的偶然發生,蜻蜓點水,過眼雲煙的劇目計劃,嬰幼兒劇場的服務,永遠走不上軌道。

如果大家深信這項發展對我們嬰幼兒發展十分重要,我們必須清楚這絕對不是一個商業的藝術市場,而是一個很依賴政府投入的新興社會服務,政府必須接納另外的制度去資助及幫助正在樂意為這些嬰幼兒服務的年輕藝團。舞臺藝術帶領家長了解兒童,同時刺激嬰幼兒發展,為他們的成長帶來感染,為親子情感帶來重要的幫助與啟發。嬰幼兒劇場十分重要,但輔助及孵化體制的建立,更為重要。

附件:
一、一些觀眾朋友的意見及想法
"我喜歡兩位演員的形體動作、說話語言、節奏、小動靜,都跟一兩歲的BB“升”(同步)到。我最深刻又感到全劇最巧妙的編排,是最後演員面對“鈴聲”的態度,面對無名不知又突如其來的恐懼,我們可以勇敢去面對,向它say (說一聲)一個“喂"?
"感謝,讓我能夠觀賞“怕怕很好玩”這出高水準的本地嬰兒劇目。十年前我在電視臺工作時,已開始留意國際綜藝合家歡的嬰兒劇目,我真心覺得你們做得好好。後來得知你們花了兩年去準備,好欣賞你們的認真和專業!
"你們日後有嬰兒劇的workshop,時間夾得到,我都會來報名、支持!
"你們現在做的事,和朝向的發展方向,都好有意義。"

~ Eliza Chan

"欣賞了 貴團的《怕怕很好玩》的演出。這麽近距離的觀賞很新鮮,也拉近了演者和觀者的關係,看著看著,演者與觀者像是朋友似的。
"兩位演者很能呈現小孩的神緒,很自然、很純真,甚至於謝幕及與兒童合照時,仍能投入角色,非常專業!
"兒童劇內容雖然簡單,對話除了BB話、“Hello”“Five”“喂”,就只有笑聲和哭聲,但演者表現出從對變化的害怕、陌生人的害怕、甚至對聲音的害怕,在互相溝通和鼓勵中卻把害怕一一衝破。
"演者走進觀者列中尋找東西、觀者提示演者要註意的事,互動非常歡笑聲不絕!
"代入成人世界中,成人也有很多“怕怕”,當中也離不開對轉變、關係及環境等。
"面對香港近日狀況,也讓人產生很多“怕怕”,當兒童經歷“怕怕”時,他們會嘗試突破自己,成人更應如此,
"舞臺設計簡潔卻很有心思,多功能的彩色箱子,可讓演者隱藏、玩躲貓貓、特別的洞洞設計,很能吸引觀者專注,讓人想要知道會有什麽可玩。
"謝謝你們,讓我與同事能有這機會欣賞此劇,盼望日後仍可保持聯絡,互相交流,為這一代、下一代註入希望和夢想。"

~ 曾麗容校長

二、制作團隊:
導演:王添強
表演者:招凱穎、何蕤渟
舞臺監督:何月桂
研究員:陳岑(小恩)
監制:羅淑燕
插畫:凡妮
排版設計:陳泳因、楊惠琛

http://www.mingri.org.hk/uploads/mingri/202002/20200210_023448_T3CgCup1cb_f.mp4

三、怕怕很好玩-段落大綱

1、尋找

布景就是一個大箱,二人輪流在箱裏走出來,仿佛互相在捉迷藏,但一直沒有接觸。一些東西在箱子的不同位置出現,一時消失,一時出現,過程中有些害怕與情緒,利用排列毛公仔進行自我遊戲引開小朋友的注意作為安慰,所以不安但不是嚇人。
2、害怕
兩個演員對古怪現象好像有點害怕。知道可能有其他東西存在,感到不安。於是用手去探索,探索時有很多不同的反應,有時很開心,有時很驚訝,有時很悲傷。探索的好奇心越來越強烈。發現有會動的東西,相信可能有其他的生命存在。
3、接觸
兩人意外接觸,原來陌生人不可怕,互相試探對方。見面方式可以由遠至近,由慢轉快。
4、模仿
互相模仿,學習對方成為朋友,共同面對一些害怕事情,互相幫助合作。
5、受傷
其中一個意外受傷,另一很害怕,不知道如何是好。
6、協助
終於鼓起勇氣,協助受傷的一位,原來我們可以應付。
7、玩起來
把受傷重演,原來很好玩。
8、怕怕又來了
最初可怕的聲音又再出現,有點怕,但因為有朋友在一起,原來害怕不可怕,還很好玩,因為大膽地回應,我們終於成長。

四、幼兒敏感期(蒙特梭利):
1、出生至一歲時,嬰幼兒對視覺、聽覺、味覺、觸覺是特別敏感,很喜愛從這些感官中探索、冒險、學習,稱之為感觀刺激敏感期(sensitivity of learning through the senses 。)
家長可以怎樣做?
用身體移動及隱藏手中的玩具讓嬰幼進行尋找。懸掛緩慢流動動旋轉的玩具。用手搖晃色彩鮮艷及發聲(不刺耳)的玩具。多用溫柔而有變化的觸碰動作進行溝通。多玩注目,面部表情變化遊戲,吸引幼兒眼神,玩變臉及鬼臉,遊戲進行需有規律與節奏,親和、平穩、緩慢及變化多端,配上歌謠與音樂一起玩更佳。在舒緩音樂下講故事,童謠講故事多做互動動作。

 

2、一歲左右,特別喜愛小東西(sensitivity of small objects )喜愛小石頭、小昆蟲、小玩具(汽車),小玩偶等。
家長可以怎樣做?
容許幼兒攜帶適合物件及玩具外出玩遊,要平衡情感及不同嘗試的經驗,鼓勵幼兒在舒適的感覺下嘗試轉換不同物件,多用小物件或小玩偶、布袋偶講故事及與幼兒玩扮演遊戲,只要註意物件的衛生、安全,物件的大小是否會容易導致幼兒誤食、誤吞。

 

3、兩歲前是秩序的敏感期(sensitivity of order ),孩子對周遭的改變都會感到不適,生活起居規律,餐桌禮儀等要明確。

家長可以怎樣做?
多玩收拾玩具、尋找物件的遊戲,寓工作於遊戲,學習自行收拾,協助家務要在此刻養成,故事時間,律動唱遊融入生活規律之中。

 

4、兩至三歲是自我意識的敏感期,就是“麻煩兩歲”的時段。自由探索、冒險發掘是重要成長階段。家長要用正面溫柔而堅定的態度管教方法鼓勵遵守規則,容許孩子發揮自我,但堅持幼兒要尊重別人,孩子容許犯錯,家長要忍耐,但再三向孩子強調規則。
家長可以怎樣做?
多去安全及不影響別人的地方活動,公園、郊野、沙灘玩與一些收集、合作的競技遊戲。多去容許觸動及參與互動的展覽,避免去太講規則場地,從中不斷溫馨提示守規則的重要,當孩子成功則高度贊揚,與四歲及八歲的大朋友玩,任由哥哥、姐姐去協助教導。

 

5、三至六歲是社會行為的敏感期,(sensitivity of social aspects of life )開始意識團體的存在。群體活動及扮演遊戲非常適合,規矩是這時期重要的學習。

家長可以怎樣做?
戲劇培訓及觀劇的舞臺禮儀十分重要,對孩子幫助很大。故事接龍與輪流扮演遊戲很有用,老師是這個時候的幼兒精神領袖,家長與老師要容許幼兒參與規矩制定。

 

6、三至六歲也是語言敏感期(sensitivity of language ),不用刻意教導語言,都能學會很多詞匯,多與幼兒談話,特別是多出外活動時談話,講述周圍的情況,是刺激語言交流的有效方法。

家長可以怎樣做?
多講故事,多親子扮演,多談論周邊環境,特別是外出時。多玩押韻的歌謠活動,多運用環境、氣氛、故事教導語言。語言不單為了與人溝通的功能,也是自我思考的媒介。

 

7、七至十歲是堅韌建立時刻,兒童尋找自我特色與勤奮的重要時段,強項、弱項互動組成智能成長藍圖,發掘兒童的喜好與專長最重要。

家長可以怎樣做?
帶有競技性質的活動都能刺激他們,滿足、興趣、特質變得十分重要,當孩子在所愛好的活動上能有所成就,就可以慢慢借此感覺放射到其他範圍,養成堅韌的性格。

五、其他延伸閱讀文章:

a、31/8/2019 - 兒童發展階段

b、21/07/2019 - 嬰幼兒智能發展概念圖表

c、15/8/2019 - 零至三歲嬰幼兒親子教養遊戲

d、30/01/2020 - 如何運用親子戲劇與遊戲 正確引導零到八歲的孩子

e、15/9/2019 - 嬰幼兒戲劇藝術體驗工作

 

~歡迎友善轉載~

《從“怕怕很好玩”論述嬰幼兒劇場藝術》 ——嬰幼兒看得懂戲劇嗎?他們需要劇場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