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變偶法(四)

百變偶法(四)應用戲偶的各種營運模式
文:王添強

 

戲偶作為大家童年喜歡親近的物品,擁有能穿透心靈的特質,次生創傷副作用出現機會率徧低的優點,加上作為藝術活動,舒閒與情緒宣洩的本質,自然成為治愈心靈的良藥之一。

 

「應用戲偶」從教育到治療的光譜之間,基本技術互相涵蓋,容易上手,方便心理學家及治療師使用,同時可以普及讓更多人參與。如果,心理學家、治療師與藝術家、社工及家長能分工合作,在學校及社區推動,應該可以成為社會重要的心理健康保健方法。協助大家在人生中成功推有伙伴、能力,使自身價值提升,產生應對未來生活挑戰的勇氣。擺脫及消除為了吸引別人注意,期望操控別人而產生的偏差行為,當然還有因挫敗而產生的報復心理,及自我感覺無能為力的負面情緒。

 

「應用戲偶」以戲偶好玩本性為主軸,不以治療為稱呼,達成保護受服務對象不會被社會框架標籤的果效,對心理保健工作的開展,應該很有幫助。

 

香港精神健康問題值得關注

 

綜合治癒與教育功能的「應用戲偶」,並不追求單純成為一個心理創傷及精神病患的「個案式追蹤治療」計劃,深信個案治療還是必須由臨床經驗豐富的「治療師」進行,但訓練各種專業治療師的經費,以及治療過程的漫長,將會對社會帶來巨大挑戰。如何面對當下每七位香港人就有一位在一生中會經歷常見的心理問題。而這些正經歷精神健康問題的人中,很大程度由於受到污名化的影響,自我感到羞愧的心理,加上對自身情況不了解,缺乏專業支援的情況下,七成半面對困擾的人並不會尋求專業協助,持續面對被孤立的環境。(Mind HK 2022)

 

2017年,食物及衞生局精神健康檢討委員《精神健康檢討報告》顯示,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病患從 2011/12 年至 2015/16 年間上升50%,75% 精神健康問題會在24歲之前開始出現,因此為高危年輕人提供預防工作,是最有效預防香港社會精神健康問題的方法。而65 歲以上長者佔香港總人口 16%。到2041 年,香港三分之一人口,將會由 65 歲或以上的長者組成。長者自殺率是其他年齡層的幾倍,目前在香港有大概 100,000 名長者患有認知障礙症。而在 65 歲後,認知障礙症的盛行率,每 5 年增長一倍。

 

另一方面,根據美國的全國唐氏綜合症協會在2012年的調查,焦慮、強迫行為、抑鬱症等皆是唐氏綜合症人士面對的重大挑戰;另一項2003年的英國研究更指出,智障人士患上精神病的風險達39%,遠遠高於非智障人士的8%。根據2015年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研究,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的調查,有88.3%的社工認為,智障人士同時患有精神病,並非他們可以提供的主要跟進工作。而香港提供智障人士精神科服務的院所,嚴重不足,令求助個案困難重重,智障人士既無法及時獲得適切支援和治療,亦令照顧者不勝負荷,衍生更多次生問題。

(香港心理健康情況資料由「聖雅各福群會復康服務賽馬會啟藝學苑」何仲民先生提供)

 

是否可以借鑒90年代台灣遊戲治療的經驗

 

面對社會心理健康的發展趨勢,「應用戲偶」是否可以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為輔導、復康及教育服務提供貢獻呢?或許,由於「應用戲偶」理念很大部分衍生自「遊戲治療」,遇上類似困難,可否嘗試研究鄭如安博士在九十年代出版的「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一書中提及的情況,尋找台灣小學遊戲治療與輔導服務發展出來的對應措施。台灣的「遊戲治療」架構,是對應治療服務需要由當地普通老師執行,專門輔導訓練覆蓋率普遍徧低,學校輔導時間限制很大,時數嚴重不足。依舊能讓孩子獲得改善,不需要等待當地制度及空間發展成熟的慢長歲月才開展工作,不正是我們值得我們參考的地方。

 

以上經驗印證出一個思考,只要經過嚴謹的部署,心理學家及治療專業人員的合作與輔導,輕鬆有效的持續複修系統,輔導工作是可以普及並落實到基層教育人員,「遊戲治療」如是,從遊戲治療理念衍生出來的「應用戲偶」應該也如是。加上戲偶更為友善的特質,交由老師、社工、家長及藝術家協助執行,應該可以有效擴闊服務基礎,達致社會上心理保健工作的普及,服務年輕人情緒管理,人格成長及創意發展的需要。

 

五個「應用戲偶」的營運模式

 

嘗試介紹五個從世界各地文章及考察中獲得的「應用戲偶」營運模式,進行一些適應調節,希望能夠在香港普及實施的可行性策略,分別是:A、伯克利戲偶訪談( Berkeley Puppet Interview, BPI )模式B、結構性戲偶模式C、阿德勒 Adlerian 戲偶模式D、表達藝術與戲偶的綜合模式E、創意戲偶模式。

 

A、伯克利戲偶訪談( Berkeley Puppet Interview, BPI )模式
(適合心理學家個案追蹤治療,並以小組戲偶活動輔助,有效進行復康及修政工作,服務幼兒)

 

首先介紹針對語言發展未成熟兒童而設計,建議由心理學家及治療師執行,以個別輔導及小組輔助配合方式,向4-8歲兒童進行。手法分別以正、反面表現而外貌一樣的現成戲偶,與受服務對象進行對話。一隻戲偶永遠是說出負面想法,另一隻則是正面想法。例如:我不喜歡我自己/我喜歡我自己、我沒有很多煩惱/我有煩惱、我沒有小孩與我一起玩/我有很多小朋友與我一起玩⋯等等。戲偶可以是布袋偶、手指偶、玩偶及開口戲偶,而開口戲偶的效果則比較理想。

 

談話目標就是探索受服務對象的內心世界

在舒適及沒有壓力下以戲偶進行談話,嘗試探索受服務對象的心事及內心世界,但切記不要進行無關重要的對話。也避免在談話中出現價值判斷,使他們有負面影響,面對他們的不知所措之時,可以使用「我⋯也一樣」的同理心作回應,讓他們相信工作員與自己感同身受,安全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工作員首先要為兩隻戲偶,起一個有趣、可愛而彼此近似的名字,例如:咪咪/依依、冰冰/睛睛、小柔/小猴⋯等等。改好了名字,除非是應他們的要求,固定下來後就不能再更改。對語言發展特別有困難的幼兒,可以改為把問題切短來發問。對他們在輔導對話期間積極與正面表現,要作出具體而實在的讚美。經常溫柔地重提他們的名字,以保持其注意力。每次活動完結,兩隻戲偶必須分別向他們以不同語氣道謝,並用工作員設計的禮儀道别,及讚揚他今天的表現,期望大家下次很快再見。

 

只要保持與受服務對象對話次序的三個階段,並且以溫柔的語氣進行,老師、社工及家長也可以應用,為身邊孩子及學生輔導,探索他們問題的根源。只要溫柔及誠意陪伴對談,無論情況如何,也對他們有很大幫助。家長則可以在任何舒適的地方,以手指偶或布袋偶進行。手指偶因容易收藏,可以隨時應用。如果在對話時發現嚴重心理障礙及行為偏差,則必須尋求專業人士幫助,進行更深入的心理輔導,大家只要耐心陪伴便可以。

 

BPI 對話訪談以「建立關係」作為開始,分三階段進行

對談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瞭解受服務對象的心理狀態,建立關係。已經預先知道有行為偏差的參與者由心理學家及治療師負責,其他參與戲偶小組的參與者可交由老師、社工及家長義工負責對談,主要是打招呼及自我介紹對話。最好刻意讓普通及有偏差受服務對象同時參與戲偶小組計劃,目的是不要讓任何人被標籤。

 

第二階段只有偏差的受服務對象繼續與治療師及心理學家個別對談,同步與其他參與者一起進行小組戲偶活動。這階段的對談,以讓受服務者探索自己問題為主,對話開場白例子:我害怕在別人面前講話/我不害怕在別人面前講話、我考試會覺得很緊張/我考試不會緊張、我害怕與同學一起/我喜愛與同學一起⋯等等,尋求他們自我發現,並提出一些改變的另類途徑。他們同步參與小組活動中,共同從創作戲偶演出,獲得更多支持、滿足及鼓勵。

 

因為受服務對象發現自己問題的過程會非常漫長,如果有行為偏差的他們只專注與治療師及心理學家進行對話活動,總會出現沉悶的時候,通過戲偶小組活動及表演同步作為緩衝,兩者並行,讓漫長等候期間,可以產生突發奇想機會的出現。另一方面可以使持續平淡的等候過程,產生趣味與衝擊。工作員也可以按照他們的問題需要,建構創作故事的藍本,產生更多思考刺激,讓他們在表演過程當中,忽然心眼明亮起來。

 

BPI 第三階段是成果展演

在個案第三階段對談期間,受服務對象突然之間對解決自己問題,出現有不一樣想法,自我心理健康有著明顯改變,工作員就要在小組戲偶活動中加插與已經改變偏差行為極為近似的故事情景,但又完全不會讓人知道故事主人翁所指是誰的童話或動物故事,通過創作使有偏差行為的受服務對象醒覺經驗,牢固下來。這個策略對有憂鬱、焦慮、社會抑制、敵意、攻擊、注意力不足、親情缺欠、親子關係、雙親婚姻問題、同儕排擠、霸凌等受服務對象,很有幫助。

 

 

B、結構性戲偶模式
(適合心理學家及治療師以個案追蹤治療,配合小組戲偶同步,有效進行復康、修政及改善工作)

 

結構性戲偶就是通過一連串擁有既定情景及扮演內容的戲偶片段,以遊戲氣氛進行「現成」戲偶片段扮演,從中探索參與者的想法,並且嘗試舒緩、補充及修正受服務對象的一些行為與態度。手法適合服務十二歲以下兒童及長者,可以以個案輔導及小組進行活動,有一定生活經驗的參加者更佳。

 

小組方面更可以通過結構性戲偶扮演進行觀察、甄選工作,把參與者進行分類,提供更適切需要的個案心理輔導。同步運用小組進行輕微行為問題的修補,預防偏差、提升能力等心理保健工作。以布袋偶及開口偶為最佳選擇,角色種類要盡量豐富,讓他們的潛意識可以充分顯露,包括:家庭成員人物戲偶、不同的凶猛及溫馴動物戲偶、不同職業與身份的角色(例如:醫生、警察、軍人)、幻想故事人物(例如:仙子、巫婆、惡魔、超級英雄)。

 

戲偶對話的步驟

無論是個案或小組,現成戲偶,最好是容易操控,質地柔軟,方便清洗,個性獨特,吸引,在市面並不太普遍,亦不會讓受服務對象感覺到有既定文化及種族印象為佳。一般也會分三階段進行,首先是自由即興扮演,就是工作員與他們共同為戲偶創作角色,進行一些簡單的扮演遊戲,進行自我介紹,包括:名字、喜歡吃什麼、喜歡什麼玩具、喜歡什麼遊戲、喜歡什麼顏色、看什麼電視節目的想法探索⋯等,彼此適應戲偶操作及減少戒心,獲得安全感。之後可以用戲偶一起去不同地方探險,例如:森林、高山、深海,進行一些童話及動物故事扮演。最後,就可以進行一些固定結構內容的戲偶扮演,例如:看醫生、到陌生地方、遇上陌生人、被排擠與欺負、分離、妒忌弟兄姊妹⋯等等。

 

結構性戲偶模式的操偶技術的原則

操控戲偶時,工作員眼神只與自已操控的戲偶接觸,而戲偶只與受服務對象操控的戲偶接觸。而自由即興扮演的時候,就是共同練習戲偶,學習運用戲偶溝通的關鍵時刻。戲偶是通過上下、左右、前後的動作進行,加上快慢節奏,借助操控者的表情填補,加上戲偶的外型、動作及語言,整體結合而成,創造戲偶立體的生命。運用戲偶與受服務對象接觸、溝通、交流期間,工作員、受服務對象及戲偶產生微妙的三角關係,較與真人接觸有美感距離的安全感,副作用也較少。個案方面建議由治療師及心理學家帶領進行,而小組則可以由藝術家、社工、老師負責,並由心理學家作督導。

 

結構性戲偶服務對象、方向與過程

這個服務適合改善有行為偏差,缺乏自信,失去學習動力,對自己價值產生懷疑,感覺自己無能為力,消極對抗行為的兒童,及缺乏面對各種生活挑戰的長者、長期病患者及殘障人士。個案參與者在第三階段有了一定成績及進步之後,必須全部參與小組活動,這樣對他們群育的發展更有幫助。學校方面,可以首先進行有治療性質的個案輔導工作,進一步可以運用小組跟進,提升他們改變的策略,以「創意戲偶模式」進行自我療癒式演出作結,通過創作的故事,療癒自己身心,並且向其他觀眾傳遞積極及正面訊息。

 

這些小組扮演過程只能以遊戲方式進行,在遊戲氣氛及情緒下活動。活動應該不需要追求任何藝術表演觀賞價值,工作員也無需刻意要求參與者有表演能力改善。但因情景與觀眾的近似性及同理心作用,仍然可以感動別人。過程中也可以運用「教育戲劇」及「戲劇治療」的扮演範式輔助。

 

如果,參與者已經重建個人積極性,特別是在小組階段,工作員就可以提出一些扮演技術改善的要求,從中引發他們的動力、決心、挑戰及滿足感。如果是以小組形式進行活動,工作員務必要建立他們的群體精神,不分高低,彼此支持,好讓他們擁有社會群體的新連結。並且通過工作員的具體鼓勵,讓他們產生信心及滿足感。有了一定成績之後,這個時候「觀眾」的參與,就變得重要,因為觀眾的讚賞及支持,會讓他們產生被認同的感覺。

 

結構性戲偶模式的扮演例子

小組方面,活動由工作員用入戲方式扮演需要關注及出現問題的戲偶角色,有時也需要離開角色進行引導。主要扮演需要交由受服務對象去發掘問題,進行解決的思考。

 

一些應用在小組的「結構性戲偶」扮演範例:

1、看醫生-什麼人、什麼事、什麼地方不舒服、可以如何協助、後來如何(參與者扮演醫生及護士)。

2、新朋友-什麼樣、什麼行為、他的背景與資料、大家願意幫助他嗎?

3、不講「不可以」,可以如何在學校教導學生?(參與者扮演老師及其他同學)。

4、害羞的戲偶-工作員扮演害羞的戲偶,參與者扮演不同場景下的人士,各種情景包括:在劇院、餐廳、別人家中、街上遇到陌生人、生日會、學校及醫院等等,工作員可以運用「牆上角色」及「角色側寫」與參與者進行害羞戲偶的角色探索。

5、與媽媽爭吵-工作員先扮演與媽媽爭吵的小朋友,參與者可以扮演媽媽,用「思路追蹤」、「角色交換」、「專家外衣」等戲劇扮演範式進行探索。

6、兄弟姊妹爭奪玩具片段。

7、學校衝突事件。

8、家庭糾紛⋯等等。

 

 

個案方面建議由「遊戲治療師」從事的戲偶模式。如果,不涉及創傷追蹤治療的個案,小組工作,可以由經過培訓的藝術家、社工、老師及家長義工擔任。

 

個案扮演例子:

1、在媽媽懷裡的嬰兒-看見媽媽懷抱另一嬰兒,反應及心情如何?

2、汽球爆炸-戲偶將氣球弄破,一個又一個,如何宣洩內心的負面情緒?

3、被親人忽略。

4、同輩攻擊。

5、分離。

6、霸凌⋯等等

 

 

C、阿德勒 Adlerian 戲偶模式
(適合心理學家及治療師個案追蹤治療,並以小組戲偶同步,有效進行復康、修政及改善)

 

阿德勒 Adlerian 戲偶與結構性戲偶模式,同樣以現成戲偶進行對談及遊戲的手法,技巧與步驟亦十分近似,不同之處就是結構性戲偶需要有固定扮演片段,而阿德勒 Adlerian 戲偶是採用自由即興扮演。阿德勒 Adlerian 戲偶模式首先通過建立工作員與受服務對象的平等關係,通過戲偶扮演活動閒談,從復述他們表演內容之間,讓工作員觀察受助者,同時鼓勵他們發現自己的不當行為,並且嘗試改變。

 

這個模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聆聽參與者的需要,但不對他們的想法盲目認同,在長期闡述及互動中,設法使他們認清自己的實際需要及作出改變。情況每每是過程中他們忽然之間心眼打開,而不是被說服,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及行動。放棄必須清楚知道被服務對象發生事情的背後因由,才能努力面向未來,建立解決問題方法的一種輔導手法。

 

一種改變態度迎向未來的輔導手法

很大部分人士出現偏差行為,除了虐待、霸凌、侮辱及輕視忽略所造成的嚴重創傷外,其實大部份偏差行為是以下幾種情況所造成,成長過程中過份渴望獲得「關注」的慾望,就是很想成為大家注意力的中心,自己才有意義的心態,特別是城市發展中核心家庭小子化的環境。他們會使用炫耀以及浮誇的負面行為來,獲得關注。而問題往往在於不被關注及太期望關注所做成的破壞性行為,無論是消極,還是積極,把自己變成「巨嬰」,成為病態慌言的沈迷者。另外就是獲得「權力」的慾望,很多受服務對象相信只有擁有權力,控制其他人及照顧者,自己才有價值。於是他們會通過爭辯、吵架、唱反調、公然挑戰權威,及與同伴及兄弟姐妹鬥爭方法,來尋求權力的獲得,破壞了正常的人際關係。再加上生活環境及社會框架標籤,做成偏差行為。

 

嚴重一點,就是以「報復行為」加諸無辜人士身上,去平衡自己的心理創傷。無論積極的破壞及傷害別人,或消極的扺制及傷害自己,煩擾別人,怎至成為霸凌別人的加害者。另一嚴重情況就是努力想證明自己能力不足,逃避自己對事情的責任,去保護自己免受困擾。他們會盡量不去嘗試,很容易放棄,及逃避別人的支持,最嚴重的積極性逃避方式,就是自我摧毁,怎至是感情勒索,把自己的不幸怪罪於別人的不作為。

 

一個二千年前的心理輔導故事

說到這裏或許我們先講一個二千年前的古老輔導故事,記載在新約聖經路加福音24章13節至35節,內容大概是這樣,耶穌被釘十字架後兩個普通門徒面對極為沮喪的情緒,決定放棄一切,回鄉逃避。在路上耶穌向他們顯然,但他們沒有認出,耶穌也沒有一開始告訴他自己就是那個復活的,而是細心聆聽他們的苦水,但沒有完全認同他的觀點,而且從舊約聖經中澄清他們的錯誤觀點,同行大半天。到一個小村莊裏面共同吃晚飯,拿起餅擘開禮儀的時候,他們的心眼才忽然之間打開,認出耶穌來。回想路上同行的火熱,馬上轉身回耶路撒冷告訴大家。故事從兩個人放棄一切,極度沮喪,到獲得聆聽,平復心情。到被平等對待,澄清觀點,無意之間靈機一觸,最後發現自己原來內心依然火熱,迅速回轉。這一段聖經的描述,不正就是阿德勒 Adlerian 輔導的標準過程。

 

輔導的最大成就就是建立受服務對象的4C

通過戲偶扮演及對話,鼓勵及友善設限制,使參與者洞察自己,開始自行建立自己的 4C

a、有連結( connect ),讓他們有技巧與人交往,並且在社交生活上獲得安全感,在群體當中生活得自信又自在,尋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

b、有能力( capable ),參與者有能力照顧自己,可以評估的優缺。並且對自己的不足,有上進學習的決心,能承受自己暫時未能完成事情的短暫挫敗感。

c、有價值( count ),讓他們相信自己的價值及重要性,而這些價值的證明,不是需要透過別人的讚許及尊重才能獲得。

d、有勇氣(courage ),需要他們知道勇氣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在恐懼情況下,仍然有勇氣繼續前進,願意承擔風險,接受困難考驗及作出新的嘗試。

 

後續行動非常重要

當參與者已經有群體活動經驗,又願意與其他不同來源的參與者,家長、老師合作,接受一些內容重複,任務性強而沉悶的扮演。工作員後設的工作要求,就是建立參與者與人溝通與表達能力的深化,情感抒發美感的提升,開發問題並積極尋找答案的習慣。並且把群組管理責任要逐步分階段地分配給參與者,加深及鞏固他們協作能力及責任感,建立在合群生活中更敏銳的洞察能力,改善行為的決心。在互相扶持及幫助下,建立新社群及新心態,決心獨自而合群地面對生活。


阿德勒 Adlerian 戲偶模式不同年齡階段的服務方向

這個模式基本上適合所有年齡段的受服務對象,特別對十八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以及60歲以上的長者效果較為突出。不同年齡段要有不同的微調,八歲前,這是阿德勒戲偶模式服務範圍中功效最明確的年齡段。個人輔導方面,對心理輕微創傷及適應社會能力出問題的兒童有作用,基本上可以按照原則上的步驟進行。小組方面,對界定兒童心理創傷及適應社會問題來源,以至運用戲偶活動重建他們的 4C 都有果效。

 

八至十五歲組別,是兒童及少年階段,可以加入表達藝術治療的技巧作為發現他們適應力及創傷問題根源,小組後續方面可以用「創意戲偶模式」進行加強。十五至十八歲,是青少年階段,個案方面應該運用戲劇治療的技巧,配合戲偶表達的手段,以阿德勒戲偶服務的次序原則作為步驟,後續的小組服務方面可以用「創意戲偶模式」進行成果呈現,讓他們自己感到改變的發生。成年後,藝術治療及戲劇治療效果比較顯著,但可以運用阿德勒戲偶服務的次序原則作為步驟,小組後續方面可以用創意戲偶模式進行成果呈現,更可以運用自療劇場表演,讓他們感到改變的發生及成果的顯著。

 

老年後,運用表達藝術治療的手法去重新呈現生命發展過程不適應及欠缺的問題,更運用自療劇場及啟藝劇場的表演,重建長者在 4C 中的連結與價值,戲偶手法未必能完全開解幾十年來老人家的心理創傷及問題,但最低限度使他們晚年更有尊嚴,獲得更大安全及滿足感,勇敢面對各種傷病及環境,內心舒適及歡暢地生活。

 

D、表達藝術式戲偶模式
(適合以小組戲偶方式進行,有效進行改善、教導及預防)

 

這是「融合」「表達藝術治療」手段與「創意戲偶」扮演模式的方法,也是涵蓋服務範圍很廣,由幼兒至長者,由個別輔導、小組到班別教學,由「自療式戲偶劇場」(以療癒目標的表演)到「啟藝式戲偶劇場」(以療癒表演者及感染觀眾同步進行的表演)皆可應用的手法。輔導服務對象包括心理障礙、長者及殘障人士,也可進行心理保健工作。一般會由工作員選取原材料的繪本、童話、兒童文學、美術作品、新聞事件及風景作素材。

 

首先,個人或小組進行繪畫活動,並按畫作內容合作進行故事編寫,最後製作戲偶及創作戲偶劇場。建議素材,包括:野獸國、我贏了/我輸了、愛花的牛(繪本);糖果屋、打火匣(童話);小王子、愛麗斯鏡中奇緣(兒童文學);畢加索、米羅、齊白石(美術作品)的作品造型及故事、天災與車禍最後獲救的感人故事、民間傳奇等等。一般故事選擇,是內容簡單而正面,不同性格角色眾多,可以隨便由參與者代入,或再創作,例如在「野獸國」中每一隻怪獸都可以有無限的想像空間。這樣就能容許他們通過想像力去進行角色的「二次創作」。

 

工作員與受服務對象會以平等、互動,彼此信任及支持下進行戲偶治動。運用開放的態度,鼓勵他們自行發掘問題,盡量要在小組的幫助下,擁有改善的勇氣及決心。個案輔導以治療為主,建議由心理學家及治療師,或具備治療師知識及專業培訓的人士擔任督導。一般社工、家長與老師,可以運用此模式進行預防、教導及輕微行為偏差的修正工作。工作員必須要有心理學知識,加上一顆開放與欣賞的態度,並且有一定美術欣賞能力。


工作員必須要具備指導戲偶製作的能力

參與者掌握故事之後,工作員能夠運用各種戲偶製作元素,協助他們創作戲偶角色,及其背景的畫面。過程以互動講故事開始,再進行繪畫活動。之後,各參與者講述自己繪畫的故事,轉化過程就是由講到畫,再由畫面復述故事。進一步由講述的故事結合成大家的故事,再由大家的故事轉化成戲偶造型及劇場的表演。

 

從內在潛意識轉化成具體畫面及說話,再從具體轉化成邏輯思維的過程,這個轉化過程就是參與者獲得療癒效果的重要關鍵。只要能夠啟發參與者通過繪畫及製作戲偶表達其內心想法便可以,工作員無需完全充分「分析」及「解讀」其背後潛意識及象徵內容。通過這些故事及角色,轉化成演出內容的過程,本身就已經包含受服務對象心智轉化,重新獲得力量的經驗。

 

表達藝術治療戲偶模式的不同服務面向

「個案方面」,首先工作員與服務對象互動講故事-認識、問、聽、講、互動、變更故事(角色、片段、情節、結局)。之後,進行繪畫,建立不同角色與各場景片段的畫面。進一步,按圖由受服務對象自行講述故事。「小組方面」與「班別教學」初步過程基本上相同,只是目標有分別,小組方面以修正、改善為主,班別教學則以教導、預防為目的。進一步,按圖由參與者合作創作故事及進行戲偶表演的發展。最後,分工進行戲偶設計,佈景及細節設計,及故事內容紀錄,就是繪畫 story board 的工作。

 

「自療式戲偶劇場」,以療癒目標的表演,及「啟藝式戲偶劇場」,以療癒表演者及感染觀眾同步進行的表演的模式,就是在完成 story board 的工作後,進行排練及表演。這部分由選角開始,自療式戲偶劇場一般會採取自願及輪流方式讓大家更有平均參與機會,而啟藝式戲偶劇場可以給予參與者進行選拔。之後是台詞練習與分段走位鋪排。進一步,是分段與整體,感情表達與連貫。最後,是與場地技術合作進行綵排,當然演後的討論與欣賞活動,也十分重要

 


E、創意戲偶模式原則
(適合以小組戲偶方式進行,有效進行改善、教導及預防工作)

 

這是脫胎自「遊戲治療」及「教育戲偶」混合發展出來的模式,也是涵蓋服務範圍最廣,服務年齡段最全面的模式之一,,由幼兒至長者,由個別輔導、小組到班別教學,由「自療式戲偶劇場」(以療癒目標的表演)到「啟藝式戲偶劇場」(以療癒表演者及感染觀眾同步進行的表演)皆可應用的手法。治療則以「遊戲治療」的概念為根據,活動主要以「創作性戲偶」活動為核心,八歲以下兒童在活動初期可使用「現成」戲偶,再逐漸邁向創作性戲偶活動,就是參與者自行製作簡易戲偶。

 

過程可以大量參考「教育戲劇」及「戲劇治療」的各種扮演範式。模式包含故事創作、角色創造、台詞、美術、音樂,還要在充分合作下表演,是最全面的綜合藝術治療及教育活動。地方傳統文化對此模式影響頗大,傳統戲偶造型比較嚴肅、不親切,及帶有強烈的宗教儀式氣味,不像西方式「公仔」般可愛,不利受服務對象投入,面對治癒過程及傳統文化的衝擊,推動起來會倍增困難。工作員必先要介紹不同的可愛戲偶製作過程(布袋、手指及開口偶),供受服務對象玩耍,改變他們對傳統戲偶的固有形象,才能有效果

 

傳統戲偶文化對輔導效果有一定影響

戲偶的祭祀及宗教儀式的身份要被淡化,才能給小朋友敢於使用戲偶作治癒活動。簡易戲偶造型要與傳統宗教戲偶有一定距離,才能發揮較大作用,以免參與者受超自然現象的集體潛意識所影響。所以創意戲偶計劃獲得成功及穩固,關鍵就在多種簡易戲偶的開發。就是帶有強烈可愛及玩具特質戲偶的生產,自行製作戲偶技術的充分普及。

 

創意戲偶模式的不同表現

進行個案工作,建議由有戲偶應用能力的心理學家及治療師擔任,一般社工、家長與老師,只要有一定心理學知識,又有一顆開放與欣賞的態度,並且有一定的戲偶應用能力,應該也能勝任進行預防、教導及輕微行為偏差修正工作,計劃最好具備心理學家及資深治療師作支援顧問。

 

工作員與參與者會以平等、互動,彼此信任及支持下進行戲偶治動。「個案輔導」以治療功能為主。「小組方面」應該進行分年齡段的教導、預防及輕微修正工作,也可以接收在個別輔導中,已經有很大進步的參與者,進行跟進及持續發展。「班別」可以以教導及預防目標為主。表演活動則以療癒的深化為主。從個人輔導到表演活動,這是一個連貫持續的療癒過程。這個戲偶模式對生理殘障朋友的持續發展,也特別有幫助。

 

「個案方面」,首先是互動講故事或藝術作品欣賞。之後,試玩各類戲偶作選擇。設計戲偶及製作偶頭。進一步,戲偶頭部的上色及化妝。最後,是做服飾。「小組及班別方面」,也是與個案方面一樣,從講故事到做服飾,只是增加佈景、道具製作,排練及演出。而小組及班別同樣是目標上的差異,與表達藝術治療一樣,「小組方面」以修正、改善為主,「班別教學」則以教導、預防為目的。「自療式戲偶劇場」(以療癒目標的表演)及「啟藝式戲偶劇場」(以療癒表演者及感染觀眾同步進行的表演),基本上與表達藝術治療戲偶模式一樣,只是以創作各種戲偶替代繪畫的工作。

 

模式只是套路,輔導其實是一場自由搏擊

有習武的朋友都知道,任何門派拳術的套路,都有循序漸進的學習作用,就以詠春為例,小念頭到尋橋,標指到木人樁,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但當要身處擂台比賽的時候,一切招式都要化作無形才可應用。擂台訓練過程中,還要不斷重複進行抗打、閃避、進攻、速度、體力及針對對手的動作練習。「應用戲偶」的實際執行情況,也極為近似。各種模式都很重要,但化招式於無形,擁有開放的心態,體恤受服務對象的心靈,穿透對方保護外殼的觀察力,平靜而火熱的心境,靈活多變的戲偶技術,才是我們在輔導舞台上的關鍵。服務能成功與人共同解鎖心理困擾,就需要工作員化招式於無形的知識、技能與態度,還有一顆像孩童般的善良心靈。

 

 


參考書:
2019 Johanna Smith , Puppetry in Theatre and Arts Education
2018 Athena A. Drewes & Charles E. Schaefer , Puppet Play Therapy: A Practical Guidebook
2016 Terry Kottman , Kristin Meany-Walen , Partners in Play
2012 Livija Kroflin , The Power of the Puppet(UNIMA Education Commission)
2011 Buffy Serene Quintero , Puppetry and Art Education: a personal journey
2008 Edi Majaron & Livija Kroflin , The Puppet-What a Miracle(UNIMA Education Commission)
2005 Matthew Bernier & Judith O’Hare , Puppetry in Education & Therapy
2004 王添強、麥美玉 , 戲偶在樂團-幼兒戲偶教學工具
1995 梁培勇 , 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
1987 Tessa Daley , Images of Art Therapy
1982 Tamara Hunt & Nancy Renfro , Puppetr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