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上

「逆」流而上
文:王添強

 

面對世界及社會眾多不似預期,作為家長的我們,如何幫助小朋友面對挫敗,如何使孩子不會選擇逃避呢?除了家長可以成為孩子「保護傘」外,家長是否瞭解造成「挫折」出現的成因,並且協助他們擁有抗拒力量,特別是對兒童及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失敗乃成功之母」的所謂成功,是真的嗎?還是,只對擁有「抗逆能力」的人,把挫折化成力量的人,才能達成真正的成功呢?但,如果沒有「抗逆力」,失敗可能會成為孩子面向地獄深淵的入口。

 

抗逆就是如何挫折中振作

 

失敗的感覺大家都應該不喜歡,因為失落、難過、無能為力會造成負面能量,我們可以如何為孩子化危為機呢?「抗逆能力」就是幫助孩子在「挫折」中重新「振作」的力量。而不是避免挫折發生,成為長勝將軍的祈福行動。沒有人喜歡挫折,但挫折在生活過程中,似乎「在所難免」。所以,關鍵還是我們如何協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把挫折的傷痛,化成「成長動力」,及生命的祝福。兒童及青少年出現挫折的常見情況:1、技不如人、2、生理條件的差異、3、成長環境的限制、4、人際關係挫敗、5、際遇的衝擊。

 

技不如人

最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折,其中之一就是在學業、運動、技能的比試中,「技不如人」輸給同學。技不如人有很多原因,生理、心理、鍛鍊方法,以至運氣也有可能。「爭勝心」原本是兒童向上發展的正向動力。如果,孩子沒有在家長協助下善加利用,學會檢討當中失敗的原因,吸收教訓,鑽研重新鍛鍊的技巧及能力,未來才能爭取成功。反之,孩子的爭勝變成任務。爭勝心越強,挫折感越大,傷害會越深。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後果更嚴重。

 

生理條件的差異

家長沒有接受孩子個別差異,認識人與人彼此取長補短,才能成就社會分工合作的道理。孩子個別的生理條件的不同,就很容易產生挫折感。個別差異原先是上天的恩賜,是造成年輕人獨特成就的原動力,更因各有長短,使社會獲得互相補充,才有繁盛的文化。沒有人樣樣都能「好打得」,也沒有人一無是處。但由於我們教育制度及社會的期望,使年輕人通通需要在同一範疇內競爭,間接造成互相無謂比拼,把人生伙伴變成競爭對手,使生理條件差異的影響更為特顯,最終對年輕人的成長毫無益處。

 

成長環境的限制

家庭輔導條件的不一樣,周邊學習環境的不同,對孩子的自信心及成績,都有可能造成影響。不佳的狀況,就會造成孩子挫折。因為環境條件影響學習,成績強差人意,又不獲大家體諒,造成環境的原因,孩子又不可抗拒。他們沒有改善能力與空間,年輕人不單挫敗,還會洩氣。由於一般學校學習習慣,加上老師與家長的過高期望,沒有考慮到孩子氣質不同,受環境影響的情況更為嚴重,長期挫折會造成更大影響。

 

人際關係挫敗

因為每個人氣質不一樣,與人相處能力有所不同,學校及社區又沒有教導孩子與人交往的輔導機會,人際關係容易遇上挫敗。小朋友在沒有同儕的支持,辦事力量與支援都會顯出不足夠,學習與辦事倍感壓力,不單容易產生挫折,而且會產生孤單寂寞感覺,鑽入牛角尖。與人交往,是成長的需要,個人氣質會因害羞,或太熱情,或不善交友,或拒絕別人幫忙等,而造成友情的缺失。這些際遇,如果沒有獲得師長身心靈的支援,孩子更感孤立。學校一般沒有交友技巧的輔導,年輕人不善合群,已經造成的挫折,學校反而盲目覺得孩子必需合作,強行要他們分組。孩子不能合群,已經使人很沮喪,又迫於要合作,傷害更大。

 

際遇的衝擊

人生沒有可能事事順心,負面氣候、遭遇、意外都在不經意間走近。孩子沒有應對心態,只要不幸的事件擦肩而過,不知所措之餘,也會造成挫折感。成長過程必然有很多意外,也會遇上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件,可能不知原因下惹上麻煩,又或者意外遇上蠻不講理的成年陌生人,還有外表苦口婆心,但不知童心的成人,加上現實世界的種種是是非非。部份家長過分保護,部份家長又過分怕孩子犯規,不同標準的衝突,讓孩子無所適從。遇上不幸事件,孩子已經情緒不佳,成人又不善處理,使事情火上加油。

 

挫折感為何出現,應對力量

 

「事件」(Activating event )出現無可避免,環境與客觀因素也無可抗拒,是否造成挫折關鍵是面對事情發生的「信念」(Belief),不同信念會使「結果」(Consequence)完全不同。所以「信念」才是關鍵。應對挫折,就是要建立正向信念的關鍵力量,包括:1、自尊心、2、自信心、3、關愛、4、友情、5、生命價值與意義。

 

自尊心是最大力量,關愛是開始

按次序對挫折應對能力最重要的力量就是「自尊心」,就是自我愛惜、自我尊重的態度,而自尊不是自大。「自尊心」必須建基於年輕人充分的「自信」,就是相信及認識自己能力的「限制」、「優勢」、「不足」與「方向」,不會計較與別人的差異,在困難中依舊自我感覺良好。而最能建立年輕人的「自信心」就是成長「安全感」,特別是在嬰幼年時期。家長的關心、愛護、信任、欣賞、支持與生活的引導,非常寶貴。有了「自尊心」後,增加抗疫力強靭度的就是「友情」。最後,自我成功,不去依靠別人跌倒,就是「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掌握。

 

關愛

一切「抗逆能力」由「關愛」說起,小朋友在嬰幼兒階段充滿無助感,哭鬧其實就是他們與成人求救及交往的唯一訊號,面對情況時家長不過快投身回應,不馬上滿足要求,但以聲音向孩子表示知道。如果成人可以做到不「忽略、冷待」,能適當回應,但不過分「溺愛、縱容」,就能同時建立孩子安全感及忍耐力。保持與孩子的感情豐富,但物質貧乏,按小朋友的成長規律與需要,建立適當的「生活標準」。以「鼓勵」代替「強逼」,以「支持」代替「代勞」,以「喜愛」代替「禁止」。親子生活標準一致,從小事引導孩子明白規矩,共同擁有同理心,尊敬長輩,不欺負弱小,生活充滿寬恕與原諒,但不失準則。從愛中成長的年輕人,自信心與幸福感就會產生。

 

自信心

「安全感」是孩子「自信心」最大的動力,家長「關愛之心」就是孩子安全感之所在。有家長的支持,孩子「知所進退」,能自我認識。安全情況下,自我的「洞察能力強」,知道自己的「優勢及不足」,辦事「不逃避」、「不強求」,能把「小挫折變成鼓勵」,成功經驗就能建立「滿足感」。自信不自大,以「獨特的自我」迎接「變化多端」的生活環境,孩子逆境的傷害自然不大。面對難題家長只提供支持,不給答案。支持孩子挑戰自我,不強求勝過別人。學習共同檢討挫折,不後悔任何選擇。養成精神滿足,不依靠物質生活。鼓勵孩子獨特發展,不排擠異己。孩子成長不以成就論英雄,生活自然又自在、又輕鬆。

 

自尊心

沒有「自信心」的年輕人不可能「自我尊重」,就是擁有「珍惜自己」,「尊重自己」的選擇能力。孩子如果能「抑壓」自我膨脹,敢於面對「嘗試與挑戰」,願意接觸新事物,自然能勝人一籌。面對正確的事情擦身而過,毫不猶豫地追尋答案,把握機會。敢於做別人不敢做的決定,而且有很強的「忍耐力」,「按步就班」去完成夢想,那怕沒有不成功的可能。尊重孩子,不強迫孩子成為家長自己的附屬品。珍惜彼此感情,放飛孩子自由思考。家長絕對不能恐嚇、暴躁及打罵。堅定執行規矩,但以寬恕為原則,永不刻意重提孩子的過錯及傷痛。支持孩子的選擇,忍耐孩子步向目標邁進的漫長歲月。

 

友情

擁有多麼強大的自信心及自我尊重,也「沒法制止挫敗」的發生,更對周邊環境的情況「無法控制」,憐憫別人之心,使他們更容易受環境的傷害。「友情」就成為治療「心靈創傷的良藥」,年輕人建立彼此深厚感情,擁有不用言語的好友,可以心照不宣、深知彼此的心。互相支援的知己,在人生道路上永遠十分重要。人生擁有常設左右的肩膀,有了安慰力量,挫折當然「只會是孩子一時之間的障礙」、而「不會是孩子的永久傷害」。尊重孩子氣質,盡力引導、鼓勵、支持交友的自由。創造有利孩子交友的空間及條件,瞭解孩子成長階段的不同需要,不要隨便否定及標籤孩子的朋友。冷靜面對孩子友誼路上的各種困擾。相信學校,不要過度介入孩子在校的人際糾紛。當然家長,要率先努力成為孩子的好朋友。

 

生命價值與意義

當小朋友「自尊心」已經相對建立,同伴組成的團隊也有充分支援,可以引導他們向一些更高價值觀及意義的事情出發。家長與孩子努力擔任義務工作,追求藝術運動興趣,鍛鍊身心靈,在安全範圍下進行集體冒險(遠足、露營、旅遊),鼓勵孩子在活動中參與研究、資料蒐集及決策工作,共同完成一些有難度的正向挑戰。一起欣賞大自然,參與環保、動物保護及社區建設行動。當然宗教團體內的集體宣教服務也是良好的成長機會。家長要爭取孩子正面活動的空間,要以身作則,合作服務弱勢人群。家長在孩子面前,處事要正義感,同情弱小、果敢合理、堅毅不屈、溫柔而堅定,使自己從小事中成為孩子的榜樣。

 

愛要建立在尊重孩子成長上

孩子與家長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人生也沒有可能不出現各種困局。在困難的世道人人平等,大家也會遇上。祈禱上蒼不是防災避難,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尋求公義與仁愛行在地上、行在我們心中,由我們直接去感染孩子。願望我們都擁有愛世界、愛自己孩子,愛所有孩子的心。當然,更加重要,就是懂得什麼才是真正對孩子的愛,沒有人能代替家長對孩子的愛。能給孩子用抗逆能力來面對未來,才是你要給孩子成長路上的最佳禮物。

 

2023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