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觀點與角度(Spectrum of Difference)及人生交叉點( Life intersection )

(十二)觀點與角度(Spectrum of Difference)及人生交叉點( Life intersection )

這兩個範式都是老師就故事發展中角色需要進行決策的時候,向學生提出要求及挑戰,讓學生以角色的身份,或個人的態度,給角色進行抉擇建議的鍛練機會。「人生交叉點」從字面上就可以解釋,就是當角色面臨人生重要抉擇,需要取捨轉左或轉右變化的時刻,就像很多歷險性質的創造性戲劇,當角色進入緊張時候,就需要一個抉擇。而「觀點與角度」的英文名稱,已經展示出這個範式與「人生交叉點」的差異,就是各種分歧與觀點的「光譜」(Spectrum ),「條條大路通羅馬」,彩虹光譜中每一個顏色都可以十分漂亮,意味着每一個選擇都是可以被接受,目的只是想看學生在面對此等抉擇時,作出不同的態度與反應。

「觀點與角度」一般都比較寬鬆,可以彼此知道選擇的原因

「觀點與角度」有多種變化,一般都是一種比較寬鬆的心態下作決定。其中一種在一條連繫兩極選擇的隠形線上,以學生站立的位置表達他們的選擇傾向。如果站在兩極的中央位置,表示對該議題持開放態度,如稍為靠邊站,就表示傾向認同那一邊的看法。學生可以清楚看到一個群體中各自觀點與角度,再通過訪問或思路追蹤去探索大家的異同。另外一個做法,就是以五個號碼來決定觀點與角度,一代表其中一個方向的抉擇,五代表對立的另一方,三就是中間,四就是中間偏五,二就是中間偏一,之後通過分組討論讓彼此知道選擇不同號碼決定的因由,當然一條隱形線的方式比較寬鬆與自由,適合已經有比較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而五個號碼的方式,明顯需要就各種選擇有比較具體、清晰的描述,讓學生可以非常清楚自己的選擇。

「人生交叉點」顧名思義就是要創造一個比較緊張的氣氛

「人生交叉點」的選擇一般會有比較緊張的氣氛,分別可以用在教案的前、中、後期。「前期」就是學生就故事角色是否進行這個行動作出選擇,例如:「逃家小兔」故事一開始時,小兔子覺得媽媽過分關心自己,很想有點行動自由,學生是否建議應該離家出走,一般來講,不是當知道大部份學生說不逃跑,就取消整個教案的行動,而是通過此行動知道學生就此話題的想法,正常情況學生都會說不應該離家出走,如果有學生認為他應該出走,我們就可以知道這些學生可能需要進行輔導,因為只是學生的建議,所以故事發展中小兔子依舊可以離家出走。

「中期」一般就是歷險過程中的路線選擇時刻,就是上山還是下海的決定,選出來的後果當然不一樣。最終故事結局的鋪排,可能差別其實不大,只是給學生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後期」就是學生就結局進行終極選擇,這個時候若教學過程老師帶領得非常良好,學生都會向老師所設定的積極方向發展。當然也有例外情況出現,就是老師知道要輔導及幫助學生的時刻了。但不用緊張,無關痛癢下發現學生特質的機會並不多見,老師好好珍惜,這才是正正式式開展因材施教的時候。

例如:
1、「觀點與角度」,一條隱形線的兩端,代表支持「環保徵費」,還是另一方反對徵費,中間就是在徵費與否之間,作出一些不同的變更政策手段,及徵費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選擇。分組表達各種政策的利弊。
2、「觀點與角度」,是否捐款支援「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至五的號碼代表不同的具體選擇,一是支持大家無條件馬上捐款協助讓「賣火柴的小女孩」脫離險境,五就是不支持,恐怕捐款被人吞併、被人欺騙。二就是捐款但交給非牟利政府機構代為出手,三就是非常矛盾不知如何是好,正在尋求大家的協助。四就是不捐款但通知政府部門進行跟進,希望可以協助賣火柴的小女孩脫離苦海。分組討論,就小組的抉擇進行分享,之後向全體作出論點的敘述,沒有對與錯,只是觀點的不一樣。
3、「人生交叉點」,在「小紅帽」故事的開始,媽媽是否應該請小紅帽通過森林把食物代她送食物給婆婆。詢問學生,覺得媽媽應該與不應該如此。分組討論,不同選擇會有什麼事情,及什麼危險會發生。
4、「人生交叉點」,獨自回家的路上,路面前方有一隻兇猛的流浪狗,應該轉向陌生的橫巷,還是尋求在大道上的陌生人幫助。分組討論,彼此之間有什麼不同的危險需要預防。
5、「人生交叉點」,在「白雪公主」故事結束,應該如何處置皇后,嚴重懲罰還是寬恕。作出決定之後,還要請學生分組討論懲罰與寬恕可能出現的各種不同後果。所以,不單是只做決定,而是知道各種決定會出現的實際情況及後果。讓學生在未來作出抉擇時,有更理性及客觀的思考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