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坐針氈(Hot-Seating )
設計一個特定位置,使坐在其中的學生,進入指定角色身份。學生透過角色身份的性格、背景及資訊與其他同學進行對話,回答大家的問題。學生最重要是要學習如何運用問題,去探索扮演角色的思考及想法。扮演角色學生則透過投入,表達扮演角色的主觀態度及立場,去闡釋角度的觀點。產生主觀投入,又實質「離岸」的客觀及理性效果。
通過問與答尋找大家對角色的認識與瞭解
由於扮演者坐在位置上仿似被審問的樣子,有如坐針氈般,坐立不安的感覺而命名。例如:學生進入日本侵華老兵,現年八十多歲的金子安次的角色進行「坐針氈」(資料來源:明報 2007年5月7日世紀版「一個日本老兵的懺悔」) 。接受大家的訪談,回憶抗日戰爭到和平年代的心路歷程。透過資料的閱讀,使學生投入他當年如何殘殺手無寸鐵的平民,又如何獲中國人拯救生命的過程,瞭解抗日戰爭殘酷,人民之間如何和解的真面目。
原先是給比較年長學生學習,但問問題能力對年幼學生也很重要
這個範式原先是給年紀較長,及有一定戲劇活動經驗的青少年參與,因為他們已經有閱讀資料,從中進行分析,懂得把人物資料轉化成角色性格表達的能力。很多香港戲劇老師亦同時發現這個範式,對訓練學生學習如何問問題,聆聽內容,及進行角色情況總結很有幫助。問問題能力又對於追求學問極為重要,特別是較為年幼的學生。於是他們就進行這個範式淺易版本的演化工作,老師首先把「老師入戲」與「坐針氈」兩個範式進行策略合併,老師通過出戲、入戲之間提供角色框架資料。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每組提出若干有關想向角色提問的問題,預先由老師協助進行整理,好讓學生懂得問問題的方法,與掌握問問題的關鍵。每組代表就按照整理好的問題,再一次向進入角色的老師進行提問,成了一個新的範式「老師入戲坐針氈」。
「老師入戲坐針氈」之外,還有「翻譯坐針氈」
當幼兒學生已經擁有一定能力,老師就可以進行另外一種較為戲劇性的「坐針氈」範式,就是「翻譯坐針氈」。老師先把角色的圖像放在學生前面,強調因為角色與學生的語言不同,需要老師進行翻譯,老師同樣需要與學生分組預先整理好問題,再由各分組代表提出。老師就以非常戲劇化的古怪語言,向畫中角色表達,再翻譯成答案內容,回答學生。這個方式與「老師入戲坐針氈」其實大同小異,只是老師的翻譯過程增加學習趣味。就當中一些對話內容,也可以從中加入老師個人意見,好讓事情發展比較有趣味,更富思考性。並且因為老師身份一直沒有轉移,有利課堂管理。
因應年齡的不同需要,進行範式演化
對一些青少年與幼童之間的兒童學生,戲劇老師研發出一種新的範式,就是「小組坐針氈」,老師先把學生分成多個小組,每組其中一位學生需要扮演老師指派的相同角色,各小組組員輪流向角色發問,之後每組向整體報告,總結有關瞭解角色的情況。「小組坐針氈」很多時間都會漸變成「輪流坐針氈」。「輪流坐針氈」就是每組扮演相同角色的學生,經過小組坐針氈後,分別輪流坐在前邊,給予整體同學就整理好的問題目進行公開發問。由於大部份「輪流坐針氈」前期都會先以「小組坐針氈」進行,所以無論扮演角色,及進行提問的同學,已經有充足的鍛鍊機會。
對立、矛盾角色也可通過「雙人坐針氈」的答案中進行對質
對於已經熟練「坐針氈」技巧的年輕人,老師們也研發出另外一種坐針氈,就是「雙人坐針氈」。因為很多戲劇故事情節當中,都存在兩個對立,矛盾及衝突的角色。如果,能夠安排他們彼此之間,通過答案過程互相對質,對瞭解他們的矛盾所在應該更有幫助。對他們互相之間的性格,及故事情節發生的背景與想法,應該有更深刻的認識。當然,老師作為主持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就是不要讓兩個角色進行爭拗,只能就個別提出的問題,提供個人角度的答案,交由大家分析。若學生經驗還未完全足夠,可以由「老師入戲」扮演其中一方,使問答過程發展更為順利,答案內容更為豐富。
演化出不同範式,才能適應不同地區及年齡的需要
正如90年代美國老師一樣,因應年齡不同兒童的能力與需要,而作出策略改變,把「專家的外衣」範式演化成「好好人公司」。香港老師近二十年實踐中,因應學生的年齡,逐漸作出策略上作出改變,把「坐針氈」一個比較深奧的範式,進行簡易發展演化,產生以上不同版本。在保存原有範式的精華下,能讓不同年齡的學生更容易掌握、接受及理解。「坐針氈」的演化表現,反映出香港老師對教育戲劇的進步與貢獻,同時亦證明範式需要不斷更新而變化,才能適應不同時代、環境,及不同學生程度的需要。
例如:
1、坐針氈-面臨人生決策的角色
a、屈原-為什麼要投河自盡去說服國王?是否可以不投河自盡也可以成功?
b、以斯帖-在極度危險的情況下,如何去說服國王,如何拯救自己整個以色列民族?
c、錢其琛-如何接受當時比較落後的中國,決定由科技先進的美國,回到中國進行火箭研究?
2、老師入戲坐針氈-老師進入角色接受學生的詢問
a、走丟的兒童-老師進入意外走掉的兒童的角色,講述當中的害怕,以及尋回爸媽的喜悅。
b、「狼來了」的牧童-講述生活的困境,為何會喜歡說謊去戲弄別人的原因。
c、「賣火柴小女孩」的爸爸-講述潦倒生活的感受,及導致小女孩悲慘發生的種種原因。
3、翻譯坐針氈-老師扮演角色的翻譯,以畫像中角色角度,進行想法、內容、感受的演繹
a、Moby-Dick (無比敵)-老師扮演獨腳船長的翻譯,解答他要追捕白色抹香鯨的原因。
b、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老師扮演翻譯,就他對抗俄羅斯入侵時,解答他的想法、害怕與感受。
c、丑小鴨-老師扮演翻譯,講述醜小鴨對自己身份的堅持,及追求夢想的心路歷程。
4、小組坐針氈-分成不同小組,每個小組都有其中一名成員扮演相同角色
a、「諸葛孔明的書僮」-活在空城計當中的恐懼心情,如何可以假裝鎮定?
b、「大禹治水」的大禹夫人-為何要接受丈夫離家,去參與危險的治水工程?
5、輪流坐針氈-分成不同小組,每小組其中一位成員扮演相同角色,經小組內互相詢問之後,再輪流在眾人面前接受大家的公開詢問
a、孫中山先生-為何要放棄醫生的工作,走上革命的道路?
b、小紅帽的獵人-為何相信小紅帽及婆婆有危險?又確保他們在豺狼肚裏,可以獲救?
6、雙人坐針氈-由兩個學生同時扮演兩個不同角色,通過回答學生的問題,以個別答案進行對質,過程中不容許兩個角色進行爭拗,只能分別回答學生的問題
a、白雪公主與皇后-分別向大家解答他們在過程中的害怕、困惑與感受。
b、普京與澤連斯基-分別向大家解答他們在俄烏戰爭中的想法、感受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