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思路追蹤(Thought-Tracking)

(四)思路追蹤(Thought-Tracking)

「思路追蹤」是一種在扮演中出現定格時,或扮演片段期間,向角色參與者及旁觀者進行提問的手法。透過有「啓發性」的問題,引發角色扮演者表達他們的「情緒、情感、觀點、立場、想法、講話與憶想」,從而使參加者更瞭解扮演角色的心理、動機、意志及思想,及預備之後會作出什麼行動。藉此擴展戲劇發展的路線,使情節、內容更豐富及有趣味,更重要是使參與者能進行思考與行動實施之間的協調,有助學生建立批判思考,從而讓整個戲劇活動的發展至更高層次。當然還有另外一個方向,就是「局外的旁觀參與者」的詢問。

詢問對象除了角色扮演者,還包括旁觀者

「旁觀者」就是課堂內同一班參與者,但不是那個小組的直接扮演成員。老師首先詢問大家「看到什麼」(觀察),包括看到扮演小組的表面身體形態,要用客觀、理性角度的語言,描述當中肢體動作的實況,而不是用幻想進入角色,指出扮演的內容,例如:三個同學正以半彎腰的動作,扮演害怕的表情,另一同學舉起雙手扮演利爪要獵殺的兇猛動作,以極為凶狠的眼神,面向三位害怕的同學。經過第一輪的客觀描述,才進一步進入故事,請旁觀者運用「想像力」描述故意內容,「感受」及「想像」去發現這個「三隻小豬」的「定格畫面」,想像一下小豬及大灰狼的關係、感受與想法。

最後,才會請這些局外旁觀者描述一下,「如果他是」小豬或大灰狼,他想說什麼話,或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所以「看到」、「想像」及「如果你是」就成為局外參與者的「詢問三步曲」。讓學生先有客觀的分析,再與主觀及想像結合,最後才在客觀角度及主觀意願中進行協調,投入角色。

例如:
1、觀看圖片進行「思路追蹤」,學生按一張離家遠行照片進行「定格畫面」,教師可運用「思路追蹤」詢問「入戲」角色之間的關係、感受、背景、行動。再出示因戰火離鄉的圖片,再請學生進行「定格畫面」,接著詢問大家扮演兩者之間,在情緒、情感、觀點、立場、想法、講話與憶想上,有什麼分別。
2、繪本故事關鍵時刻的畫面,請學生定格,以「思路追蹤」詢問參與者的立場,並構思將可能發生的事情,及被訪問者之後的行動設想。
3、老師出事一張交通意外的圖片,請學生按照圖片進行定格扮演,以「思路追蹤」詢問局外的旁觀者,「理性描述」發生什麼事?可否「想像一下」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如果他們是當事人」想法會如何?是否會有什麼不同的反應?事情是否可以避免及減低傷害?
4、請學生以「角色扮演」方式同時分別扮演「賣火柴的小女孩」中不同時間與片段的爸爸,完成扮演後全部定格凝固,詢問參與扮演學生們,對扮演爸爸一角的情緒、情感與立場,及當中為世所迫現實的悲哀,之後詢問局外旁觀者對爸爸的看法,就角色發表意見前後在印象差異與變化,進行討論及比對,期望學生可以從主觀感情及理性客觀中思考問題,不是要找出絕對答案,只是希望學生不單以自己的想法成為唯一思考依歸。當然,也可以進行交換身份,看看學生不同角度的思想與行為,有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