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偶的種類繁多,包括手偶、皮影、杖頭偶、提線偶、大木偶及大型戲偶等。以下將會為大家介紹各種戲偶。
主要運用動物皮、厚紙或膠片鏤雕成平面側影的偶人,傳統影偶繪上各種色彩的臉譜、頭盔及服飾,以燈光照射,投影於豎立的影窗或透光布幕上,配以音樂動作來作演出故事的一種偶戲。由於皮影是一平面藝術,故構圖上通過誇張雕刻手法,以達到戲偶角色戲劇化的個性和特徵表現, 如眉、眼、鼻、嘴等。
明代(六百多年前)流行於中國大部份地區以至廣東一帶的偶戲,從演出的劇目、科介、行當、音樂,台規等各方面,均與粵劇無異。傳統杖頭木偶由頭、肩、手加戲服、帽盔、鬚等合成,偶頭(連頸)用樟木雕刻而成,可防蟲蛀。
傳統又稱「懸絲木偶」、「牽線木偶」、傀儡戲、線戲、嘉禮戲等。古代凡有盛事如婚嫁、酬神等,必先演提線戲。木偶的頭背手足等各個位掛上細線後,而演員要操縱木偶,只要通過牽提吊線便能做出如挑、撥、提、勺等各種動作。木偶形象包括了動物或人物。
大木偶演出以戶外表演為主,是從農村的遊行節慶活動發展而成的「大戲偶」。在美國「麵包及傀儡劇團 (The Bread and Puppet Theater ) 」的發展及推廣後,成了世界上其中一種在社區、教育及政治層面上的重要種類。而中國歷史悠久的「舞龍」、「舞獅」及廟會等大戲偶表演亦可歸類為大木偶。至於模仿動畫(卡通)角色外型而出現的「身體服飾」偶,成了大型戲偶的另一重要方向。 本機構在1992-1999年期亦曾以傳統故事及新編故事創作「大木偶劇墟」系列
物件偶就是運用任何家庭用具、清潔用品以至任何東西,化身成的戲偶。再簡單再微不足道的小物件都可以用做製作物件偶,湯匙可以成為高瘦的小伙子、茶壺可以變成風趣幽默的阿姨。
由陶俑、木俑變成偶戲,脫胎自陪葬文化的中國木偶走過一條曲折的道路。1983年,山東萊西出土的一個漢墓陪葬機關木俑,關節可靈巧坐立,並手部可動作。精巧木工技術,當然不止是一件普通陪葬品,極可能已成一件道具,一件真人「替身」,明顯
先需要表演動作,才作陪葬的「禮器」。一步步,木偶戲由葬禮化身娛樂事業。
西方,木偶在祭祀中,是通向靈界的「媒介」,與中國漢朝宮庭「弄影還魂術」一
樣。開始時,是通向神秘世界的「媒介」,由「還魂」法術,化作宗教表演,最終成
為舞台藝術。
「替身」與「媒介」是中國木偶、皮影的原始功能,也是當代舞臺藝術的重要元素。
荷蘭藝術家 Duda Paiva 的獨腳戲「晨星」,升降機技工誤降地府,被「橡膠偶」魔
鬼附身,演員同時飾演「偶」的操控者及技工,「偶」原是魔鬼的「替身」,也是表演魔鬼的「媒介」。但,技工發現原來自己可替代戲偶操控者,控制魔鬼。人最終更可替代魔鬼,人比魔更甚。
如果,這不是獨腳戲;魔鬼不是形象突出的「偶」;如果飾演不是一分為三,時分
時合;「替身」的「偶」不是由被控制到被消滅,最終「人」才是魔,前衛舞台必然失色。「替身」、「媒介」的哲學性,成就了木偶、皮影在當代前衛舞台的地位。木偶、皮影,當然不單單是兒童劇。更因這些功能,成為當代普及教育、諮詢輔導、心理治療的重要成份。無可否認,現代木偶出現的確由兒童劇場開始。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歐陸文化、學術界深信舞台藝術對兒童教育的重要,開展以培
養兒童觀眾精神文明的藝術場所。應運而生的不單止是兒童劇。木偶因其造型、色彩突出,加上兒童萬物有靈的幻想世界,成兒童劇最受歡迎的表演工具。兒童劇是現代木偶戲的重要部份但不是全部。歷史上,中國也不甘後人,三十年代上海現代木偶之父虞哲光先生,已運用木偶進行兒童劇及教育工作。
中國木偶、皮影,從兩千年歷史到精緻雕刻,從劇團體制到表演技巧,到近代兒童劇,都從沒有落後於世界形勢,更是西方藝術界津津樂道的學習物件。但,為何時至今日,不斷聽聞專家、學者救亡的呼喚,問題在哪裡呢?
是,我們太在意模仿真人表演,太追求西方商業劇場的效果,沒有認真研究木偶的哲學特質?使木偶失去了自己的個人魅力,比不上「演員」成了次貨!是,我們太鍾情於宣傳推廣,沒有好好研究木偶教育本質?使木偶失去吸引兒童的色彩,比不上「動漫」成了附屬品!兒童木偶劇更成為了長篇的公益廣告呢?是,我們太固執於木偶、皮影是表演,聽不進各種的教育理念,比不上其他藝術的教育,在普及教育中造福下一代呢?是,我們太尊重木偶、皮影是古董、遺產身分,使它們失去了傳承、發展的青春力量,比不上西方的話劇及音樂劇的活力呢?是,我們太懷念明、清兩朝木偶、皮影的光輝歲月,逃避面對現實的競爭與挑戰呢?是,中國木偶、皮影真的沒有成功因素,還是我們由下至上實實在在輕看木偶、皮影,沒有藝術理論、哲學思考及教育功能的深入研究呢?
更多戲偶知識:[link to | http://www.kidstheat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