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故事人指南
在先民居住的「山洞」裏,篝火前,「長老」們通過閃爍的光影與背後的壁畫,向年輕族群回憶獵人英勇事蹟。在村口的「大樹」下,「老爺爺」用響亮的聲音,抑揚頓挫地向小朋友描繪英雄的故事。在「茶館」中央,「說書人」帶着懸疑的語氣,引人入勝的聲音,隱晦的描述,使愛情變得蕩氣迴腸。「幼稚園」的課室前,「老師」用溫柔的聲線閱讀繪本,加插進入角色的滑稽台詞與趣味動作,配搭圖書的畫面與角色形象,與學生一起進入童話,經歷冒險。
 
講故事、寫故事及演故事,是藝術,也是傳承文化、歷史的重要工具。家長、老師、藝術家、演員、展覽導賞員、牧師傳道人、政治人物、推銷員,以至新產品發佈會上的CEO,都在使用故事,去說服別人。重點在於要把故事人要表達的內容,變成觀眾想要聽到的訊息。如果,我們相信故事擁有這般強大威力,可能就值得拆解,嘗試認識當中的各種元素。
 
1、講故事的工具
 
工具就是講故事的技巧,故事人要準備的基本概念與能力,包括:應用開場白、控制語調、掌握節奏、解放表情、配搭服飾、使用道具。好好掌握這些基本功,以不同的「形式」串聯起來,講故事就變得輕而易舉。
 
A、應用開場白:
能打開話題一直都是講故事的最重要的行動,要讓觀眾相信事情曾經真實發生。一句once upon a time已經讓小朋友馬上感覺到,故事來自遠古神秘的世界,充滿刺激。開場成功與否,決定之後的發展。
帶有「儀式」的開場,讓觀眾在神秘氣氛中充滿期待。
通過「問答」,引導觀眾與故事角色與情境,產生認同。
語言「描述」,就是優美的聲線,通過空氣讓觀眾自行建構想像的畫面,把當前的現實環境,想像成故事的奇妙世界。
 
B、控制語調
語調就是語氣與聲線運用的技巧。
「旁白」時,抑揚頓挫、快慢輕重外,輕鬆、快樂、神秘、懸疑、憂傷、冷靜與憤怒的語氣,都會帶領觀眾產生共情。
「進入角色」時,以角色的性格及處境作依據,需要時可以運用粗獷、柔和、高傲、刻薄、陰沉、馴良、可愛、害羞與聰慧的語調變化,吸引觀眾,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
兒童觀眾更深深愛上故事人「即場」的「聲線變化」。親眼目睹講故事人傾刻之間音調的轉換,是小朋友喜愛的魔法。
 
C、掌握節奏:
高速讓觀眾喘不過氣,緩慢讓他們產生情緒,停頓讓他們充滿期待,故事在不同階段,就需要不同的節奏,仿佛樂章演奏一樣。
「高速」運作時,給觀眾沒有思考空間。
「緩慢」時引領他們進入緊張、懸疑、忿怒與悲傷的情感。
「停頓」表面上是靜止,但這一刻角色矛盾與故事情節發展之間的張力,反差將會更大。讓觀眾面對沉默的等待,內心充滿忐忑。
 
D、解放表情:
面部表情就是故事人情感的門戶。充滿「情緒」的表達,旁白時觀眾更投入。進入扮演角色時,通過「表情」呈現角色的性格與情緒,讓觀眾更接近角色的心理狀態,表演越逼真,越具說服力。
「眼神」是表情的重要精神力量,吸引觀眾視線的靈魂之窗。彷彿「激光武器」穿透觀眾的心,「雷達電波」洞察觀眾的心思、意念。
 
E、配搭服飾:
「中性服飾」當然要吸引眼球,但必須不普通,柔和與舒服非常重要。有需要時作出輕微變化,具備能迅速進入及退出角色的特點。
穿著「角色」服飾,則是故事人預備以此作為講故事的第一身視角。服飾要能明確表達角色身份、性格與氣質。而這個角色,又對故事發展及轉折起重要啟導作品,增加觀眾對故事的興趣。
 
F、使用道具:
在教育戲劇中,有一個扮演範式叫「線索材料」(Unfinished Material),就是能啟發參與者承先啟後的「物品」,以此作為開啟談論的資料。
講故事的道具也是一樣,它並不單純是一個舞台道具,而是可以增加大家追尋故事情節發展的「指南針」,及對理解角色身份、性格及遭遇的「路牌」。
當然,道具也可協助故事人增加表演時的動作「美感」,內容的「想像力」,及故事主旨與教訓的「象徵」力量。讓觀眾在聽故事之後,一經遇上相似物品,就能回喚出故事的訊息及教訓。
 
2、講故事的形式
 
掌握基本元素,之後就到講故事的形式與組合。不同的講故事的風格與方式,當然會有不同的效果。
 
A、圖畫書
以「繪本」方式進行是近年教育界最流行的方式,通過故事人語言變化與書中圖畫互相配合,衝擊小朋友左右腦的協調與發展,讓不同智能優先發展的兒童,以不同角度,理解故事核心主題與訊息。
故事人可以直接用合宜的感情與節奏「讀」出書中文字,也可以經過消化後用豐富情感的「口語」來表達,同時以書中圖畫,作為參照與指引。
 
a、面對「初次接觸」故事的小朋友,故事人可以考慮先放棄直接閱讀文字,以口述故事方式進行,充滿感情的旁白,戲劇化的入角扮演,配以圖畫輔助,試探孩子的喜好,及關注的重點。
面對對繪本有「一定興趣及經驗」的小朋友,故事人可以用帶有豐富感情來朗讀文字,附加圖畫,加深理解及記憶。
已經有「豐富閱讀經驗」的小朋友,故事人可以通過先共同觀看書中圖畫,再提出問題,由小朋友自行嘗試理解文字的內容,慢慢養成自行閱讀習慣。
 
b、由於繪本閱讀的講故事方式,繪本是重要一環,選擇繪本就成為故事人慎重的考量。不是每一本繪本都適合,因為很多繪本是為兒童自行閱讀而設。面對不同風格的繪本,選擇不同講述及表達技巧,就變得非常關鍵。擁有明確故事結構,角色相對突出的繪本,戲劇化處理就變得非常有效。押韻及詩歌化的繪本,配上圖畫直接以豐富感情閱讀便可以。探索性或圖畫為主的繪本,以問題來講故事,就是最佳的途徑。
 
c、故事人運用繪本內容時,必須在語氣、情緒及節奏上,有高度操控能力。不帶太多感情,只用柔和、寧靜的語氣來閱讀,也能打動小朋友的心靈,當然是高手。如何能遊走於語言與圖書當中,使小朋友一直對故事主線保持專注,就成為講故事成敗關鍵。
 
B、語言講述:
繪本流行前,直接講述是西方童話創作與表達的主要方式,東方也非常類似的發展,就是我們的說書。以語言藝術為主,單純通過故事人語氣、表情與肢體、動作,進行的表演方式。
此方式故事人的旁白「文字」需要非常「秀麗」。怎至會直接用詩歌方式,押韻來表達,以韻律節奏,吸引觀眾。格林、安徒生及鵝媽媽故事集,以致古代中國話本的文字,都是以此模式進行寫作。
當然,講故事期間進出「角色」時,要有戲劇化語氣,「表情」要豐富,角色獨特有個性。轉換段落與場境之間,要有儀式感。
故事人的工作,基本上與童話作家沒有太大分別,不同的地方就只是自創,還是敘述別人的作品。
 
C、角色扮演:
「扮演」就是進一步,講故事與戲劇充分結合的成果。以講故事的旁白進行串聯,加上更具舞台效果與裝扮進入角色。可以由一個人怎至多人演出,一般稱此形式為「故事劇場」。
可以分為故事人「親身」入角扮演,或運用「戲偶、影偶」入角進行。多人合作時,多數有人專責故事講述,另有人表演,其他則負責音效及各種技術。
近代故事劇場,故事人多數會先有一層自身的故事世界,再進入角色的另一層故事時空。兩個故事平衡同步發展,主題與方向互相參照,加強訊息的深度。
 
D、彼此互動:
類似語言為主的講故事方式,不同之處,就是不會以講述為主軸,而是採取「發問」、「討論」及「互動參與」的方式進行。再通過觀眾的答案,參與的行動,慢慢結構出故事。所以,故事人對答案及互動參與方向,要有高度管理能力。問題的答案太闊或太窄,參與方式過於深奧,或過於簡單乏味,都會造成觀眾失去興趣及投入感。故事人必須對故事核心十分了解,也已經有各種加減、改變的預備方案。更需要對觀眾的表現與情緒反應,有上佳的洞察能力,預知他們思考走勢。這也是講故事形式當中,難道最高的方式。
 
E、戲偶劇場
布袋、小杖頭、影偶及提線偶等東西方傳統街頭戲偶表演,一向與今天「故事劇場」常用的表演方式很近似。街頭賣藝節目,一般會有一部分藝人扮演講故事,另一部分負責表演戲偶,還有一些負責音樂及音效。傳統上很多著名藝人,則會一人兼職多個崗位及角色。現代故事劇場與傳統藝人的分別,只是傳統藝人會比較着重戲偶表演的技術與娛樂性,而現代「故事劇場」則比較重視戲偶如何表達故事的內容與主題。
 
F、公仔箱劇場
「公仔箱劇埸」是近代故事劇場的表演方式,就是一人兼飾多個崗位及角色,採取「桌面劇場」的方式,在一個盒子裏的有限範圍內,以「公仔」或「紙片人」的表演辦法。仿佛在一個縮小的舞台,通過講述及入戲扮演來完成。到那一個角色需要表演時,才翻動角色的小戲偶,進行表演。
 
3、拆解及分析故事元素與結構
 
A、角色:
 
a、正角或主角:
就是故事中主線發展,改變、經歷的角色。兒童故事中,主角每每是充滿童真,純良而可愛的角色,但不一定需要是乖乖好孩子。因為一個孩子成長經歷的生命改變,更具吸引力。當然,主角必須能引發觀眾共同經歷的認同,並且從故事中得到改變及昇華。
 
b、角色團隊:
近年兒童故事及電影,都喜歡由多位主角組成合作團隊,沒有主次的分別,共同承擔主角的歷程。核心原因就是通過團隊內不同性格、性別、年齡及背景的角色,刺激不同的層面的觀眾,讓他們自行按興趣投入,認同不同角色的行動。
 
c、反角:
兒童故事中,反角不一定是壞人,只是「阻礙」及「制止」主角行動、進展與達成目標的角色。近代童話故事及繪本中,反角更多是因為愛心與關懷,阻撓主角魯莽行動的角色。讓主角的歷程,更具生命意義及昇華,很多時候更是主角的親人,怎至是家長。故事人面對這些繪本及故事內容時,必須多加留意,以免孩子觀眾捉錯用神,誤把好人當賊扮。
 
d、配角:
配角與主角團隊不同的地方,就是只扮演成全主角任務的角色。像「快樂王子」中的配角-燕子,有血有肉,感動萬千讀者,犧牲自己,成就王子畢生光輝時刻。但這種取向,已經被大部份近代故事人所捨棄。不是因為燕子不偉大,只是角色都需要孩子代入,誰會樂於被指派當燕子,犧牲自己,成全別人呢?為人付出不是問題,但為什麼是他才是問題。每個人,特別是孩子都應該是自己的主角。所以過於偉大,犧牲自己的配角,很多時候都不會容易被小朋友所接受。
 
近年,成就主角的人,多數是主角的親朋好友,所以都會進一步化成主角共同團隊,一起努力,只是主次有一些差別。怎至是「傳統反角」,現今都會化身成受歡迎的最佳配角。大家是否發現「犲狼」在各種重寫的「小紅帽」故事中,地位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受歡迎,成了不能缺席的「配角」。當大家講故事時,特別是童話故事,要小心處理一下,面對反角時,需要深入對角色性格進行分析。讓小朋友對不同角色的生命,沒有固化思考與印象。用固化正邪的概念來講故事,對孩子可能有害無益。
 
B、情節
情節就是故事發展的流程與結構,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起、承、轉、合。任何故事引起話題開端是為「起」。角色與環境承接發展,建立讀者與觀眾的追尋及認同,就是「承」。峰迴路轉,引起緊張反應的高潮時刻,就是「轉」。「合」就是解決與結束,並帶給讀者與觀眾希望的出口。這些簡單直接的故事結構,近年應用在講故事時,都會採取不同的排列,使講故事及故事劇場,有具不同的效果。
 
a、緊張時刻的循環不息:
三隻小豬中,大豬、二豬與三豬所面對的危險,幾乎一致,而且情境不斷循環發生,重複面對豺狼的高潮時刻,層層加碼,不斷更新改變。這是童話故事過去常用的手法,相同情境連續三遍,每次進一步。這個方式很值得故事人參考,面對簡單直接的「起承轉合」故事,不妨可以考慮模仿這種緊張時刻循環不息的做法,命運不斷「轉」變。著名港產電影「西遊記之月光寶盒」,主角在生死攸關的緊張片段,不斷回到過去,重新開始,循環不息,正是大受觀眾歡迎的原因。
 
b、兩個對立角色平衡時空同步發展:
近年有些繪本,兩個角色分別在封底及封面,同步開始,各自發展他們的情節。到書中間的一頁,才互相交接,成為最終結局。這種方式讓讀者及觀眾不再固化心態來認定單一角色,誰對誰錯,容許他們各自選擇投入的方向。如果我們可以重新講述「小紅帽」的故事,可以考慮以「小紅帽」及「紅婆婆」兩個角度出發,最後在豺狼的肚子裏相遇,或許是不錯的改編。
 
c、由高潮開始的故事:
近年有很多故事人,一開始就在講故事的高潮位置,通過大家對矛盾衝突的情緒,進入如何發展解決方法的鋪墊,與觀眾共同建立解決辦法,明明還是起承轉合四個段落,不過只是將「轉」放在前邊,通過「轉」作為引入,再通過追問前因的「起」,與發展出來的「承」接,最後是如何解決,成為「合」。這種反其道而行,以高潮作為開始,正是創造孩子張力,願意一起追尋造成衝突原因,及解決辦法的動力。
 
d、故事主角與孩子生活同步:
引發小朋友在聽故事的時候,與故事角色產生高度認同,從而獲得模仿與學習機會,其中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在故事發生的時候,刻意描述這些經歷與孩子的生活非常貼近。經過問答互動,從而讓他們作出自己與故事角色的比較。因此,可以把故事的解困經歷,及角色面對逆境的處理辦法,同步作為小朋友自己未來生活的參考、演習及示範。
 
C、重要元素
講故事要達成藝術及教育效果,必須同時擁有張力、矛盾、衝突、象徵的效果,這四個不是技術及工具,而是一些讓故事變得吸引人深刻的關鍵。
 
a、張力:
引發孩子長期專注於故事內容的引線。就是讓他們有要追看下去,及關注喜愛角色所面臨遭遇的動力。這個手段與一般長篇電視劇場,要俘虜觀眾長期追看的手段幾乎完全一致。懸疑的劇情,誰是兇手,有什麼秘密與危機,如何脫險。加上俊男美女的吸引,使觀眾死心塌地追看下去。兒童故事大體上也一樣,只是由「俊男美女」換成「可愛純真」,獲得認同。並且由懸疑與危機的情節,改成兒童有興趣探索的未知世界。
 
b、矛盾:
因為角色之的矛盾而產生衝突,因為衝突而使觀眾情緒高漲,產生巨大的戲劇效果。所以矛盾可以是戲劇的核心元素,人與內心、人與別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不同價值觀都會有矛盾。兒童故事中的矛盾,沒有這麼複雜。矛盾多數只是因為兒童自己慾望與現實的落差,對未來事物理解的錯誤,自己能力評估出現偏差而產生。又或者,是出自兒童天性的好奇心、善良、正義感,所產生對遭遇不滿的雞毛蒜皮之事。向兒童講故事,不能把懸疑拖延得太長,高潮也不能一次過爆發,必須層層解開,像撕開洋蔥一樣,一層層地開展,讓小朋友享受在一呼一吸,舒緩與緊張的交替之中。
 
c、衡突:
衝突就是矛盾爆發的位置,矛盾是「因」,衝突就是「果」。故事衝突也就是觀眾情緒爆發的時刻。暴風雨前夕都是風平浪靜,陽光普照。一般風和日麗的日子,大家一定不會感覺到危機四伏,但如果我們知道颱風正在臨近,而這刻正值酷熱及充滿陽光,這種反差,危機感就變得特別強勁。所以同樣是陽光,可以是幸福無比的心情,也可以是憂心忡忡、危機重重的狀態。故事人塑造講故事的衝突,必須掌握陽光與暴風之間的節奏,有了平靜的鋪墊,危機與衝突才能爆發。
 
d:象徵:
象徵就是故事當中,與現實生活相連接的密碼,通過這些象徵事物與角色,讓觀眾或讀者對現實生活的片段與人物,產生聯想。未來生活遇上相同的處境,就可以借用故事中的解決辦法,及態度去面對。對成人而言,象徵只是讓我們對事物理解得更透徹,更易分類。對孩子而言,象徵就是他們對未來事情與遭遇的理解、演習及認識。醜小鴨、木偶奇遇記、國王的新衣象徵意義都很強,教訓一望就知,但要清楚解釋並不容易,象徵就是上佳元素。故事人,如希望故事對兒童的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掌握象徵的訊息,就變得重要。
 
4、修改及創作故事
掌握講故事「技術及工具」,讓我們講故事時更具吸引力。明白故事的「元素及結構」,就讓我們使用故事時,更能掌握要表達的次序。而當我們掌握故事「重點」之後,就知道故事有什麼缺乏,而必須填補。有了這些能力之後,我們就可以進行故事修訂、改編及創作,讓故事可以變得歷久常新,適應不同的時代、社會及階層。
 
A、修訂:
「修訂」就是把故事進行一些與時代生活與地域文化不同的改動,包括「情節」、「角色」及「結局」。如果,作出些微修訂,就能讓故事變得更有趣,更能符合今天的世界,應該就是主要目標。所以,分享故事的時候,可以大膽嘗試不按本子辦事的方法,進行一些修訂,使故事變得更吸引。刺激觀眾與讀者觀察、感受、模仿,使故事變得有生命。轉化、整合、加減,就能使故事擁有與別不同的色彩。
 
B、修改情節:
想像一下,完全沿用中國古代的故事「情節」所描繪二十四孝,向今天的小朋友講述。答案非常簡單,不但失去吸引力,而且還會被小朋友所恥笑,誰會這麼傻。如果能改變眾多前因與過程,讓情節變得更為合理,更貼近現今小朋友生活的世界,或許還可以被接受。改變情節讓聽故事的小朋友,更能掌握故事核心。
 
C、角色改變:
「角色」性格的改變,面對命運時取態的不同,甚至是角色與不同故事情節進行交換,也有不同的效果。如果,小紅帽是一個刁蠻、扭計的小孩,在豺狼的衝擊,婆婆的愛中,得到成長。如果,白雪公主是嬌生慣養的小朋友,有幸在森林中,在小矮人的家中,受盡委屈,從生命底層中茁壯成長。或許,故事就完全不一樣。相同的童話情節,改變角色的行為、性格,效果就有所不同。
 
D、結局差異:
「結局」是由角色行為、衝擊、遭遇所組成的結果。只要角色在遇到事情,採取不同的方向及決定,結局就完全不一樣。野獸國的小男孩阿奇,因為發脾氣遠走野獸孤島,最後因為掛念媽媽而回家。如果結局變成眨眼之間野獸國的阿奇,在島上生活已經過了一段很長時間,回來的時候,媽媽已逝去,懷念與後悔的故事,就成為悲劇。
 
如果,結局是其中一隻野獸不捨得阿奇,偷偷跟他回家。幸好媽媽相信阿奇,而且與別人不同,真的看到野獸,屋頂上,月光下,野獸、阿奇與媽媽,就成了一部溫馨的喜劇。如果野獸們知阿奇做錯,硬把他抬回家,整個野獸國一起到訪,小鎮因此天翻地覆,不就是一部鬧劇。同樣是矛盾,同樣是回來產生高潮,不同取向與決定,差別就可以很大。
 
E、轉換與合併:
把角色的時間、地點及角色之間進行穿越、交替與合併,就是時空轉換。如果,白雪公主穿越來到今天的老人院當上義工,面對一群古怪、固執的老人家,最終建立友誼。如果,森林裏,遇到小紅帽的是白雪公主,也因為二人的合作,戰勝豺狼及皇后。作出適當及有趣的轉換構思,都可以改變成為一部經典作品。當然,把故事轉換成不同角色的視角,也是有趣的發展。白雪公主的故事,改成-皇后篇、皇帝篇、王子篇、公主篇、小矮人篇及魔鏡篇。每一個,都有可能成孩子喜歡聽的故事。
 
5、作為故事人必須努力裝備自己,具備以下條件:
 
A、選書能力-由直覺,變成有分析好壞能力。
 
B、講故事技巧-由聲音動聽,進化成充滿戲劇性,感動人心。
 
C、掌握故事重點-由只會強調主旨,變成利用主題,潛移默化感染孩子。
 
D、修訂與創作-由故事只有一些與別不同的樂趣,到讓小孩子明白故事可以不一樣,願意為角色生命作出改變。
 
如果,故事可以成為小朋友的生活趣味。可以發展成為小朋友喜歡閱讀的動力。可以讓訊息,通過故事改變生命價值觀。可以讓他們從創作中擁有解困能力,無限的創意。
這樣,故事活動就變成教育編制外,更具教育價值的行動。
 
2025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