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嘩啦啦啦啦啦,天在下雨。嘩啦啦啦啦啦,雲在哭泣。嘩啦啦啦啦啦,滴入我的心 oh yeah。不用說我只會胡思亂想,不用跟我說,我只會妄想 ⋯」1999年陶喆的金曲,一首很不香港的歌曲「找自己」。
國際交流中最易犯上就是迷失方向
海外交流最容易犯的就是迷失自己,過分高估別人,又或者低估自己。坦白說,其實我們對世界所知甚少,特別是在九十年代。我們對東歐、中東地區,更不要說非洲及南美表演藝術世界,可以算是隔山打牛,一知半解。如果說我們對英、美比較了解,不如說只是一種羨慕,想攀高的心志。我們怎至連身邊的東亞、大陸以至台灣,所知亦極為有限。
發現自己是井底之蛙的幸福
經過九十年代初的國際交流活動中,讓我清楚看到自己「井底之蛙」的現實。與捷克合作「小鞋左左」期間,被捷克朋友問到內心的痛點,「中華」成份在那裏?帶著這個疑問,讓我們尋找中國木偶皮影產生高度興趣。幸好在八十年代初,市政局舉辦的亞洲藝術節期間,在大會堂看到一個香港木偶皮影展覽,還購買了當時的特刊「香港的木偶皮影戲及其源流」。知道一些有關廣東,福建木偶與湖南皮影的描述,可惜這一刻留下的老藝人已經不多。
交流合作演出的經驗從大陸得到更多
通過銀都機構工作的朋友,海洋公園集古村工作的學生,及莫昭如協助下,多方尋找及介紹。最終聯絡上楊州及廣州,並在1996與他們分別合作。與楊州木偶劇團合作演出「森林小子」,與廣東省木偶劇團推行「杖頭木偶培訓計劃」。之後與大陸、捷克及美國的聯合製作,開啟機構一連串新的交流合作平台,聯合製作節目的歷程。
帶著問號,走遍世界
機構不太想我們出訪外地,只為了去演出,或者去偷師。期望有更多學習機會,最佳的解決方案就是合作演出。通過在海外及本地長時間合作期間,共同生活的舒緩環境下,直接、間接獲得我們各種疑問的解答。經過三十年,差不多每年一次,分別與大陸及海外合作演出機會,還有多次多國共同合作的經驗。我們得到很多寶貴訊息,也發現很多疑問。於是決心帶著疑問,從井底爬出來。
從合作中找尋疑問,開啟答案
這些疑問,包括:有多少戲偶形式可以應用在當代舞台?他們各自運作在現代化劇場的手法及原則?如何適應兒童觀眾,應用在他們身上?從祭祀到傳統,及街頭藝術,走進當代舞台的過程,當中內容及形式上有什麼改變?
各地戲偶發展的特色,與當地的文化、經濟及社會有什麼關係?這些優點與特色是否可以在香港及中國的運作,造福市民?各地政府的文化政策發展及資助制度,如何有利文化、藝術發展?
戲偶品種與進入劇場之路
從捷克的兩個劇團合作,到匈牙利、比利時、英國及美國亞特蘭大木偶中心,廣州、漳州及唐山各藝團的多次機會,讓我們知道杖頭偶、執頭偶、提線偶、開口偶及皮影的當代舞台運作,及其發展規律。
從康州大學木偶系系主任巴特教授與當地藝術家Larry合作中,及其後與西班牙、捷克、印度、羅馬尼亞、意大利多次交流合作中,明白歐陸戲偶舞台,一百多年前從街頭走入劇場的社會背景,也知道劇場其實大量吸收街頭藝人的節奏感,與觀眾互動的手法,才能有今天的成就。借台灣從廟會布袋到金光戲,到最後影視霹靂戲偶的發展軌跡,得到進一步驗證。
而表演手法上,主要有幾大類別,分別包括:傳統戲偶及皮影手法直接套用現代故事;以桌面戲偶表演作主軸,加上故事劇場進出角色之間的手法;物件偶從死物創造生命的形式;最後,就是運用大木偶充滿儀式感的巨大震撼。
不同的藝團會有不同的取向
對於有傳統表演技巧的藝團,一般都會以傳統表演佈局加上現代故事為基礎。大部份沒有太多傳統技巧的表演群體,運用故事劇場及物件偶方式比較普遍。而大型歌劇院、音樂劇及舞蹈團,則會使用大木偶的表演形態,配合其原有藝術類型,增加其壯麗及浩瀚的感覺。
當然還有一個例外,就是芝麻街從腹語藝術家開發出來的電視開口偶,到荷蘭藝人利用開口偶的咀巴,進入政治議題劇場。最後,就由巴西藝術家Duda,把開口偶表現概念,與海綿偶的柔軟,及舞蹈的結合,另創的路線。近年這個風格影響深遠,成備受注目的當代前衛劇場。他們現時更開始,把手法應用在兒童節目上。不知以上那一種形態,是大家很想深入探索的部份。
兒童劇的研究最為困難
如何把戲偶應用在兒童身上,則是最難的學習,因為各地沒有標準答案。幸好到訪韓國十多次,亦有機會在當地演出,而每次都有一大群海外專家共同被邀請。我們也多次邀請韓國的專家來港教學及演講。加上與捷克、西班牙、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奧地利、法國、日本、新加坡藝團合作中觀察,及俄羅斯及意大利的演出及訪問之中,得知兒童及青少年劇場發展的一些端倪。
其中,兒童劇場「分齡」發展非常重要。「角色性格獨特」,真摯而不一定需要可愛,行為「沒有傷害性」的「搗蛋」十分吸引。直覺、勇敢,而畏縮的「矛盾」心理,每月、每年成長與未知的憂慮,正是兒童觀眾的心聲。兒童劇是一首「詩歌」多於一個「故事」,是他們耳邊的溫柔的對話,多於驚心動魄的歷險。最後,從與奧地利合作當中,發現兒童劇的多元化、包容性及概括性特質。
俄羅斯藝術節重現戲偶進入劇場的過程
莫斯科奧巴卓夫戲偶藝術節,為了更好總結他們的成就,2008年刻意在國際戲偶藝術節重排上演,從四、五十年代到今天的作品,描述戲偶進入現代劇院的發展歷程,讓我們一眾嘉賓可以窺探整個變更的歷史。
更大的挑戰在嬰幼劇場
從阿根廷、挪威的合作演出及工作坊,加上巴塞隆拿的嬰幼兒藝術節考察,使我們掌握與嬰幼兒觀眾接觸的節奏,引發他們感官刺激的技巧。如何面對三種主要氣質的嬰兒,就是平靜、興奮及懼怕的他們,了解他們對劇場的不同反應。如何使不同氣質嬰兒觀眾保持警覺及觀賞力,安靜與安全地控制自己在觀眾席上的技術。幸運,韓國同業也正在努力嘗試,對嬰幼劇場進行鍥而不捨的實踐,成績給我們很多對比、示範與啟發,在成敗得失之間,有助我們驗證,觀察回來的概念及訊息。
對文化藝術有影響的社會形態
從世界各地劇團合作演出的長期接觸當中,大致發現對文化藝術有不同影響的四種社會形態,分別是:權威管治及封閉經濟;權威管治及開放經濟;開明管治及封閉經濟;最後是開明管治及開放經濟。發現完全開明管治及開放經濟的社會,那種叢林法則的環境,對另類非主流藝術,及兒童劇發展貢獻不大。反而是之上兩種半開放的社會形態,對另類藝術發展的幫助,最為有利。
期望專家、學者可以更深入研究
從捷克、西班牙、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的合作及考察當中,發現擁有開明思維的封閉社會管治階層,加上開放經濟的社會,又願意逐步邁向開明管治及開明經濟的社會,另類藝術發展效果最佳。但可惜目前這種觀察,只停留在主觀層面,沒有數據及研究的支撐。或許,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們,這是你們可以開展的研究項目。
不要為未有答案而憂慮
考察、合作、學習,永遠一波三折,找到一個答案,永遠背後會出現更多的疑問。幸好,理工設計的訓練,讓我擁有一顆學習能力的心,就是首先強大自己的觀察、感受及模仿能力,進而學習整合、重置、加減。到最後才是獨特創意的產生,再配合融會貫通及舉一反三,成功機會就會增加。當然,暫時不一定馬上找到答案,但在對未找到答案之先,起碼不會產生心理憂慮。
幾十篇考察報告,在明日藝術教育機構官網「小戲百科」中「考察」欄目可以查到。還有,所有海內外合作的演出,在官網「精彩回顧」中都可以看到介紹。
從國際合作中最重要的是「找自己」
由於香港始終是一個文化藝術弱勢的群體,與西方及大陸強有力的專業藝團合作,永遠會有一種相對低一級的感覺。在合作過程當中,始終會有比較受氣及被欺壓的情況。如何在這種感覺枷鎖中走出來,掌握自己要學的東西之同時,可以向別人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地位,就是成敗關鍵。別人就是我們對比的鏡子,不要顧影自憐、狐假虎威及借題發揮,必須從中找到自己。
「莫非可終生美麗,才值得勾勾手指發誓。對你不止感激敬禮,當你知己才是虛偽。莫非多一分秀麗,才值得分享我的一切。給我自信,給我地位,這叫幸福,不怕流逝⋯」2001年的瘦身男女主題曲「終身美麗」,或許,唱出我們在國際合作演出中,所獲得的祝福感覺。
下一段落,與大家分享荃灣大會堂場地伙伴計劃,那一個成就我們過去考察成果的項目。
「有一天太陽會升起,在某個清晨,一道彩虹兩個人。借一方樂土讓他容身⋯」2017年毛不易的「借 」一曲,正是明日藝術教育機構「借」荃灣大會堂的一片樂土,共同完成我們兒童劇夢想的寄意。
劇團與場地結合經營模式
從九十年代東歐、美國考察回後,得知一個兒童劇藝經營策略關鍵,就是藝團與場地合併模式。兒童觀眾會對陌生環境產生恐懼,所以熟悉的地方很重要。而他們觀賞數量,又必須越多越好,才能被文化所熏陶。所以在安全及熟悉的環境看戲是很重要的行動,問題是能否在此基礎下,一樣可以帶來新的刺激。答案的秘密,就在「圖書館」的經營模式中。
固定地點的兒童劇場十分重要
好像兒童看圖書、聽安徒生的故事一樣,對他們而言,必須經常參與,方向一致,推陳出新,才達生命成長果效。書店當然是良好體制,自付成本,但就不能讓低下階層擁有相同的機會。在東歐同行專家口中,那如雷貫耳的理念,至今依然在我耳邊徘徊。固定地點的藝術劇場,仿似圖書館,書的內容與地點結合,而且種類繁多。劇場也能如此這般,非常重要,以確保風格及內容,對兒童觀眾成長有幫助,而且安全、穩定,種類繁多。
場地伙伴是好消息,但路途還是很遠
2009年康樂文化事務署推出的場地伙伴計劃,對兒童劇團而言正是一個大好消息。因為,有三年至四年為一屆的空間,相對穩定的每年六十天演出檔期,應該能創造出東歐兒童劇場劇季的模樣,建立一所兒童戲劇的「圖書館」。讓小朋友與家長提早作準備,而每個檔期的演出都能橫跨兩三個週末,加強訂票的選擇空間。
但如果我們目標觀眾是3至10歲,每年可以欣賞一劇,一生可以看到的兒童劇也只有八個。相對東歐城市的兒童劇團,劇季每每有十二、十三部,每個兒童平均每年三齣,相信我們的路,還有很遠。
設備的熟練有利兒童劇的發揮
有了恆常節目數量基礎,質素提升當然重點。固定場地使我們對器材、環境、距離及角度更熟練。這些技巧的認識,有利戲劇在節奏,距離,控制表演能量的放大與縮小,誇張與收斂之間,做到游刃有餘,駕輕就熟的效果。特別是以戲偶為主的表演,兒童視力範圍與戲偶、道具大小、比例的控制,要拿捏得準確。舞台闊度對兒童專注力與分散力的影響都很重要。
兒童劇場小劇場化,但不是黑盒劇場那類
兒童觀劇需要專注欣賞,但忍耐力又不足,於是舞台需要足夠空間,有足夠位置讓角色及操偶人隱藏,又可以用極短時間即興爆發角色的轉變,及交替出現,所以舞台大小要適中。使兒童在轉換視線之間,驚嘆不已之餘,又不需要費太大氣力去改變追蹤角度。前後排座位之間,頭部轉向幅度又不是差別太大,使每個孩子能保持警覺、安全及放鬆。因為孩子會受在場其他孩子的情緒能量所影響,所以必須讓他們穩定地保持一致,才能有利接受舞台訊息。
十二、十三排座位,約150至200座位單邊舞台的小劇場,最合兒童劇場需要。黑盒劇場的那種設計並不適合,因為太寬鬆、太多變化及太多暗黑空間,加上沒有舞台與觀眾席的區間範圍,容易使小朋友失去安全感。要劇場文化很豐富的社會,孩子心理質素很好,黑盒劇場才適合兒童。
據東歐及西歐的考察經驗,不是因為兒童劇被邊緣化才要用小劇場,反而是因為適合兒童心理需要。回想起九十年代,多次訪問捷克布拉格時,經常觀看兒童劇的地點,就是位於舊城區的中央圖書館內的劇場。這個地點,無論裝修、設備及環境,真的有點像荃灣大會堂文娛廳。
講故事方式的一致方向有利兒童觀眾欣賞
技術的熟悉已經使質素獲得提升,當然最終成功,劇本還是關????。兒童劇與其他舞台演出有所不同,劇本重點需要由「故事」呈現及「闡述故事的形式」兩部份所組成。闡述故事的方式,很多時候更為重要。因此,劇團的表演風格,就變得重要。因為在安全環境,熟悉的講故事方式,有利兒童觀賞節目及理解內容。
主題方向一致,表演故事各異,場地固定,風格、訊息貼近,要做到此目標效果,劇季就是答案。雖然多個戲之間,角色背景不同,性別與階層也不同。但如果面臨挑戰近似,這種不同角色生命之間,凝聚出來的精神力量,就可以潛移默化影響觀眾兒童。累積連串生命經驗,深度感染兒童心靈,就是兒童劇場的教育功能。於是長期在安全環境,以近似風格,但保持內容多變的作風,必定有利兒童打開心窗,掌握闡述故事的手法,吸收內容。
劇季不是宣傳伎倆
所以,兒童劇場劇季制度十分重要,看一齣再看另一齣,不只是一加一等於二,而是大於二的效果。所以固定地點,全年同一方向劇目的劇季模式,對兒童劇非常重要。對兒童劇場而言,劇季不只是集體票房銷售單張,客戶折扣的推廣計劃,而是一個整體傳遞信念的行動。當然,這種理念還需要「長時間」執行,「同行」互相認可、配合,加上「資助制度」及「文化管理體系」的支持,才能生效。我們至今距離成功,可能還有一段。
場地伙伴給藝團有長期藝術探索的空間
通過劇季建立觀劇習慣之外,場地伙伴另一個對我們重要的貢獻,就是能長達三、四年,固定探索及演繹相同範圍的內容,與改編的方向。使我們可以從中探究出有利舞台的兒童文藝核心竅門與力量。從中汲取滋長兒童劇場的養份。從2009至今2025、26年,十六、七個年頭分別五屆,每三年或四年作一屆,我們先後集中推出,改編「繪本」,「原創本地故事」,「中國民間故事」,「經典兒童文學」,到最近一屆是「原創繪本與原創劇場同步」的多個連貫計劃。
同一屆幾年之間,同時集中在相同兒童文藝範疇中探索,互相對照、參考、研究,是兒童劇團體吸取養份的最佳方式,同時亦是熏陶兒童的最佳行動,刺激孩子對此兒童文藝範疇的關注。與兒童文藝世界融為一體是東歐各地,面對強大的文化壓迫,默默生存的方法。從深厚的文化底蘊中,打造觀眾基礎,於是藝團就有背靠力量。
「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的過每一分鐘。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的心跟著希望在動。跟著希望在動⋯」1988年張雨生的「我的未來不是夢 」,一個黑松汽水廣告歌曲,正好反映我們的樂觀與盼望。
下一段落,與大家分享從兒童文學世界吸取創作養分的經歷。
「不去想他們擁有美麗的太陽。我看見每天的夕陽也會有變化。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給我希望⋯」張韶涵 2006年的歌曲「隱形的翅膀」,內容正是我夢想的寫照。
過去十多年,在荃灣大會堂場地伙伴的支持下,經歷五次把不同範疇兒童文藝進行改編成舞台的行動。這是明日藝術教育機構最重要的藝術探索經驗。先後改編「繪本」,「原創本地故事」,「中國民間故事」,「經典兒童文學」,到最近的一屆是「原創繪本與原創劇場同步」等,一系列不同的嘗試。
改編繪本是十多年探索兒童文藝的開端
2009年開始有系統改編兒童文學,由繪本開始。講述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狐狸孵蛋」,不單搬演當年獲格林出版社授權,小朋友喜愛的故事。而是徹底的改編,加入新過程、新關係、新結局,把「鴨孩子」角色變成「小天鵝」,故事發展也作出天翻地覆改變。並且把面臨抉擇,必須南飛過冬才能生存,父子分離的殘酷現實,用幽默搞笑,兒童觀眾能承受的方式呈現。把新手父親的成長,如何學會愛護孩子的焦慮,不願意分開的矛盾,全面展示。這些構思在策劃之初,已經規劃。
精湛的繪本也須配合精彩的講故事手法
「我是大熊」以生態旅行團引導觀眾共同進入動物世界,用講故事與入戲交錯,簡約而不真實的畫面,創造表面虛假,內心真實的世界,而不是使兒童觀眾成為第三者,在觀眾席上逍遙看「馬戲」。「我想要愛」由一對幸福中產家長,要去向兒子幼兒班上,講一個自己也不相信的孤兒悲慘故事。講故事人自我與書本內容之間,充滿衝突。不單是角色面對命運的矛盾,而是家長與投入角色之間的矛盾,面臨內心與外在表現的衝突。精湛的繪本內容,加上好的演繹方法,可以把繪本的精髓發揮至極。
過去以資料庫方式蘊藏大量劇目
開始有系統的改編兒童文學材料之前,劇團創作基本上採取「資料庫」的方式,儲備眾多題目在手,等待需要與機會。資料收集範圍很廣。其中,「童話故事」最多,我們成功改編的舞台作品有灰姑娘、小紅帽、夜鶯、美女與野獸等等,小紅帽更有多個改編版本,從音樂劇到物件劇場。資料不單是故事本身,還包括改編的方向與意念構思。
「中國民間故事」作品則有小小西遊記、龜丞相、小小白蛇、花木蘭等。也有收集本地社會問題衍生的靈感,「本地故事」作品有珠兒尋friend記(親情)、小鞋左左(友情)、少年黃飛鴻(俠義)等。還有在國際交流中,洽談回來適合香港的「海外作品」,約翰小英雄(匈牙利)、潘趣先生(英國)、拉你嚟變變變、奇幻之旅、布套兔(美國)等,都是當時的收穫。
按不同需要,場地大小,作劇目的選擇
把所有題目收集後,每次按不同機會,按每個場地大小,作出不同組合的資助申請。藝術節、嘉年華、文化大使,到兩個市政局節目資助計劃都有。演出地點,由過千人的音樂廳,到一百人不到的圖書館活動室、社區中心及公園。只有一種地方,一直從未選擇,就是各個黑盒劇場。
機構關懷社會的信念不能沒有本地作品
機構一直的信念是簡約、關社及象徵,我們從未忘記。關懷本地民生,必然包括本土原創故事,再轉化成戲劇舞台。所以早在「繪本改編」的年頭,已經通過「文化大使計劃」,在社區推動講故事及本地兒童故事創作的訓練及活動計劃。藉工作坊及活動,收集本地精彩故事片段,再進行精密的角色創造與故事改寫。
先大範圍收集再改編成完整故事
從收集故事片段,再整合創作,最後改編成舞台作品,有「雪條公主」、「風箏男孩」、「冰姊姊的跳舞鞋」、「兔媽媽男孩」、「西貢花姨姨」等多部。計劃先整理收集眾多短故事意念與片段,再自行整合並以童話手法重寫,把作品先存放在明日藝術教育機構的副網站「Kidstheater 」上,供學校老師選用。機構再從眾多故事中,挑選改編成舞台的作品。
本地一樣可以有夢想及童話
「風箏男孩」講述父子製作風箏及操控的學習過程。還有,孩子如何獨力,通過技巧與毅力,克服風的種種障礙,以此作為成長解困經歷的象徵。用父子平淡生活,去描述親情與成長的可貴。
「雪條公主」描寫深水埗床位裏,老年重病的爸爸,嫁到香港的內地媽媽,及為一條雪條的獎勵,願意努力學習的孩子,加上一個外表冰冷,但遇到溫暖就會溶化的雪條仙子,發展出一個非常地道的溫暖香港童話。
「冰姊姊的跳舞鞋」描寫醉心跳舞的女孩,因車禍變成以輪椅為伴。今天的她與昨天的她,在跳舞鞋前重遇。夢想與奇蹟不能變更現實,但可以改變心態。
考察中對創作兒童文藝有兩個困惑
在歐陸考察期間有兩個困惑,讓我非常介懷。其一,就是一直捷克朋友所提出的「中華元素」在哪裏?其二,就是格林兄弟為拯救日耳曼文化,收集當地民族童話故事進行改寫的行動。而他們共花了51年,出版了七個版本,最終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的著名「格林童話」。華夏是否也可以有同樣的民間故事收集行動。
所以在90年代開始,借與大陸進行大量兒童劇及教育戲劇交流之便,刻意暗中收集大量中國的民間故事。經過多年的努力,總算差不多收集涵蓋華夏大地56個民族的不同故事。故事數量豐富之後,就會進行故事改寫,及舞台劇本的改編工作。後來,在上海教學期間知道消息,原來中國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已經有前輩專家、學者,努力到偏遠的少數民族當中,收集華夏故事。當今被我們發掘到的故事,其實應該部份就是他們當年的努力成果。
收集豐富後,改編接棒努力
踏入21世紀前十年底,收集回來的少數民族故事,數量已經不錯。我們開始嘗試以今天的人文精神的價值觀,去進行故事改寫。經過幾年努力,已經自行改寫了一百多篇,涵蓋30多個民族。原來華夏民間故事十分豐富,類似灰姑娘、天鵝湖、糖果屋、青蛙王子的作品的確不少。後來,改編演出的「兜兒和他的哥哥」是其中有趣的一個,來自廣西的故事,好像是「糖果屋」及日本動畫「千與千尋」的結合體。「青蛙新郎」就近似青蛙王子的少數民族故事。「李師父和他影子劇團」就是古代弄影還魂魔法的童話故事版本。
改變經典兒童文學更具挑戰
有了改編繪本,本土創作故事及中國民間故事,轉化成舞台作品的經驗。下一步,當然就是嘗試更大的挑戰,改編世界經典兒童文學作品。要把人物眾多的「金銀島」,故事非常複雜的「綠野仙蹤」、「銀河鐵路」、「七個孩子和沙仙」、「紅髪安妮」搬上舞台,成為我們轉化、整合、加減,創作能力的重大考驗與挑戰。
自行同步出版繪本與改編搬上舞台
有了十多年有系統改編各類兒童文學的經驗,近年的實驗,就是先寫原創故事,自行出版繪本,之後才再改編搬上舞台。這個行動比過去任何時期,更為複雜。而且是機構跨界行動的重要考驗。幸運得到四位年輕繪本作家的支持,使我們夢想成真。已經先後出版「企鵝尋親記」、「爺爺的紙飛機」、「遠方的哈哈笑」、「吱吱喳喳合唱團」、「螞蟻力力大作戰」、「貓咪茸茸拯救隊」及「捉E人大王」,並成功搬上荃灣大會堂的舞台。
繪本與舞台質素同步提升原是未來構思
原先計劃未來,會出版更具繪本業界認定比較高質素,及在舞台也有發揮的作品,質量同步上昇。擁有穩定發展方向的藝術方向,對兒童劇團十分重要,十多年的兒童文藝探索有利創造觀眾群體。可惜,疫情連續幾年,之後社會人口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加上2021年開始的移民潮,適齡兒童隨家長移民海外,兒童觀眾出現年齡斷層,打破社會固有的民生框架。
只可惜社會環境發生改變
留下來的一群,年幼的未有觀劇經驗,已經成長的兒童又失去兒童劇的興趣。這幾年,相對穩定的觀眾年齡接班層規律被打破,未來需要重新洗牌再來。面對今天社會變化,需要大家努力重整。場地伙伴對兒童劇團依然重要,只是需要重頭慢慢再來一遍。幸好2020年後,劇團已經全力發展「嬰幼劇場」,為重新成年齡梯隊,有了啟動的源頭。也正修定改編計劃,大孩子劇場的節目,也從新由童話故事開始,逐步重建觀眾階梯。
嬰幼劇場更需要穩定場地發展
至今相對穩定的演出場地,特別是「嬰幼兒」觀眾,場地伙伴更顯重要。讓小朋友心理安全下,逐步適應劇場世界,發展成未來的觀眾層。這幾年已經先後推出「怕怕很好玩」、「Baby Boo」、「Baby Moon」等受歡迎的作品,「Baby Moon」更推出2.0改編版本。新版本也是嬰幼劇場的發展方向,把作品不斷推陳出新,改善瑕疵,突顯優點,逐步成經典。
東歐兒童藝術劇院是我們的啟示嗎
東歐各國視「兒童劇場」是社會的「必配設施」,九十年代考察時收集到的資料,在華沙公約國年代,東歐各地,每四、五十萬人就會有一所集藝團與劇場於一起的「兒童藝術劇院」,有用戲偶,有用戲劇的舞台。至今,克羅地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每個東歐小國,還存在超過十所,專業表演團隊與劇場合併體制的「兒童藝術劇院」,而且很多都是國際有名的藝團。未知「場地伙伴」是否有一天,可以發展成我們的「兒童藝術劇院」呢!
「從來未學會長大,怎知光陰過得太快。衝得這樣快,曾犯錯,曾越界。曾被中傷與被踩,是誰定勝敗。終得不到諒解,堅守崗位接受這叫長大。不要緊,隨成長得到了解。會越來越快⋯」許廷鏗2012年的派台歌「重新長大」,歌詞內容或許我們這刻的心思意念。
下一段落,希望與大家分享,革命尚未成功的「應用戲偶」,及分享我對未來的想法。
「極目望困惑而徬徨,可喜的是眼前繁盛現狀。新的生活,新的奮鬥,鬥志化為強勁力量。⋯群力願群策,東方之珠更亮更光⋯」甄妮1981年的金曲「東方之珠」,從歌詞,或許大家已經猜到我對未來的寄望。
是時候告別國際戲偶交流平台
當2012年再第二屆當選UNIMA執行委員,並且獲選成「教育及治療委員會」主席,及「非物質文化委員會」副主席。大家一定以為我會有「飄飄然」的感覺,實際上,我內心充滿憂慮與困惑。原因,就是這一刻接任上來的中國木偶及皮影界各藝團的領袖們,非當年共同申請加入UNIMA大會時的一群前輩,他們完全未有經歷入會過程的艱辛。
眼前香港這個小地方的一個人,竟然可以獲得國內行業網絡以及國際關係認可,使內地同行感到迷惘。基於他們不知過去的經歷,對我在木偶界地位有著很多不知名的懷疑。加上當時西方朋友想進入中國文化市場的殷切,自覺強大的良好盼望,使大家失去了原先國際交流的初衷。香港橋樑角色已經明顯今時不同往日,失去光環。
期望當上一個不一樣的主席
我明白,我在UNIMA的國際戲偶交流活動,已經進入倒數的時段。擔任UNIMA教育與治療委員會這一屆四年主席期間,我嘗試作出一些改變。首先,為安撫過去這個委員會上的學者,我答應由香港出資為委員會過去出版的兩本書籍的撮要大綱,進行中文翻譯,並印刷成小冊子。第二,改變委員會過去重點在研究論文發表的工作方式,不再以論文發表為核心的工作,堵塞眾多歐洲學者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屬下國際木偶聯合會出版刊物發表論文,獲得學術地位的便利。
終於找到五位真實在前線工作的朋友
我想嘗試突破,動用委員會的資源,通過奬勵計劃,尋找世界各地教育及治療的「前線精英」,全额資助這些戲偶教育與治療專家,出席2016年UNIMA在西班牙舉行的大會。最終我們從二十多個候選人中,選出新加坡、巴西、哥斯達黎加、俄羅斯及捷克五位專業戲偶工作者。而新加坡朋友,更於2025年獲選成為UNIMA執行委員。
從他們身上讓我領悟更多
從與他們交流中,更深層領悟「應用戲偶」的意義與內容。他們很多計劃遠比我單純只把戲偶應用在校園,複雜及困難得多。來自「巴西」的專家,作為一位社工,以戲偶作輔導工具,去幫助貧民區兒童。「哥斯達黎加」的朋友,是一位半失明醫生,用戲偶去協助偏遠原住民,進行健康教育。
定居於「捷克」的朋友,原本是一位「巴勒斯坦」難民,以戲偶進入「敘利亞」難民營進行表演,安慰大家的心靈。「新加坡」朋友曾多次,到訪緬甸逃出來的「羅興亞人」難民營,進行表演。「俄羅斯」美女同行,更是以戲偶進入「監獄」去協助有暴力傾向的犯人,及進入「老人院」幫助有自殺傾向的老人家。
當你看到別人的辛勞
當你看到同行的努力及辛勞,還有他們真實的工作,及非常困難的環境。所有西方學者所發表的研究與活動,都變成無關痛癢的風流韻事。可惜,過去UNIMA領導層,一直都被各國戲偶藝術節總監及學者所壟斷,要打破國際文化交流機構的固有現況不易。只因我已下定決心,是差不多要離開UNIMA,這樣大膽行徑,算是我退任前,「任性」一次的行動。幸好,在疫情後,UNIMA有很大改變,希望明天會更好。
不在國際木偶聯合會平台進行國際交流,也不代表沒有交流。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空間,只是改變了賽道。當然,我們還有亞洲兒童劇場聯盟,這個小圈子。
是時候讓事情有所改變
「應用戲偶」就是戲偶在教育、輔導與治療服務的總稱。戲偶是良好的小組藝術活動工具。使用相同的技術,就可以發展成教育及輔導小組。而戲偶更可「單對單」進行輔導及治療工作,而這方面的技術一直被「遊戲治療師」所採用。從過去多地考察回來的答案,為什麼效果不佳,只因為這些遊戲治療師,運用戲偶的技巧,不夠熟練。
而美國、英國及澳洲,特別是澳洲以進修的許可「驗證」方法,使輔導及治療服務更不容易普及,去真實改善社會問題。情況與歐美學者爭相在UNIMA 刊物中,刊登論文一樣,只是紙上談兵,沒有太多作用。沒有普遍社會環境的配套,這一切的所謂專業認可,只是個人職業發展上的專業進修。
爭取與學校合作,務求使「應用戲偶」技術能普及與各校輔導及小組老師所採用。這應該就是我人生下半場最後五分鐘的行動。等待普及後,才再重新與本地大專院校合作,如何檢視香港特有的許可驗證。我歡迎國際交流,但不會考慮被澳洲及英國等學術權威,以認證牽着鼻子走。沒有實際服務效果及本地研究數據,我反對任何的認證工作。
有幸生於香港
到2027、28年,將會是我從事舞台的五十周年。從當年迷途進入劇場的小書僮,有幸進入專業劇團任職,並在演藝學院科藝學院中誤人子弟。最後,可以有機策劃一個自主小型劇團的藝術工作,帶領機構從業餘到職業,再到專業兒童劇團的發展。從演出跨界到教育,並且有幸以香港人身份成為國際組織UNIMA的第一位華人領導,之後成為亞洲兒童劇聯盟的秘書長。
當你見過⋯
還記得有同業曾詢問我,為什麼不先努力專心打造經典,有了經典作品,就可以在弱肉強食的文化藝術環境中,以權威身份成為強者。我的答案是當你看到北歐一些小城鎮,一、二百年前已經有給兒童聽故事的「故事屋」,就知道為什麼「安徒生」會出現。當你知道格林兄弟收集日耳曼民間故事後,再用51年時間改寫,推出共七個版本,最終成家傳戶曉的童話。你就知道,我五十年的工作,只是微不足道的事情。
當你看過明尼阿波里斯兒童藝術劇院每年二百多場,780多座位劇場全滿的現象。當你看到保加利亞,從九十年代一窮二白,到今天只有四十萬人口的黑海邊小城市Varna的省立木偶藝術劇院,以兒童及成人節目,成世界知名的藝團,每年二百多,近三百場節目。
當我2022年作為當地藝術節的評委,保加利亞的好朋友誠懇地跟我說,剛看完的那另一個城市藝團,因為經濟情況困難,成績算是保加利亞最差的一隊,請我不要介意。給他們參演藝術節,而且是開幕節目,只是為了支持。大家千萬不要信以為「全」真,沾沾自喜,他們可能真的是保加利亞最差,不過他們的最差,已經比我,好不知多少。我再笨,也知道自己是在坐井觀天。
上帝、社會及兒童給我的祝福
當走的路已經走過,當行的路已經行了一大半,沒有自誇,無須猖狂,因為全部都是上帝、社會及兒童給我的祝福。沒有香港這種環境,必定沒有我的機會。
「應用戲偶」必定是我人生的最後一里路。2027到28年,我會爭取機會,在一個公開場地,用一段長時間,不斷與大家一起公開製作戲偶,等待大家來探訪、傾談,分享這些工作,共同回顧及感恩,這50年人生經歷的奇妙。
人生很難會有兩個五十年,而我已經有了精彩的一個,應該心滿意足。
或許,我們需要時間
如果,當你知道自己在發夢的時候,不是叫醒自己去面對現實。乃是努力,用盡你的心智,去把這個夢變成真實,才再醒來。
淚眼看前方
「誰仍在尋覓天堂?拭擦雙眼看一看。愁霧裏願意堅守,微小信念和希望。抱緊真相,憑意志剛,終必能如煙火、星光閃爍,燦爛灑各方!」2019年陳曉冬牧師填詞,獲獎聖詩「璀煙」的描寫,或許正是我今天老眼昏花,淚光滿面,回顧人生,愧對很多家人、朋友與親人。夢醒時分,看不清前景的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