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7年加入協基聖藝團,1987年開展兒童劇的工作,到2027年是我投身這個專業半個世紀的日子。有幸見證香港戲劇從業餘到職業。好好整理,期望讓這些事情成為香港戲劇歷史的其中一塊拼圖。
「是非有公理,慎言莫冒犯別人。遇上冷風雨休太認真,自信滿心裏,休理會諷刺與質問。笑罵由人,灑脱地做人。少年行 ,灑脱地做人。」張國榮曲,許冠傑詞一時無兩的組合,1988年的金曲,應該也是當時大部份青壯年人,包括我在內的心聲。
自信與逃避成為大家的人生兩面體
80年代未,香港一方面,經濟高速增長,情緒高漲,灑脫自信。另一方面,對前景憂心忡忡。一種非常奇怪現象,就是高歌猛進之同時,呈現急流勇退的景象,一種普遍心理,就是「逃避」。之後,四大天王的曖昧情歌熱潮應運而生,內容大都是空空洞洞,拉拉扯扯,糾糾纏纏,似假還真的痴戀吟唱。或許,大家就是想借患得患失的愛情主題,逃避現實。
商業化舞台嘗試佔據C位
1992年「我和春天有個約會」首演,這劇是杜國威獲得楊世彭博士第一任期年代,香港話劇團長篇劇本徵集比賽的第一名。但遲了一段很長日子,要等到楊世彭博士多年後重返藝術總監位置後才實現搬上舞台。更有趣的是,這個極受歡迎的作品,最終導演落到古天農頭上。今天,大部份人還誤會這是「春天」的成功商業製作,香港話劇團似乎在此失去話語權。面對大型商業運作模式,這個香港中央級的劇團,也要淪為文化世界的配角。
我也有一個可供逃避的密室
幸好上天憐恤我,深知我心理質素麻麻,在波濤洶湧的世代,給我從「佚名」到「明日」的一個避風港,擔任小劇團的藝術策劃及領導工作。1984年,由一群專業後台人員以藝名成立,最初大家全用藝名,所以劇團亦叫一個無名人劇團-佚名劇團。我們的信念是「簡約,社會議題,有象徵意義」,而且所有核心成員,都可以輪流擔任主角。我們只做一件卑微的事,就是借助香港市政局的戲劇匯演,博取製作經費,再到藝穗會及藝術中心小劇場重演,在未有資助製作前,以演出去賺取製作費用。
簡約、社會議題、象徵意義就是信念
由於80年代初一直有從旁參與基督宗教社會關懷的行動,對老弱婦孺及邊緣社會情況算是有些認識,1986年的「彎曲的避孕套」反映傷殘人士的結婚及生育權利,1987年的「星光的背影」反映內地新移民在港生活的殘酷。製作不單給劇壇朋友留下印象,重演更為我們賺取發展資金,part-time行政同事,及演出車馬費,從這一刻開始出現。
兒童劇成為我們前面的亮光
1987年,另一個可以使我們生活在無風無浪世界的就是兒童劇。當年香港市政局暑假的「劇藝嘉年華」,及區域市政局的「國際兒童藝術節」,使我們可以離開戲劇匯演的套路。「朱古力大王」一劇,打開我們兒童劇場的世界。而關鍵的製作,是後來的「龜丞相」及「珠兒尋friend記」。縱使不能改變現實,面對問題,要像「小龜丞相」一樣,從不畏縮,也無需呈英雄。團結互助,甘為孩子做牛做馬,父母為了「珠兒」變成驢、牛,也在所不惜。兒童劇也一直秉承我們過去的信念,唯一未能完全滿足大家的期望,就是輪流做主角這件事。
由嘗試到喜愛
兒童劇也是「明日劇團」能發展成「職業劇團」的關鍵。經過一步步累積經驗,歌唱、舞蹈與追逐,是我們最初使用在「朱古力大王」的舞台手法,當然是受到「中英劇團」追逐喜鬧劇的影響。「龜丞相」我們加入戲曲造手與動作,與追逐交錯。1988年開始我們對兒童劇的漫長探索。之後,「珠兒尋Friend記」與「西洋歷險記」加入面具,一方面使造形更具特色。因為加上面具,演員就沒法只靠表情與對白表演,需要身體全部投入,這樣正好像兒童語言發展未全面之前的表達方式。
擁有心得,充滿疑惑,踏着石頭過河
經過幾年的實踐,開始掌握一些心得,就是兒童劇需要以音樂及歌曲去打動心靈。角色要可愛、靈巧,而不一定是乖乖形象,特別是主角。如果能夠從中,悔改歸正,經歷磨難而蛻變,就會更加吸引。每個片段要短,讓觀眾小朋友可以喘氣,之間要有所連結。畫面要靈活多變,舞台不同位置要經常不斷輪流發生事情,讓小朋友目不暇給。
可惜,還有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小朋友觀眾需要不斷改變形式來滿足新鮮感。話劇不是他們的需要,音樂劇所花的成本太高。如何減低成本,讓兒童可以經常觀劇,成十分重要的思考。因為從兒童劇學習資料中,知道兒童的觀劇的數量,遠比一切重要,就彷彿小朋友看繪本一樣,不能重複只看一本。
「⋯遇你真心的臂彎,伴我走過患難。奔波中心灰意淡,路上紛擾波折再一彎,一天想,想到歸去但已晚。曾遇上幾多風雨翻⋯」梅艷芳的金曲「夕陽之歌」。還有,陳慧嫻的「千千闕歌」,「⋯ 當某天雨點輕敲你窗,當風聲吹亂你構想,可否抽空想這張舊模樣?⋯」或許,當中兩首同曲不同詞,同年上十大的傳奇歌曲,正反映文化人心底,前路忐忑,不知如何選擇的心境。紅日璀璨已近黃昏,孤單、失落的惆悵。
幸好,1991年年六月出訪捷克,改寫了我的舞台人生。在當地所接觸到的兒童劇及木偶劇場,終於為我們找到答案。下一段落,與大家分享這一段奇妙的旅程。
「如何面對,曾一起走過的日子。現在剩下我獨行,如何讓心聲一一講你知。⋯有你、有我⋯不可猜測總有天意,才珍惜相處的日子⋯」劉德華1991年一起走過的日子,或許是我這刻心情的寫照,是時候告別「佚名」快樂兄弟班的日子,進入兒童劇及戲偶表演的陌生專業舞台世界,一切由捷克之行開始。
邊教、邊演、邊學,捷克之行改變了我們
捷克之行,原非我們計劃之中,而是香港演藝學院科藝學院的考察項目。1984至92年,我同時兼顧全職「科藝」教學及業餘的「佚名劇團」藝術工作。每年學院都有海外考察,但1991年去東歐地區則是首次。
碰上上佳機會,來自上海工作的表現
還記得1989年四、五月,內地社會操動期間。我正擔任統籌、策劃,帶領香港演藝學院科藝學院幾十位師生共赴上海參與「國際舞台美術展覽」,好與幾十個國家的舞台美術專家交流學習,這是在中國土地上的第一次,所以科藝學院幾乎全體出動。
上海交流期間,到了五月,情況急變,市面十分緊張,外灘及人民公園附近陷入半癱瘓。我開始與幾位核心同學,策劃每天動用各種Plan B,以小汽車螞蟻搬家的辦法,分批送走香港師生,安全飛返香港。像突擊隊般的行動,驚心動魄,但總算成功。可能就因為這個表現,所以1991年第一次赴東歐的考察工作,也有我的一份。
物質貧瘠而文化生活豐富的捷克
捷克及斯洛伐克剛從華沙公約國走出來不到兩年,物資不充裕,但物價便宜,文化節目豐富。當地,包括二戰在內的好幾百年間,在「三十年宗教戰爭」之後,幾乎沒有大型戰亂破壞。作為奧匈帝國第二首都的身份與文化氣息下,藝術興旺,人才濟濟。布拉格更一直擔任冷戰期間,東西方交流的緩衝區。所以,從第一屆開始,國際舞台美術四年展都在此舉行,甚至直接稱呼為「布拉格四年展」(PQ)。所以在蘇聯解體後,布拉格的地位,依然沒有被其他城市取替。去過PQ五次,布拉格八次,可以算是我生命中的最大福氣。
PQ的作品震盪我的內心
1991年PQ的舞台美術展覽,對我當然有心臟復甦器式的電擊震撼效果,眼前近千舞台美術作品,幾十個國家,而且第一次看到國家文化與舞台美術是可以和諧結合。英國、捷克、波蘭、巴西、韓國,連波羅的海三個小國的作品,都使我眼前一亮。還有一個在國家劇院,離開主場館舉行的「戲偶展覽」,及幾十場不同的贈興表演節目清單。
捷克人的慷慨與透明
對我而言,影響最大的就是周邊那十多、二十場兒童劇及木偶戲觀賞。有兩件事非常深刻,第一個就是觀賞捷克不同地區劇團到布拉格的演出,作品清新脫俗,完全與我們給兒童觀賞的節目風格,截然不同。而且,有一種非常好的風氣,就是樂意在節目觀賞後,開放整個後台,及表演區域與訪客分享。細心向我們介紹各種木偶機關與概念,及講解當中的種種來龍去脈。同時有機會參觀捷克國家藝術學院-另類表演學系,就是他們培訓戲偶及多媒體劇場的學院。
來自保加利亞的精靈
其二,就是觀賞一個來自保加利亞二人組合,以物件為主的木偶戲「精靈」。此節目以我完全聽不懂的語言演出,除了可以感受語氣外,幾乎等於是無語言作品。廢物重用,以小電筒開始,講述小精靈,夢想成人。得農夫夫婦之助,以薯仔、器皿與家具,逐步成人。精靈不單成為好孩子幫助家計,而且飽讀詩書成為學者。為了尊重自己作為人的身份與靈魂,願意犧牲也要站在貧苦人的一邊。一個簡約無比,形體豐富,失去語言接收,也能理解當中內容的感人與窩心作品。竟然出自當時社會環境非常惡劣的保加利亞。而且包含我們一直追求的「簡約、關懷及象徵」信念。
捷克打開了我們井底的世界
經過這次捷克的經歷,讓我相信「戲偶」加上「故事劇場」的表演手法,完全能滿足兒童觀眾的需要。可控制成本,又可以成全兒童劇功能,當然就是我們正在尋找的答案。同時促成我們1995年與捷克「肉餅劇團」的合作,在「香港藝術節」演出「小鞋左左」。
但我內心清楚知道,這次「小鞋左左」演出雖然不俗,還有重演機會,並未能充分反映我在捷克所看到的精髓。反而是同年的「小小西遊記」,才終於算能發揮捷克所學的部份精神,基本掌握「兒童劇」應用「戲偶」及「故事劇場」的竅門與節奏。這劇三十多年來,幾乎每年都有重演,已經五、六代不同演員,近二百場,深受歡迎,或許足以證明。
「我追你閃,猶像隱蔽樂園。我想每天層層地發現。逐漸地揭穿,讓你的離奇新鮮,留待我隨時發現⋯」1996年鄭伊健的「發現」,不單反映我在尋索中的心聲,而歌曲一直有為地產商作廣告宣傳的疑團,亦可側面反映當時社會受商業世界影響的狀況。
下一段落,與大家分享走上全面職業化及藝術教育的道路。
「活得開心,心不記恨,為今天歡笑唱首歌。任胸襟吸收新的快樂,在晚風中敞開心鎖。誰願記滄桑,匆匆往事,誰人是對是錯⋯」鄭少秋在1995的金曲「笑看風雲」,正是香港人經歷八、九十年代風雲變幻中的心境。
不平凡的九十年代
1993年1月1日蘭桂坊發生人踩人事故,跨年倒數,樂極生悲,21死及63傷。1996年嘉利五級大火,41死80傷,還有亞洲金融風暴,加上1991年海灣地區發生戰爭。90年代的香港與世界,風雲變幻,算是多事之秋。經濟繁榮,豐盛生活與心理陰影,內外交織,成了市民生活的煎熬。息事寧人,積極向上,「退一步海闊天空」成為大家的座右銘。
進行改組,讓我們更好服務社會
1995年我們第一次改組,由業餘的「佚名劇團」,成為「明日劇團」,而且由社團變有限公司,全面職業化。2002年再改組成「明日藝術教育機構」。雖然,今次改名機構,主因是要給「教育戲劇老師培訓」學員,出一張似樣的證書,但「兒童劇」與「教育戲劇」雙線發展,的確是當時機構的真實情況。
從事「教育戲劇」的意念啟發源頭
事源是1993年我有幸獲得「亞洲文化協會」獎金,赴美國考察及研究兒童劇。當時主要在「明尼阿波利斯兒童藝術劇院」學習,亦有長時間留在紐約考察、研究。在紐約期間意外發現「多元智能」與「學校戲劇」發展的關係。深信如果學校運用「戲劇」作多元智能培訓,對年輕人的質素培養很有幫助。於是決心帶回香港,與兒童劇平衡雙線發展。
意外機會幸運在我們的頭上
感恩上天的憐憫,1994年「香港幼兒教育聯會」也正在尋找校園合作的藝團伙伴。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竟然意外被其他大藝團所婉佢,幸運落在我們頭上。聯同好些有心校長及社會人士,開始進行小學教育戲劇教學的研究及策劃工作。由於幼聯本身獲得一位匿名牙醫所捐助的五十萬種子基金,所以起步研究及學習比較容易。經過英、美及東歐考察、訪問及學習後,決定以普及木偶作主軸,開展「教育戲劇」工作。
一次機會、一群學生、幫助我們被認可
由於各種研究過程,被當時的教育署部份官員所知曉,加上以戲偶作為主軸的特色。於是,1996年幸運獲得「駐校藝人」名額,與其他八間機構,共同進駐香港的中小學,從事藝術教育工作,並於1997年初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國際藝術教育研討會」中展示成果。我們被分配到「李鄭屋官立小學下午校」四年級,面對一群年紀最大已達14歲的青少年學生們。幸不辱命,在沒有揀選,全民參與,從製作到表演,全程投入的學生表現,使我們的工作獲得認可。
以進入學校為主的教育戲劇路線
1997年再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赴美國康州、紐約及波士頓,進行校園普及戲偶的考察研究。1998年,我們正式與十一所小學合作,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在三年級進行名為「EduDrama」的小學戲劇綜合藝術課程。1999年又獲香港優質教育基金加入,最終於三年後完成全部一至六年級的綜合藝術課程。還在香港藝術發展局及優質教育基金分別支持下,開展教育戲偶的幼兒部份,並把成果在台灣出版「戲偶在樂園」一書,第一版3000本全部售罄。
感恩後來很多機會
因為,在教育方面的工作表現,1998至03年我被委任為「香港課程發展議會-藝術教育委員會」的唯一戲劇代表,爭取在「教育指引」中,把「戲劇」確立成「藝術教育」的必然部份。但考慮當時社會各方面條件未成熟,特別是其他藝術教育老師持份者的質疑,加上是否獲家長支持,及師資方面的儲備是否足夠,所以遺憾未能全面把戲劇獨立成學科,退而求其次,以戲劇作為教學工具,希望未來可以有所改變。
可惜未能成就戲劇成學習必要組成部分
之後,接任香港課程發展議會-藝術教育委員會戲劇界代表,另未能打破僵局。繼續在家長教育,及師資培訓上盡力改變,使戲劇在校園發展更上一層樓。加上,後來獲政府部門豐富資源資助編寫「教育戲劇指引」的另一所藝術機構,亦未能把「指引」公開發表,學界因此沒法跟進發展機會。
成UNIMA的教育及治療委員會主席
多年之後,當我們獲「優質教育基金」委任為2008至14年「優質戲劇教育網絡」策劃與統籌時,決心把重點工作放在家長教育及老師培訓上。2012至16年,因為在教育上的工作,獲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屬下「國際木偶聯合會」(UNIMA)的「教育及治療委員會」主席。
初心不變,以戲劇成多元智能的教學工具
我們機構與其他教育戲劇組織在路線上,各有不同,但沒有矛盾與衝突。我們主要是期望進入校園,培訓老師掌握教育戲劇的技巧、策略與形式,由他們作主軸,再進一步打破家長的障礙,讓「教育戲劇」成為「學科的教學工具」。因為,按照多元智能進入校園的思路,學生通過「戲劇」過程作為學習途徑,基本上就充分成就多元智能的培養。
香港以戲偶為主,內地則以教育戲劇為重
因為,2008至14年優質教育基金優質戲劇教育網絡的工作,使我們2012年開始有機會赴大陸進行老師培訓。香港方面多數以「教育戲偶」為主,在內地的教育戲劇老師培訓反而是「教育戲劇」,以戲劇作教學工具最受歡迎。除了西藏、新疆、貴州、雲南及海南島外,幾乎走遍全國各省進行培訓工作,而且大部分是與各地教育部門及機構合作進入校園。
過去十多年,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重慶等不同城市,策劃及統籌多次「教育戲劇研討會」。2019年,單這一年,在大陸各地的老師培訓,就有一百一十多天工作坊,近三十個項目。並在北京及南京兩地出版了五本「教育戲劇」教案工具書。2018年更有機會,分別到土耳其及韓國,進行「老師培訓工作坊」工作。
疫後提供以戲偶慰藉心靈與輔導的服務
疫情之後,面對社會變更,機構在策略上也作改變,除了依然保持「教育戲劇」及「教育戲偶」的正常服務外,積極開拓以「教育及輔導、治療」為核心的「應用戲偶」。2022年至今,已經舉辦了三期中、小學聯校的輔導老師戲偶培訓,並親身進入校園以戲偶為SEN學生提供課外藝術輔導服務。
邊做邊學,期望可以運用戲偶,開創一條港式路條。感恩這些年香港各方在「教育戲劇」事業上的耕耘,已經創造出不錯成就。或許,我與明日藝術教育機構應該是時候,運用「應用戲偶」進行新的冒險嘗試,再走一次漫長的????鬥歷程。這也是老藝團、老藝人的應有義務。
「天生天養,邊走邊唱。聆聽自己的心至上,不理風向。沒華麗的色相,面對天空⋯」劉德華2002年的金曲「天生天養」,或許是這二十多年我們跨行業,進入教育體系工作的心境。如果,莫昭如是
「斜槓藝術人」的典範,我希望「明日藝術教育機構」是一所「斜槓藝術團體」的典範事務所。
下一段落。與大家分享我們三十多年的國際交流事務。
「聽說太理想的戀愛,總不可接觸。我卻哪管千山走遍,亦要設法去捕捉。聽說太理想的一切,都不可接觸。我再置身寂寞路途,在哪裡會有幸福⋯」1989年,潘源良家國情懷的歌詞,加上外型浪子味十足的王傑,「誰明浪子心」成為表面放蕩不羈,實際熱情、關心社會的香港人,一個真實寫照。誰明白自己,或許只有撫心自問的一刻才知曉。
大型國際交流的經驗由上海開始
大型國際交流經驗,對我而言開始自1989年統籌香港演藝學院科藝學院參與的「上海國際舞台美術展覽」。年初接獲邀請,感到時間緊迫,但因機會難逢,加上演藝學院大校長支持及香港賽馬會的資助,緊張中籌備,總算一切順利。到四月,內地社會運動,演藝學院當局開始有點擔心,最終各方協調,獲港龍航空保證,任何時候,演藝學院師生都獲優先取機位回港。期間在上海接觸很多海外專家,與我們交流最多的是由耶魯大學舞台設計系系主任,在中國出生的李明覺教授,所帶領的美國團隊。給主辦方帶來最多麻煩的是南斯拉夫共和國的專家們。
因為意外成為交流的橋樑
由於中國改革開放剛開始不久,一切未上軌道,物資短缺,大型國際交流自然困難重重。籌備過程,展覽設備、物料及小型電動工具提供,可以算是要什麼,沒什麼的狀態。我們香港及美國代表們,可以算是小型電器工具齊備,加上語言上的方便,就間接成為各國與主辦單位的溝通橋樑。
特別是展覽佈置、研討會、交通安排及節目欣賞上。當時,主辦方有一些中國民間藝術表演,特別是「面具儺戲」的農村祭祀劇場,沒有安排西方朋友到場觀賞,可能覺得這些東西不夠文明。但其實這些,才是西方朋友最想觀看的東西。
或許,最欣賞中華文化的人是他們
經香港與各方周旋,終於可以共同欣賞那幾場,來自湘西、貴州、雲南及廣西各地的「面具儺戲」演出。英、美舞台專家,對表演都讚不絕口,認為如果這些面具舞台,能加入現代表演概念,必然能驚艷世界。因為這個交涉過程,加深我們與中國及各國專家的友誼,對後來很多問題順利解決,幫助很大。也加深我個人對國際交流工作的認識及重視。
一次意外的交往改變了人生軌跡
雖然之後1991、94、95三訪捷克,加上93、94的英美之行,算是已經累積很多海外交流經驗,但始終是吸收與學習為主。雙向國際交流工作,到1996年才算是開端。事源1994年後,因89年社會事件,所造成的隔離狀態,已經慢慢變得緩和。我們亦與楊州及廣東省木偶劇團重新取得聯絡,建立合作關係。1996年與楊州合作在當地排練期間,遇上國際木偶聯合會美國中心的董事及康州大學木偶系系主任巴特教授,相約一個月後廣州聚會。
原先只想幫忙,結果全面參與
原來,廣東省木偶劇團李域超團長獲文化部同意,加上廣東省政府財政支持,成為中國木偶皮影學會會長。在國際木偶聯合會美國中心的協助下,獲批准可以讓中國申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屬下的「國際木偶聯合會」(UNIMA),成立中國中心。申請過程,中國中心要編寫合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章程,修改期間需要一個可以無障礙接收各國修訂傳真文件,進行翻譯,並帶回廣州的「信差」。由於當時「明日劇團」有用傳真機作「會員訂票」的工作。傳真機二十四小時開啟,於是大膽接受挑戰。
申請加入UNIMA的神奇經歷
原來入會事情並不簡單,花了兩年多時間,章程才差不多完成。就在這個關鍵時刻,1999年忽然之間另外一個省市劇團與德國合作,也宣稱自己也代表中國申請入會。於是中國被UNIMA大會勒令暫時停止申請,直至我們內部自行解決代表身份。我的工作,就由信差變成內外之間的協調人員,奔走於中國及海外各地。
最終2001年才成功加入,正式加入通知函件,也是首先寄到香港。後來,又發生不必要的意外,使中國內地的代表團,未能獲簽證出席中國入會後,在克羅地亞舉行的UNIMA大會。所以,2004年國際木偶聯合會大會的中國投票代表,就意外只有我一人。
因為信差任務打開了國際交流大門
因此信差工作,使我從2000年開始大量參與國際交流活動。2001年被委任成「國際木偶聯合會亞洲及太平洋委員會」委員,之後積極參與UNIMA藝術節委員會、合作委員會及教育及治療委員會工作,全面開始頻繁的國際交流活動。2008年,在UNIMA澳洲大會中,被票選成「執行委員會」(木偶聯合會的最高決策機構)委員,也成這個位置上的第一個華人。2012年獲選成UNIMA教育及治療委員會主席,及非物質遺產委員會副主席。
多次在西方擔任中國皮影藝術的代言人
2005年成西班牙「Tolosa 國際木偶節-中華之窗」主題節目的策展人,策劃一個由680隻木偶、皮影所組成,直至今天依然是歐洲最大的「中華戲偶文化」展覽。還連同廣東、湖南、漳州、泉州及台北的木偶、皮影及兒童戲偶劇團在當地演出。每日絡繹不絕,人山人海。同步出版英文、西班牙文,及巴斯克語的「中華之窗-中華木偶歷史」一書。一年後,在比利時舉行同類較小型的展覽。同時在當地出版英文、法文、荷蘭文及中文四國語言,「中國木偶行當與風格特色」的書籍「中國木偶2000年」。
是時候把國際交流回歸兒童劇藝事務
2016年後,因為木偶交流工作,可以達成的任務已經差不多。過去十多年能夠在俄羅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西班牙、比利時、德國等地,介紹及講述中國木偶歷史。能夠做到1988年日本與福建合作,也未能成功推動中國加入UNIMA 的工作。2016年,相信是時候,我要淡出國際木偶文化交流工作,把專注力轉移回兒童劇場,機構本來的主要業務。
因國際交流有幸走遍五大洲
2017-22年成亞洲兒童劇場聯盟秘書長。2019年在香港主辦亞洲兒童劇場聯盟大會。因為明日藝術教育機構主體,始終是兒童劇場。經歷三十多年的交流,到2017年參與南非舉行的「國際兒童劇場聯盟大會」,終於有幸實現世界五大洲,三十多個國家考察、會議、演出、工作,一百多次的「大滿貫」。
漫步人生路
「路縱崎嶇亦不怕受磨練,願一生中苦痛快樂也..體驗。愉快悲哀在身邊轉又轉,風中賞雪霧裏賞花快樂回旋。毋用計較快欣賞身邊美麗每一天,還願確信美景良辰在腳邊。願將歡笑聲蓋掩苦痛那一面,悲也好,喜也好,每天找到新發現。讓疾風吹呀吹,盡管給我倆考驗。小雨點,放心灑,早已決心向著前。」鄧麗君1983年的粵語歌曲「漫步人生路」,或許能描述這二十多年舞台人生追求的喜樂。
下一段落,與大家分享我們三十多年的國際合作演出事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