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戲劇小玩意如何應對零至八歲兒童的需要之一

文:王添強 14/5/2020

戲劇活動目標與孩子成長的需要

戲劇活動的目標,就是為孩子提供語言、表情、肢體動作、身體協調的準備,建立他們與人交住的能力,通過扮演及戲劇遊戲發洩情緒,減少他們負面能量的發展,安撫他們成長中不安的心靈,刺激他們的正面行為與換位思考,引導智力及人格的成長。


語言、肢體、人際關係的鍛鍊,就是戲劇活動對孩子的最大貢獻,也就是戲劇對幼兒的最重要訓練。以小組形式進行戲劇學習,效果因同伴互相的刺激而更佳。但如果在家中親子進行,是否也有相同的效果呢?面對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需要,親子戲劇活動是否可以在家中使孩子得到舒緩的學習與引導呢?親子戲劇活動是否可以在家庭中,充分滿足零至八歲孩子不同的需要呢?

家長應該珍惜與孩子的親子時光

通過戲劇活動建立親子的感情,是一件賞心悅目之事。孩子人生只有一次從零到八歲的快樂時光,我們應該好好珍惜,不單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家長自己。這篇再從零歲開始,所以有更多關於零到三歲孩子的互動遊戲,大家應該不會嫌多,而這次不從語言、肢體、人際關係鍛鍊的角度,而是以兒童發展的需要出發,一直涵蓋到八歲,就是這次文章的軸心。

戲劇訓練最佳的方式,應該由小組進行,造就群體氣氛,彼此模仿,互相學習,戲劇老師的帶領固然重要,同伴的學習更不可少。在未交給小組及學校戲劇老師之前,戲劇對孩子的幫助,試一下由家長在家庭中主領,一方面開啟孩子的戲劇大門,另一方面讓孩子歡愉中學習,輕鬆心情下學習,增加學習效率,減少彼此之間的矛盾。

零至一歲的需要

這個年齡段,「安全感」對孩子成長最重要,嬰幼兒在安全感覺下才能放鬆探索世界,家長要讓孩子知道「我就在身邊」,他們就會安心。抱著寶寶,邊說「媽媽好幸福」,邊撫摸寶寶的手腳。

1、戲劇小玩意:點點愛

手機收集適合兒童的音樂,一邊播一邊共同哼着音符,一邊輕力如彈鋼琴般,彈指之間點觸嬰幼兒不同身體部位,特別是手、腳等位置,每一小段落音樂只觸碰一部位,例如碰手之後,在音樂分段期間向小朋友溫柔地説:「手手真可愛」,家長也可用面頰及鼻子親親小朋友不同部位。

家長告訴他「你可以放心喔,我在附近」,嬰幼兒就能睡得很香。跟孩子午睡,並對他說「我一直都在你身邊喔!」睡醒哭泣時,最先到達是溫柔的聲音,告訴他「媽媽在這裡,在這裡!」

2、戲劇小玩意:唱歌仔、動手仔

家長收集兒歌,邊播放,邊親自加入和唱,同時用手拖拉着小朋友的雙手,做出輕觸而溫柔的動作,眼神非常重要,每段唱完之後,家長都要跟小朋友説:「媽媽喜歡你」、「好愛你」等。

家長用大毛巾抱著他,輕聲對孩子說「我在你身邊喔!」,對孩子說「我好愛你」,並仔細看著他的表情。家長要用表情告訴對孩子的愛意。

3、戲劇小玩意:躲貓貓

用手掩面,之後給孩子看到打開手後的不同表情,面部表情變化越多越好,轉換表情時還要加入聲音。動作最初不要太快,聲音不要太大,慢慢可以加快,聲音可以變複雜,最後變成句子,例如:媽媽很愛你、寶寶開心嗎?

月齡漸長,寶寶哭鬧時,一邊輕輕拍著他的背,一邊放鬆地對他說,「不用擔心喔!」安靜與舒緩後,才講述道理,但不用「不可以」,多用「媽媽喜歡你這樣⋯」。

4、戲劇小玩意:牙牙學語

家長與小朋友一起外出,遇到、看到的每事、每物,都用完整句子,簡潔而帶感情地介紹及描述,例如:天空很藍、白雲很柔軟(但不要讓嬰幼兒直看太陽方向),前面有很美麗的大樹,我快到有很多匆匆忙忙叔叔姨姨的地鐵站啦!街市有寶寶喜歡的食物。家長切記不要用嬰兒語,語氣要平靜而愉快。

一至二歲的需要

「好奇心」是這年齡段最大特色,但很可惜,他們的能力與膽量還未足夠。家長要認真面對孩子需要,溫柔、簡潔但不要長篇大論地,告訴他們那些東西與事情是什麼?鼓勵孩子面對事物,但不強求接觸,在安全距離及家長保護下,刺激他們求知欲的發展,使害怕的孩子平靜,使平靜的孩子關心,使激動的孩子冷靜觀察。當他們成功,家長用「你做到了呢!」來鼓勵,用鬆弛面對孩子失敗,讓一至二歲的孩子建立自信,面對挑戰之同時,按自己能力進行探索與發展。

1、戲劇小玩意:小騎士

鼓勵小朋友騎在爸爸肩膀上,媽媽輕輕用雙手攙扶着孩子保持他的平衡,用溫柔與慢動作,使小朋友在這個冒險時刻,探索世界,享受自身在當中的快樂。

不要說「不可以」,要用「爸爸媽媽喜歡你這樣」,用「你做到了呢!」來激發孩子的幹勁。不是說「不要跌到!」,而是說「要小心喔!」。

2、戲劇小玩意:嗡嗡嗡小蜜蜂

小蜜蜂嗡嗡嗡,飛到西,飛到東,一二三四五,五隻蜜蜂嗡嗡嗡,飛到 Baby 鼻哥窿⋯(每次改孩子不同身體位置)⋯飛到⋯(之後可以飛去同其他物件)。家長一邊歌謠,一邊玩數手指遊戲,每次歌謠完結的時候,扮演小蜜蜂的手指尖停在不同位置上,例如嬰幼兒的身體或物件上,並且要唸出名稱。但當面對不應該觸踫,有危險的物件,就告訴他們「要小心喔!」、「如果⋯會有點痛哦!」、「如果⋯會燙喔!」,家長指尖就抽走,刻意轉向不觸摸這東西。

當小朋友遇上錯敗時,用舒緩的表情與動作向小朋友傳達「我明白妳的心情!」用說話向嬰幼兒表示認同,強調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是一樣,也曾犯錯,事事「要小心喔!」

3、戲劇小玩意:全身按摩

每次起床的時候,家長都用雙手輕輕為小朋友按摩。按摩到不同部位的時候,就告訴嬰幼兒這些部位的名稱。家長也牽着嬰幼兒的雙手,假裝為家長按摩,每次按摩完一個部份之後,家長就在微笑下告訴小朋友,這個部份⋯好舒服,感謝小朋友的幫忙。乾燥天氣可以加入潤膚霜,流感高峰期則用防敏洗手液,一邊按摩、一邊清潔、一邊按摩。

鼓勵孩子向大人指示出他們好奇的東西,可以用眼、用指尖方向而不用觸摸。小心關注他們的好奇東西,停下來用說話確實回應孩子的「指指點點」,容許小朋友觸摸由你交給他,屬於衛生及安全的東西(例如:整個檸檬、積木、冰塊、毛巾、毛公仔等),刺激他的觸覺發育,並對孩子說「你發現了⋯就是這樣的⋯呢!」。

4、戲劇小玩意:小火車

當小朋友開始學習行路的時候,家長可以降低身段,讓小朋友拉着你們的衣服做小火車,一起行走,或拉着嬰兒車慢慢前行,家長在行走的時候發出火車的氣笛聲,或火車經過路軌的聲音。更重要的是要描述與小朋友扮演火車時途經的不同地方,用說話好好描述,使小朋友學習注意、觀察周圍的環境,當小朋友停下關注一件事物的時候,就說到站了,要忍耐在旁,好好等候孩子適應,加上協助描述,鼓勵細心觀察,使幼兒把關注時間拖長。

這樣才能使小朋友在不削弱分散注意能力之同時,而能延長孩子專注時間。因為專注力越長,同時分散度越廣闊,對小朋友建立觀察力與注意力,很有幫助,對未來智能發展很有利。


二至三歲的需要

自視過高、自我意識太強是這個時期孩子的特色,「正面教養」是這個階段的需要,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讓她觸碰、探索、瞭解周遭事物。因為他們自我意識強大,這一刻最期望冒險,測試自己的能力。當然,這是適合的時候,家長與小朋友一起分享繪本中的冒險故事,在真實世界與故事世界之中,分頭冒險,使他們戲劇演過就以為是真實經驗。這階段的孩子最難合群,小組形式的學習成效不彰,親子戲劇作用更為重要。

1、戲劇小玩意:填滿小盒子

家長用一個非常有趣的軟盒子,鼓勵小朋友玩一個收集共同物件的遊戲,例如今次收集毛公仔,下次玩具車等。之後,幼兒可以協助媽媽在收晾曬衣裳的時候,收集不同的衣物,通過這個過程讓小朋友學習收拾物件的習慣。再運用這些物件共同創作故事。

用「原來是這樣啊!」來接納二至三歲孩子對事情不太理解的焦躁情緒。當孩子哭著做出無理要求時,輕拍他,並表示你的理解,等待情緒舒緩後,才用溫柔而堅定的語氣跟他們說出不同意的話,「情況是這樣的」、「可以有其他方法嗎?」

2、戲劇小玩意:糖果飛走了

家長其中一隻握有小糖果,讓小朋友從兩隻緊握的手中,猜猜小糖果在哪裡?家長要想盡辦法矇騙小朋友,讓他以為糖果在這一隻手但原來不是,甚至兩隻手都沒有小糖果,告訴他小糖果飛走了,小糖果之後回來了,讓小朋友學習失去及重獲時的情緒感覺。糖果回來後,家長向小朋友說,糖果十分掛念小朋友,剛才看到小朋友很傷心,不過答應回來就一定會,回到小朋友身邊真開心。

當孩子說「我要自己做!」而且很專注時,請無聲地在一旁守護他。當孩子因為做不好而哭泣時,問他「要幫忙嗎?」「要换我來做嗎?」。這個時期的孩子對所有小魔術,小戲法,小特技都特別入迷,家長可以利用他們去刺激小朋友的發展,切記戲法只是手段,引入教導的內容才是關鍵。

3、戲劇小玩意:找物件

請小朋友合上眼睛一回,家長把小朋友喜愛的小玩意收藏在一些秘密的地方,讓小朋友努力去尋找,如果成功就用輕拍的方式來鼓勵,如果失敗,問他「要幫忙嗎?」「要换我來做嗎?」。

對於孩子鬧別扭,大聲說:「我就是要這樣!」的時候,請以理解與擁抱先讓他平静下来,碰到孩子很不聽話的時期,家長就要先調適自己心情,從容面對,等他們情緒平復後,才平靜地向小朋友解釋問題與原因。

4、戲劇小玩意:情緒歌謠

一隻青蛙一張咀,兩隻眼睛四條腿,撲通一聲跳下水,⋯(好痛、開心、想哭、大笑等)。每次當念完「仆通一聲跳落水」之後,就唸出一個情緒名詞,並且做出表情與動作。當然也可以做任何時下流行兒歌,在歌唱最後唸出情緒名稱大家做表情。之後家長唸出情緒,孩子做動作,再由孩子唸,家長做動作。最後可以作為比賽,互相唸情緒名稱,對方做動作。猜測情緒才是主菜,通過歌謠只是想分散孩子的緊張,增加比賽遊戲的禮儀,並且嘗試轉換左右腦的運行,加強協調的功能。

家長的職責不是要勝過孩子,只是通過比賽的情緒,刺激他的表演慾。通過過程讓小朋友理解情緒的名詞,與情緒實際表現的異同。孩子不是沒有情緒,只是不太知道情緒的命名,因此未能把認知與行動連結,使情緒出現時成為他們莫名其妙的困擾。情緒是人面對事情的自然心理反應,沒有好壞、對錯。幫助小朋友認識情緒,發洩情緒,舒緩情緒,管理情緒,才是我們的重要工作。

對一至三歲的孩子而言,語言、肢體動作協調、溝通能力發展的戲劇訓練,當然重要,但瞭解孩子需要更為重要。而戲劇活動因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而效果不同,成果未必能馬上見到,但最低限度家長可以通過過程瞭解自己孩子,並且增加大家的情感關係。當家長知道孩子的特質,便可以在普及教育中提供適切而獨特的補充,使孩子獲得全面發展。

一個小故事

多年前與家人遊覽台北故宮,正值欣賞「翠玉白菜」時,年輕的女兒向我做了一個提問,這塊玉石原本就是名貴的石頭嗎?是因為這塊石頭名貴,所以「翠玉白菜」才能成為存世名作,還是因為翠玉白菜的雕刻,才使這塊石頭名留清史呢?答案可能是,兩者一樣重要,只要天人合一才能成材。

原來我女兒向我提出了一個,極具哲學性的思考。「因材施教」是所有家長都知道的事情,但家長知道他的「材」嗎?家長接受他的「材」嗎?家長看到他的「材」嗎?是否願意放棄雕刻成為眾人夢寐以求的皇后首飾,而改為按其特質,把石頭化身成一件曠世的雕刻藝術精品。

 

相關文章/連結

親子戲劇小玩意如何應對零至八歲兒童的需要之二

親子戲劇小玩意如何應對零至八歲兒童的需要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