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戲劇」把天賦本能演變成學習的教育模式(三)

文:王添強 24/7/2020

「教育戲劇」不分種族國界

「教育戲劇」就是以「教育優先」的「戲劇活動」統稱。正如紐約大學著名戲劇教育學家 Nellie McCaslin 教授,九十年代未與我在她家中茶聚所言,英、美之間的戲劇教學,經過近二、三十年的交流,無論在觀點、手法、技巧,已經沒有太大差異,只是各自目標不同。而且各地戲劇教學都不會單純只用一個模式,必然涵蓋全部戲劇教育的各個光譜活動。所以無論 Drama in Education 及 Creative Drama 都只是當地教育優先的所有戲劇活動總稱。正如香港在二十一世紀初的「教育戲劇」一樣,是廣義戲劇在教育的全部,而不是狹義戲劇教學的一個模式。

當時,我有追問,如果沒有太多差異,兩地為什麼名字還是 Drama in Education 及 Creative Drama 呢?Nellie 的答案簡單而直接,因為美國的戲劇教學總不能叫 Drama in Education,而英國總不能稱即興排練的戲劇為 Creative Drama 。最近幾年,澳洲也總稱他們自己的戲劇教育叫 Process Drama ,加拿大稱自己的戲劇教學是 Development Drama ,道理其實應該也是一樣明顯,這些只不過是一個當地目標需要的名稱,如果香港統稱「教育戲劇」,是因為我們社會需要一個「教育優先」,多元涵蓋豐富的戲劇教學,當中包括戲劇教學、創意戲劇、教育劇場及社區戲劇等範圍,這樣英文翻譯的「教育戲劇」,就應該是 Educational Theatre & Drama ETD。或許,八十年代化英童學校所見到的戲劇教學情況,是最真實在校執行的啟示,就是在課堂以 Drama in Education 進行教學,並同時學生全民參與,進行「創造性戲劇」活動。

「教育戲劇」是一個總稱,我們就應該有新的分類

若果「教育戲劇」是一個總稱,當然我們就不能再把其他地區的總稱放進去成分類,我們可以考慮以目標及形式作為分類。若以目標作為分類,可以以創意為主的目標,還是批判思考,還是學科教學內容。戲劇目標按當地社會發展的需要,有所不同,相同地域目標,也可能隨著社會發展階段而改變。戲劇是一種媒介而非目標本身,所以以形式作為分類,應該走得比較長遠,更容易讓學校掌握及接納。

明尼阿波里斯的May Day 大木偶巡遊是當地幾十年的大型戲劇活動,每校排練自己的片段,加上藝人共同演出,每年近萬人參與

以教育形式分類,包括:1、戲劇滲透教學(Learning Through Drama ),就是以戲劇作為學科及教育媒介與工具,滲透在學科或教育範圍之內,以學科及教育為目標,或進一步成跨學科的統整課程,一般都會在語文、外語、藝術及班主任課中進行。2、戲劇表演活動(Theatre performance by & with Children ),就是以課外活動方式鼓勵學生全民參與戲劇表演,通過熱鬧、歡樂的氣氛,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加強感官、語言、交流與合作能力。3、戲劇科,就是把戲劇元素拆細,好像美術、音樂一樣,分階段及按部就班地教授學生,不單讓學生認識藝術型式本身,更主要是學習當中創意、工具運用、欣賞及批判的共通能力。戲劇的工具就是肢體、感官、表達與交流的掌握與運用。當然,還有「教育劇場」(Theatre in Education ),「社區劇場」(Community Theatre )。

「戲劇滲透教學」(Through Drama ) 的八種模式

之前,已經有介紹過美國創造性戲劇的四個層次,其實至今變化不大,只是加入了大量 Drama in Education 的技巧,進行課堂教學工作。反而英國的 Drama  in Education 傳遍世界之後,有了很大的發展,因為各地都因應不同的需要,而作出不同的改動。我試圖歸納出八種比較普遍的模式,供大家參考。分別包括:戲劇教學法( Dramatic Pedagogy )、戲劇教育模式(Learning about Drama approaches)、故事教學模式(Story Drama approaches )、角色情境模式(Role Drama approaches )、教育戲劇模式(Learning through Drama approaches)、第三者解決問題模式(Mantle of the Expert approaches )、自我成長模式(Learning about Self development through Drama approaches)、過程戲劇模式(Process Drama approaches )。

南非 Art Breed 的 Pockets of Knowledge,一個年輕人演給年輕人看的作品

探索與解決問題,學科學習媒介的模式

戲劇教學法( Dramatic Pedagogy ),應用個別戲劇遊戲,引發學生的學習敏銳,並且通過戲劇遊戲及扮演的愉快情緒,消除學生學習屏障,運用扮演,使學習的內容,得到重複練習的機會。這與教育戲劇模式(Learning through Drama approaches)很相似,會直接使用課文內容,讓學生投入角色,建構劇情與角色想法,鼓勵學生合作通過扮演商議問題的源頭、環境及線索。運用對話促進參與者自己情感的表達及發展,達成解決問題的方案。結束時,學生清楚角色的境況,並且進行自我態度的總結及思考。不同之處是戲劇教學法比較重視學科的教學目標,Learning through Drama approaches 會延伸至戲劇藝術的目標,達致跨學科狀態。

第三者解決問題模式(Mantle of the Expert approaches),是英國著名戲劇教學專家 Dorothy Heathcote 最為推崇的模式,以假設的第三者專家身份參與過程的模式,一般是面對其中一些學生可能承受不到的巨大議題,這些內容並不適合學生把自己投入扮演當事人角色來面對。所以,最好建立安全距離,利用專業人士的身份進行扮演,去協助角色解決問題,產生一種「疏離效果」的學習手段,使學生體會困難,並且能夠擁有「自我效能」,就是感受自己「有能力」去面對問題。

自我成長模式(Learning about Self development through Drama approaches),回喚學生「個人經驗」,借給「角色」去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以肢體、感官開始,建立學生的情境、情緒及情感,通過角色與學生個人的聯繫,建構自我的認識、理解、改進、肯定及自信,平行發展關於「學生」與「角色」之間相似的際遇。使學生學會辦事-通過故事及角色的情境,學生學會面對及解決問題的技巧;學會學習-通過扮演發展出一套解決問題的過程、步驟、準則及手法;學會生活-借用角色經歷,建立學生自己成長所需的認知、過程、手段與態度。

喜愛扮演是孩子的天賦,任何地方一樣,內地小朋友已經在課堂滲透戲劇進行學習。

刺激感官、發展肢體、建立溝通能力的模式

戲劇教育模式(Learning about Drama approaches),運用劇場訓練技巧,與相關的舞台劇創作概念進行培養,以教育為目標而非戲劇藝術的教學模式,刺激及訓練學生語音、聲音、肢體、表情及各種感官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以漸進方式,由簡單至複雜地,進行場景及角色探索,借表演的展示,使學生學習欣賞與理解,與「創造性戲劇」的 「戲劇性扮演活動」( Dramatic Play )、「故事戲劇化」、「戲劇扮演展示」三個層次的綜合發展,極為相似。此模式明顯是受「創造性戲劇」滲透及影響而衍生。教學過程有沒有表演活動不重要,實際上還是以教育為核心,與戲劇藝術的教育相似,但與專業演員培訓不同,所以此模式與「創造性戲劇」一樣經常會被誤會是演員培養,而事實上社區中以表演培訓為軸心的活動,也會以此模式作開始。

故事教學模式(Story Drama approaches ),一種探索故事內容與意義,以所聽、所讀故事、詩歌、文字作戲劇回應的教育戲劇教學模式。通過戲劇活動拓展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更深入地研習與演練故事與文學作品。學生通過各故事結構環節進行分析,就是情勢(故事背景)、角色、引入、探索、意外、選擇、逆轉、高潮、解決的瞭解,加深對故事的認識。學生從探索、意外、選擇、逆轉中進行研習,通過扮演習式或技巧,進入故事片段、情節高潮與問題解決的位置,對故事、文字有深刻認識與印象,並且思考學生作為觀眾的想法與感受。

角色情境模式(Role Drama approaches ),一般會以兩個或以上故事中角色分別面對相同的情境,進行扮演研習的模式。學生需要發現角色面臨的問題,界定問題,發展問題及解決問題。學生與老師先要瞭解扮演規則,介紹不同角色的背景。分別探索不同角色在時間、地點及角色之間問題因由的差異,扮演不同角色之間互動面對相同事件的應對手法,在當中的感覺及態度差異,通過扮演習式讓角色發掘解決問題的方法,用不同角度展現不同角色的看法,使學生充分瞭解相同事情,在不同角色中,因角度不一樣,而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過程戲劇模式(Process Drama approaches ),以戲劇矛盾及衝突的張力高峰位置開展活動,以戲劇舞台懸疑及吸引力使學生專注,恍惚學生在課堂上同時兼任表演者與觀眾的身份,矛盾與張力帶動學生思考,尋覓事件「始末因由」,迫使學生有動力去探索及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刺激學生強烈逆轉劇情的動力,戲劇的全部過程,會順暢地在課堂展現。

混合使用是戲劇在學校的良策,戲劇學科的確不易發展

九十年代在美國多次的考察、學習中,已經看到他們精密的戲劇教育標準( Standard ),還有嚴密的戲劇科目教材及老師指導手冊,二、三十年後的今天,也未能成為學科。始終原因不在戲劇功能是否有教育貢獻,而是傳統科目已經非常爆滿,教育界的頭痛事項是要減少學科數目,而不是要增加,加上學科教學比例之間的利益不易擺平。之前也有向大家介紹過八十年代香港英童學校的戲劇教學策略,就是在課堂裏面經營英國式的教育戲劇教學模式,以戲劇擔任學科教學的媒介,同時鼓勵學生全民參與,以美國式的創作性戲劇的方式,進行有表演活動的計劃。以創造性戲劇的「戲劇性扮演活動」( Dramatic Play )、「故事戲劇化」、「戲劇扮演展示」、「創造性戲劇演出」四個層次,按步就班地完成戲劇創作。或許,這可能是戲劇在學校發展的最佳解決方案。

93年美國學習時,與張達明一起參與中央公園的大木偶演出,這是一個社區劇場,任何人三小時前到達參與排練就可以演出。

93年美國學習時,與張達明一起參與中央公園的大木偶演出,這是一個社區劇場,任何人三小時前到達參與排練就可以演出。

幼兒方面,課堂以戲劇教育模式(Learning about Drama approaches)、故事教學模式(Story Drama approaches )、教育戲劇模式(Learning through Drama approaches)及第三者解決問題模式(Mantle of the Expert approaches)進行不同主題的綜合學習。同時配合戲劇表演活動,主力是「戲劇性扮演活動」( Dramatic Play )、「故事戲劇化」、「戲劇扮演展示」進行活動。首先,借戲劇活動消除學生陌生及適應問題,以戲劇刺激感官敏銳,加上肢體、語言、溝通能力,並且習慣以角色尋找解決方案,及在情感上明白別人可以有不同角度與想法的權利,保存及加強學生天賦的扮演能力,並且達成多元智能的綜合衝擊。

有了幼兒階段的基礎與努力,小學時期個別學生就不會因為害羞,害怕展示情感而因此暴露自己缺點的憂慮等問題,而逃避扮演。並且在幼兒時期,肢體與溝通上已經得到解放,更易適應所有戲劇活動的學習。有了這個基礎所有「戲劇滲透教學」(Through Drama ) 的模式,都可以在小學課堂使用,作為語文、外語、班主任課、藝術、生命教育、品德教育等科目的教學活動。當然,若果能配合每年不同的戲劇題目,進行「創造性戲劇」四個層次的活動,每年循環進行,效果更佳。同時為了面對當中部分學生可能在幼兒階段,沒有得到此等戲劇訓練,一般在小學階段的一、二年級,重新回喚幼兒所學的各種戲劇經驗,作為鞏固工作。

初中時期,因為學生個性發展的差異,過分戲劇化的滲透教學模式,可能會遭到杯葛及抗拒,所以教育戲劇模式(Learning through Drama approaches)及第三者解決問題模式(Mantle of the Expert approaches)比較更適合使用。表演方面,影視、數碼與綜合藝術節目製作,可能更適合,因為學生的個別才華可以得到更多發展空間。而配合帶有比賽性質的「創意短劇」活動可能是很好的選擇,但學校方面必須真正放手,願意給學生自由發揮空間。根據台灣地區的經驗,以校內戲劇節及文化節方式,由每班自由組合進行參賽,每班選出冠軍,再由每級選出優勝者,再在全校初中選出冠軍,所有表演都是公開進行。最後是全台灣的「創意短劇」比賽,二十一世紀初看過他們的現場,學生的表現讓人驚訝及感動。經過多年發展,台灣現時的問題,就是他們捨易取難,不先作戲劇混合策略發展,鞏固老師的戲劇教學能力及學生的表演習慣,而直接闖入最困難的戲劇學科(表演藝術科),結果導致教學內容缺欠,整體老師能力不足,學生及社會氣氛不良的狀態,戲劇學科成為雞肋。

「教育戲劇」不分種族國界

高中方面,由於學生年齡階段正義感的發展特質,所以戲劇表演最好有明確的社會關懷題材,老師必須小心這些表演,必須制止公眾參與觀賞,以免學生因題材及內容敏感,面對來自社會的巨大壓力。而課堂方面,角色情境模式(Role Drama approaches )、自我成長模式(Learning about Self development through Drama approaches) 及過程戲劇模式(Process Drama approaches )都很適合,但老師必須切記讓學生自由發揮,就是真正的自由,不要介意學生的表現及態度,因為任何自由的發揮,要經過同儕的參詳及老師審思問題的啟發,學生才會慢慢演變得更客觀、理性及溫柔。以為給予學生自由,學生就會變得激進的想法,是不懂教育人士的想法。物極必反,高中學生的表現更明顯,西方世界的事實告訴我們,自由的環境下整體學生的表現更加保守,專制的環境年輕人才會有激烈反抗。很多人批評西方有很多壞學生,其實專制環境下壞學生更多,只是被假象隱藏起來。

「教育戲劇」與「應用戲劇」互相縱橫交錯

「教育戲劇」的整體範圍,再加上兒童青少年劇場,社區戲劇發展,戲劇治療,就成為「應用戲劇」的全部。有成功的「教育戲劇」,「應用戲劇」的基礎就會豐富。為了香港的教育有更全面發展,建議香港的不同大學未來可以開辦「應用戲劇」及「教育戲劇」的學位課程,特別是香港教育大學。而香港演藝學院則是集中力量開辦「應用戲劇」碩士課程,去接收其他大學的畢業生,而自己在本科階段應該只加入更多「應用戲劇」選修科目,以加強競爭能力,而不是開辦「應用戲劇」本科主修。原因是「教育戲劇」與「應用戲劇」的基礎是教育理論,其他大學教育學院比香港演藝學院在教育的位置上更有利,效果會更佳。

「教育戲劇」不分種族國界

創造力的競爭就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關鍵

Ellen winner 在「創造力的重要」(Invented Worlds - The Psychology of the Arts )一書中強調,創意可以如何提昇社會的整體發展。藝術活動使年輕人天賦創造力被發掘,天資能力特質被激發,自我內在的潛意識被解封。通過藝術,感情得到舒緩及表達。年輕人主動發現問題,而不是問題臨近才察覺,並且解決問題時獲得的滿足感,掌握交流與表達技能時的滿足感,因為產生這些「滿足感」的感覺良好,所以他們就會堅持重複繼續使用此過程,循環使用這些解困過程,轉換成為習慣,慢慢兌換成基本能力。年輕人創造性思維獲得完滿,整體社會智力水平在互動下自然得到提昇,知識型經濟社會才能有更長遠的發展。其實這就是「教育戲劇」的真正面貌,使年輕人的天賦本能蛻變成為學習的模式,一種天生而快樂的學習系統。

「教育戲劇」不分種族國界

 

相關文章/連結

「教育戲劇」把天賦本能演變成學習的教育模式(一)

「教育戲劇」把天賦本能演變成學習的教育模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