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戲劇」把天賦本能演變成學習的教育模式(二)

文:王添強 22/7/2020

土耳其可愛的觀眾

若要別人接受戲劇對兒童有益處,就要考慮家長是否能夠領略兒童通過戲劇的確獲得教育功能。若果戲劇能讓學生成長,戲劇自然值得觀賞,家長與老師自然放心讓兒童觀賞劇場及參與戲劇活動。九三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赴美學習兒童劇藝時,最大的收穫不只是兒童戲劇的知識、概念與技術,而是發現戲劇教學與多元智能培養的關係。如果學生能藉着戲劇活動,促進多元智能的發展,成果又得到證明,戲劇就可以真真正正登堂入室,進入社會教育主流,兒童劇場及所有劇場,自然就有群眾力量的支撐。

戲劇有教育功能,學校自然加入

「多元智能」使「教育戲劇」更具意義

多元智能就是語言、邏輯、大自然博物分類、肢體、音樂、空間、自我醒覺、人際關係等不同智能,每個人最低限度天生擁有其中一項或多於一項強項,只要好好把強項發揮,並且可以通過活動,培養其他弱項配合發展,年輕人自然可以順利成材。講一個簡單例子,單靠書本不能為大家施手術,成功外科醫生最重要是肢體空間的微小觸覺感觀能力,如果他的語言能力並不能得到提昇,基本上就會在中學時被意外淘汰,我們就會使去一位偉大的外料醫生。戲劇由於其中綜合藝術的特性,及歡愉快樂的活動情況,讓不同智能的學生,在當中可以同時培養強項,及提昇不同弱項,這才是「教育戲劇」被重視的價值。

講一個真實故事,六十年代我在小學階段,英文學習一直不理想,進入四年級時,學校開始發出危險訊號,當時的英文老師由英國回來,眼見我英文成績不佳,但繪畫能力不錯,於是我的英文學習與其他同學不一樣,老師准許我可以畫圖畫的方法來學習英語,並且給我看很多英語的繪本,由於圖畫的協助,所以英語的學習慢慢回復軌道。老師在暑假的時候,給我一個機會,請我把一本繪本,要整本放大繪畫在班房的壁報上,成為班房裏面的裝飾,並且鼓勵我的媽媽,給我機會學習繪畫,自此以後我的美術作品,從來都不會在「貼堂」位置上缺席,眾多繪本圖文更打開了我的世界視野,雖然英文不算優異但也能順利過關,發揮強項,補充弱項,當時應該未有完整多元智能理念,老師如何從英國帶回這個奇妙方法,不得而知。

當我在美國看到戲劇與多元智能關係介紹的時候,這段往事馬上浮出腦海。我是一個幸運兒,通過肢體、空間的幫助,解決學習語文的問題。正如美國同業的說明,戲劇的多元發展方向,就能夠更幫助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機會,從中得到不同範圍的學習,及培養弱項的機會。於是九三年在美國學習的下半段時間,所有努力都不放在兒童劇上,而是放在教育戲劇的資料尋找上,因為我深信這是對教育及戲劇的重要機遇,於是在美國收集了四箱有關「教育戲劇」的書籍寄回香港,現在很多資料,還是當年買回來的寶貴東西。

喜愛戲劇,土耳其的小朋友也一樣

「正向心理學」發展的需要使「教育戲劇」更加重要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多元智能」在兒童成長發展中備受矚目,二十一世紀備受矚目的,應該是「正向心理學」的發展。大家不要誤會,正向心理學不是坊間一些所謂正向思維的灌輸,不是什麼尊重、仁愛、理性、包容、責任的價值傳授,而是如何引導年輕人擁有「自我效能」的發掘、瞭解、接納與掌握,建立一個完整與「樂觀」的人格,並且在任何困難環境中,抱有「希望」心態。二十世紀初,敏感期的發現,讓我們知道刺激年輕人的適當時機,之後不同氣質的研究,讓我們知道如何配合使年輕人建立良好的性格,八十年代多元智能的發表,讓我們知道如何通過強、弱項培養,提昇孩子的成就,但教育專家發現要年輕人真正成功,情感智能的修養,及正向心理的發展,才是關鍵。

大家都要知道,幼兒是感觀衝擊的重要時刻,小學階段就是尋找自我喜好及夢想的日子。如果小朋友找到的喜好,與自己的智能強項及性格匹配,到小學高年級能以「刻苦耐勞」的「堅忍」精神,去追求喜愛事物的發展,並且在當中找到「自我」的存在,「樂觀」而抱有「希望」進入青少年階段,學習成功的機會率就會大大提昇。這就是為什麼困難時期,精英不會比富裕時期少的原因。因為夢想的出現,正是這東西沒有的時候,困難的生活刻苦精神更佳,成就更大。

戲劇是一種綜合、集體、快樂、不分彼此、擴闊生活圈子及不斷層層解開疑難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過程,永遠察覺到其他同學的存在,並且從其他同學身上看到不同取向與性格的特質,活動中各種多元智能衝擊同步出現。從別人的行為,及活動中接觸更多從不認識的事物,從中找到自己夢想的端倪。加上,快樂的氣氛,讓學生減低對學習的戒心及壓力,不分彼此地互相提出想法及貢獻,集體層層解開疑難,合作實現一件事情,這種恍惚魔法一樣,從無到有的行動,就讓孩子擁有實習追尋夢想,刻苦努力達至成功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更是合作互利下進行,而不是單獨完成,正向思維不單是個人,而是同儕一起,效果當然更非凡。

「教育戲劇」的出現與回歸後的「教育改革」關係密切

回歸後,政府決心改革教育,大家今天還見到這些痕跡,就是有接近十間,政府出資的一條龍 IB 學校存在。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IB 課程是一種國際通用的高中學歷,著重理解能力及邏輯思維培訓,使學生更能適應大學學習模式。IB 課程較一般課程深、廣,學生須擁有出色閱讀和寫作。另一個,就是近一、兩年備受爭議的「通識科」。兩者的出現,都突顯政府最高層,在回歸後的教育改革決心,就是若要香港學生報讀世界大學中擁有競爭力,必須改革我們的中學教育。政府辦國際化的 IB 學校,正是希望產生牽頭作用,進行課程改革,特別是「通識科」的出現,就是希望拉近我們一般中學與 IB 學校之間的差距,還香港下一代一個競爭力。

1998 年,我有幸獲委任為香港第一屆課程發展議會的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也是當屆唯一的戲劇界別代表。以前香港只有個別學科考試範圍或教學內容大綱( Syllabus ),而沒有整體課程(Curricuium )的概念。從1998年至2003年,第一屆五年任期的大會及各委員會,就是要編寫一個各科之間連貫,與小學及大學接軌的課程。戲劇被重視,進入藝術教育委員會,正正就是政府改革方向的一種證明,課程統整是當時政府想解決,學校內學科太多,內容太分散使學生學習出現困難的情況,戲劇的綜合性,正是課程統整的一個最佳方向。

最初兩年的課程發展工作,所有委員會都舉步維艱,因為民間教育工作者與政府官員之間距離不少,改革聲音一直被教育署阻擋。兩年過去,政府忽然之間出現180度的改變,從上而下的改革想法,原來比民間所有改革聲音更為激進,這就是今天大家看到教育體制模樣的藍本。今天,大家對教育或什麼學科的抱怨,理論上應該歸咎當年政府的最高層。

藝術委員會任期內完成的大綱,就是美術、音樂、戲劇、及舞蹈,都以同一目標及指標在學校實施,就是任何藝術科目,必須能達到-創作、技巧掌握、欣賞、及批判四大部份目標,藝術教育正擔當教育中創作、欣賞、與批判能力的培養,有了這一個目標,藝術學科之間,就不再存在不同藝術類型的取捨,而是在研究學科之間,如何整合。有了教育大綱,就是有了方向,下一階段就是各自範圍的教育指標( Standard ),為戲劇與學科提供一個學習的內容架構。

於是,政府開始進行委約及投標,讓民間參與戲劇教育的指標編寫工作,最後由香港藝術中心與澳洲大學合作投得。三年多、四年後,根據前香港藝術中心總監茹國烈所言,這份超過二百萬經費的報告,己經提交政府。戲劇應該扮演獨立學科,還是統整的跨學科、或成為其他學校的教學媒介,如何改變教學質量,至今業界依然未知確實建議內容,甚為可惜。不過可以肯定,香港戲劇教育的被重視,與香港教育改革有密切關係。而戲劇在當時對教育改革,的確被很多人認定有很大貢獻,應該是不爭事實。

期望戲劇可以使教室變化

2001年教協獲優質教育基金資助出版,由我與七位老師共同編寫的戲劇教育書藉,名字叫「教室變法」,可見教育界對戲劇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抱有一定期望。香港戲劇在學校裏面,一點都不陌生,師範學院一直是香港戲劇界人才的搖籃,香港過去多位戲劇名宿都來自教育界。五、六十年代或更早之前,香港學校很少沒有戲劇活動,校際戲劇比賽一直是香港學校之間受歡迎的交流活動。七、八十年代,市政局香港話劇團加入,主辦公開及學校組別的戲劇匯演,杜國威、吳家禧、李國威等也是當年發掘的精英,當然還有更多。可惜這些只要傳統戲劇在校園的活動,與英美及世界教育戲劇的發展方向,不太一樣。

英、美的教育戲劇概念,登陸香港應該早在七、八十年代的英童學校。八十年代中,我在演藝學院工作的時候,與英藉同事一起被邀請協助英童學校進行大型的戲劇創作「H 2 O 」( 水的化學代名詞)。一個多月的時間,參不多每周末都會與學生及家長共同創作,一起活動。大致上從觀察中看到學校策略,就是在課堂裏面經營英國式的教育戲劇,就是以戲劇擔任學科教學的媒介,同時在學校裏,鼓勵學生全民參與,以美國式的創作性戲劇的方式,進行有表演活動的計劃。

九十年代初,在教育署的安排下,參與業界在藝術中心進行一個研討,英童學校的戲劇老師,向我們介紹他們 Drama in Education 的教學方法,其中讓我最深刻的就是「希特拉的名單」教案。課堂上,老師容許學生每人書寫一張,把別人送進毒氣室的名單,之後通過分組討論,不同「習式」( Convention )的戲劇扮演,去原諒及寬恕名單中的人士,結果發現每次學生都能夠完全寬恕名單上的朋友。當然,對於當時香港教育界別及戲劇界別的朋友,這種創新及激進的概念是一個極大挑戰。

扮演永遠是一件天賦的樂趣

香港英童學校以外,推動教育戲劇最得力的機構,就是中英劇團。八十年代,很多有參與香港戲劇教學活動的朋友,都不會忘記中英劇團的教育劇場,及老師培訓的美好回憶。當時英國文化協會,香港藝術中心也有參與籌辦這些活動。但始終這些創新的戲劇教育活動的概念,與傳統戲劇教育之間,仍然有一大鴻溝。直至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議會把戲劇放進藝術教育委員會當中,情況才有明顯改變。講述這個改變之前,一定要講述一下1997年春,香港政府在灣仔會展中心舉辦的國際藝術教育研討會。

教育署為了讓世界各地專家看到,香港在藝術教育是有一定發展成績,特別第一次容許非教育認可人士,進入校園進行教育工作。當中,我們明日劇團與其他九個單位,包括傳統戲曲,及各種藝術類型,能夠進入學校,以「教學藝術家」的身份進行教學工作。這是一個破天荒的行動,從九六年暑假之後開始,直到1997年春天。非常幸運,當時這個項目的多個計劃,都獲得世界各地藝術教育專家們的高度讚揚,也因此造就及奠定,後來教育改革當中,表演藝術在改革之中扮演的位置。以後,香港優質教育基金成立,加上教育改革,戲劇不再陌生,成為學校教育內的項目。

「教育戲劇」這個名詞的出現

面對社會對藝術,特別是藝術教育的改變,香港藝術發展局更沒有理由看不到當中的端倪,於是在2001年開始積極資助藝術教育研討會的策劃與籌辦。其中,香港藝術中心扮演積極角色,他們首先與莫昭茹及陳炳釗合作,共同籌辦第一次大型戲劇研討活動,以戲劇團體發展戲劇教育為主軸,引起戲劇業界對戲劇教育的興趣及投入。並且在第二年,與剛改造的明日藝術教育機構舉辦一個更大型的國際戲劇教育研討會-戲劇在校園,以戲劇在基礎教育所扮演的角色為主軸。而「教育戲劇」這個名詞也是這個時期出現討論,並且在2002年在「戲劇在校園」研討會的圓桌會議中被確立。

「教育戲劇」就是以「教育優先」,以教育為目標的所有「戲劇」活動,就是戲劇教學、Drama in Education 、創造性戲劇、學校戲劇表演、Theatre in Education 、教育劇場等等的統稱,就是廣義上所有「戲劇」在「教育」上的稱謂,而並不是英式 Drama in Education 的翻譯。2002年,香港教育劇場論壇 TEFO 成立,並且於2007年在政府支持下舉辦「國際戲劇/劇場與教聯盟」世界大會(IDEA conference ),「教育戲劇」地位正式被教育界所確立。

下一個篇章,與大家分享 Drama in Education 超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歸納總結出來的八個教學模式,加上「創造性戲劇」的四個層次,這些不同戲劇教學學模式,如何在不同階段的學校教育中發揮作用,並且如何影響「應用戲劇」在香港的發展。

 

相關文章/連結

「教育戲劇」把天賦本能演變成學習的教育模式(一)

「教育戲劇」把天賦本能演變成學習的教育模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