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的功用・一】戲劇如何參與重建戰後的英國

文:王添強 27/9/2021

二戰之後,戲劇在廢墟中重建的英國,擔任什麼角色?

大約四份之三個世紀以前,二次大戰剛完,英國正要在戰爭破壞的陰霾中爬起來,未知是否能夠恢復戰前重工業及密集勞動力輕工業的輝煌歲月。加上二十世紀,整個歐洲在人權思潮在戰爭反思中開始有所改變,特別受社會主義的衝擊,開始有很多人着眼關心勞工階層的生活及感受需要,思考未來如何讓工友在工餘之後一樣可以渡過愉快人生,讓快樂生活可以減輕社會階級矛盾,貧富共存,共同為重建未來繁榮的英國而努力。

如何重建當時英國由盛轉衰的文明

平權的行動慢慢成為社會趨勢,讓工人成為職業,而不是階層及勞役,成為社會學術界的思潮。於是,很多人開始思考是否可以運用不同藝術的培養,能使人在工作職責分工外,人的成分沒有差別。為更共融社會發展作出改變,進行思考預備。大致上,一戰後歐陸地區思潮在反醒現代文明的荒謬,二戰後歐洲人士正在籌謀、思考是可否重建戰火摧殘後的文明。而英國這個號稱國土日不落的帝國,正由盛轉衰。求變的心,自然充滿整個思想界。在這背景下,介紹一本 Harley Granville-barker 於這個時代撰寫,1945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戲劇的功用」(The Use of Drama)的人文學科著作。Harley Granville-barker 是英國戰前著名演員、導演及監製,更是莎劇專家。

如何讓英國恢復光輝的歲月?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的英國人文學科叢書,小書不大但份量不輕

大家一定覺得奇怪,為什麼這本書不屬於「戲劇藝術」系列,而是屬於供英國人閱讀的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的「人文科學叢書」之一呢?整套還包括另外四本: The meaning of the Humanities、The Intent of Artist、The Intent of The Critic、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一群學者正共同為英國社會未來發展出媒劃策,提供他們洞察與預測。由於1945年英國正值戰火剛完還未完全恢復重建,所以這套探討英國社會發展需要的叢書,並不在英國印刷,而要借助位於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代為出版。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眾所周知,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都是人文學科書籍出版界的巨頭,1945年和平日子一開始就要出版這些書籍,可以看到這套書對英國未來的重要性,及對當時整個歐美文明的意義所在。藝術家及學者並不只是着眼於社會現時的慘況,而是放眼未來,為未來社會秩序重建,提供一套完整的人文學科範圍的參考攻略。這種胸懷遠方的思考,才值得我們作為知識分子仿效及研讀,為重建未來的社會而努力。值得戲劇界閱讀及思考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所形容的戲劇如何有價值,而是藝術家對未來社會重建的責任,為我們帶來很多發展的啟示。


普林斯頓大學古雅的校園

普林斯頓大學古雅的校園

從廢墟中重建不單是建築物的本身,還包括社會及人民心靈的需要

書中不斷強調,戰後工業社會中,藝術是否可以增加參與刻板工作的人員,餘閒生趣,以求減少社會矛盾。強調各種藝術教育都能達到這種社會果效,只是所需條件及各種配套不同而已。所以必須好好整理資料,向社會提供選擇。首先介紹「音樂」在英國當時的情況,古典音樂在音樂廳環境可能只是上層紳士的交際場所,唯一最貼近民眾的音樂,就是教堂的詩歌,要普及給所有低下階層並不容易。作者反而欣賞在美國東岸新英倫五州,還存在很多簡單的民族舞蹈及音樂,這些發自內心,樸素而直接表達內心情感的活動,才是普及音樂所需要的環境,但當時英國的氣氛,不容易達成。音樂教育需要器具上的投資,還要長時間訓練,才能達成效果,這個刻苦鍛煉的長日子,容易阻礙大量未必非常天生喜歡音樂的人參與,普及有一定難度。


重建不單是建築物,還有身心靈

各種藝術都能夠重建社會的心靈,關鍵是投入的成本效益,社會時否可以承擔

發自內心的音樂,的確有舒緩、鬆弛與歡娛的功能。普及教育當中,這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事情,是音樂舒緩的氛圍,而不是嚴肅的藝術。九三年訪問美國時,已經知曉「教育戲劇」原來不是為了藝術,是以藝術的功能發展年輕人的身心靈,音樂當然也一樣。藝術教育也是為了個人成長,而不是藝術本身。於是只好攜同很多藝術教育書籍回港,打探及張羅如何解決心中兩大疑問。就是面對不同年齡段,可以運用什麼藝術技巧?藝術功能,特別是「戲劇教育」的功能是什麼?當時,從資料當中已經知道「奧福音樂」是脫去技巧色彩的教育系統,應該才是音樂普及化發展的良方。


奧福音樂是音樂普及教育的出路

尋找到自己優越的位置,才能以此作為發展核心

「繪畫」更不是當時英國特別擅長的東西,因為在中世紀以後,繪畫藝術的中心都在意大利北部及法國一帶,十九世紀下半頁,到一、二戰之間,幾乎所有世界上最有名的美術巨頭都停駐在法國。美術對英國而言,只是工藝產品的一個輔助,基本上畫家維生不易。英國的確有過「文學」的光輝歲月,但這些渲染維多利亞時代悲慘生活及鼓吹冒險的通俗小說,好像已經過時。要收賣低下階層,這些文學作品可能有反作用。剩下來的就只有從童話發展出來的「新神話」,就是後來揚威全世界的「奇幻文學」,及影響世界的「戲劇」。

原來這幾百年之間,英國人民對世界最大的影響是戲劇

因為這個原因,「戲劇」成為了選擇,這是當年不落日帝國唯一留下,讓世界人民感到自豪的文化。假若莎士比亞及其文化可以成為真正世界遺產,借此勢頭英國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這是我在1996年出訪英國考察學習時,所得到戰後戲劇發展情況的印象,與 The Use of Drama 書中的論述可算一致,可見這是當年的真實社會背景。戲劇因為只需要「三塊佈景板及一個熱誠」,加上戲劇是任何人都擁有的「原生扮演能力」,明顯易於開展,而且投入資源相對其他藝術種類「成本低」,文化質量一樣可以相當高。所以被當地認定是「普及藝術教育」、「藝術帶動經濟活力」的最佳藝術種類選擇。以此作為振興文化的龍頭,並且鼓勵努力打造成未來社會最高藝術品質的指標。


The Use of Drama 是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人民學科叢書之一

近乎矛盾對立的功能,反而造就戲劇完美的效果

當然,96年訪英中看到 The Use of Drama 一書,對藝術教育及戲劇教育功能有深刻的描述,當時因為條件限制,只能以入硬幣的影印方式,把部分頁數帶回,後來幸運從網絡買到二手原著,感到非常幸福。書中講述戲劇的社會及教育功能,特別是在工業勞工密集社會,人民新身份的確認,戲劇教育對當代社會的貢獻,特別後工業時代的英國。其中,戲劇學習就有「自我表現」及「自我修養」,兩個看似互相矛盾、互相制衡,又互相補充的功能,對社會與教育貢獻巨大。


此書因英國二戰剛結束,要移師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

「自我表達」的滿足感,不是過分膨脹的自私行為,而是成長需要的自信助燃劑

先講述一下「自我表現」(Self-Expression),就是通過戲劇使人對成長中「自我表達」權利的確認。因為戲劇是由人的扮演本能衍生而成的藝術活動,投資成本及工具最為簡單。通過活動的鼓勵,解放表達能力的欲望,消除與人相處的恐懼,人就能成功投入戲劇活動,建立「自我的確認」。在活動中,通過戲劇遊戲及戲劇排練使參與者增加「表達技巧」,在語言、表情及肢體動作上,得到與人交往的力量,從而得到「表達滿足」的成功感,建立勇於表達自我想法的態度。為何可以強調建立自我的功能,不會變成自我過分膨脹,對社會群體有利發展,就要歸功另外一個功能-自我修養的同時存在。

建立一種充滿希望的忍耐

戲劇同時涵蓋「自我表現」與「自我修養」(Self-Suppression ),其實就是一種隱藏在內心的忍耐。特別是在工業社會生產當中,建立一種充滿希望的忍耐。在刻板苦悶生活當中依然保存一絲生趣,彷彿所有人都成為知識分子一般,能夠忍耐對環境空間的不滿,忍耐時間的漫長,暫時放開階層與社會不公的現象。因為他們從戲劇藝術當中,很容易就得到一種自我才華表現的機會,生命「有所作為」的滿足感。因為自我有所表現的空間,所以就能夠接受生活上的一刻不如意。所以「自我修養」就是對環境的修養、時間的修養、階及不公的忍耐。書中描述社會可以通過戲劇藝術的薰陶,慢慢得到改善,讓整個社會階層有一種平衡發展的機會。自我存在,與社會和諧可以不產生衝突。就是不以流血革命方式改變世界的思考,不強調矛盾,或許反而真能成就和諧發展的機遇。


或許,逃避戰火期間彼此生命沒有太大分別,走進了地鐵隧道,困苦中拉近了人民的距離

時代與環境轉變,戲劇的功能也有所不同

其實93年到訪盧偉力博士紐約家中時,先看到另外一本由 John Hodgson 編的「 The Uses of Drama 」,集合十八個專家,十九篇文章的英國著作,後來感謝盧博士把書送我。這本1972年在英國出版的書籍,應該是繼承 The Use of Drama ,只是加上一個眾數的「 S 」。明確轉變成由多位專家,好像研討會一樣,以十九個角度在七十年代,重新討論一次戲劇在七十年代社會轉變後的功能。因為環境改變,戲劇功能的重點也在轉移。於是,當我在96年在英國發現 The Use of Drama 一書,馬上影印部分章節回港。從中明白因應環境與時代需要不同,雖然技術基礎還是差不多,但功能及應用策略應該所改變。而戲劇因其綜合性及多元性身份,能夠適應不同年代的社會發展需求。


The Uses of Drama 是1972的出版

戲劇技巧已經可以培養年輕人,加上內容思辯的洗滌,更是教育的良好媒介

戲劇有一些永恆不變的功能,例如:台詞造成流暢說話的訓練機會,簡單的劇本文字書寫建構邏輯思維,細心聆聽造就鑒別培養欣賞能力,動作及表情的操控培訓表達想法的言外之音。由於戲劇包涵兩個部份,就是表演技術的獲取,在展示時所得到的心理滿足,還有故事內容與角色所帶來的衝擊與思考。戲劇可以同時擁有學習戲劇技巧過程的樂趣,創作故事及劇場的成就,及欣賞戲劇活動的心靈慰藉。多樣化的原素與過程中相互轉變的經驗,無論學習表現及進行欣賞,都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包括靈性修為的儀式的洗滌,還有超越平常思考的生命衝擊。劇場與戲劇學習地方,過程中永遠有當頭棒喝、「一桶冷水照頭淋」的震撼,但又常有如沐春風的心動。看到作者對界別內外的價值的探索,真是感動,書中也第一次看到這個名詞「Drama in Education 」。

早在1911年英國已經有老師在嘗試,二戰後的戲劇在教育則已經是改革社會的行動

英國早上一戰之前,已經有人提出以戲劇作為教學方法,1911年,英國的哈麗特( Harriet Finlay )因受盧梭與杜威理念的啟蒙,提出「戲劇方法教學」( Dramatic Method of Teaching ) 。另一邊廂,三十年代美國的溫尼花.瓦德( Winifred Ward )也同樣受這些影響,提出類似的想法,「戲劇性扮演活動」( Dramatic Play ),就是老師通過戲劇情景的設定,讓孩子自主地通過想像,把真實生活與虛擬生活進行聯繫,讓創作故事衍生成戲劇表演,把想像按部就班變成內心真實的活動過程。這些個別老師的前衛行動,與二戰後進行社會改革的戰略性思考截然不同。「戲劇在教育」(Drama in Education )已經是一個改革社會的思考。

獨自學習與合作完成的戲劇世界,使學生在自我與服務群眾中找到平衡點

「戲劇在教育」的出現自然就要討論戲劇在教育的功能, The Use of Drama 的下半部就開始集中介紹戲劇對年輕人成長的貢獻。戲劇不單是藝術學習的元素形成一種藝術形態本身。更重要,就是這個過程學生又能「獨自掌控」,又能「合作完成」。每一個學生可以通過戲劇活動掌握角色的情緒及表現,明白角色選擇的原因,並且從當中學習語言表情與動作的「操控」。學生又必須與其他同學「合作」才能完成戲劇情節,很少戲劇能夠單獨完成,於是不同角色之間交叉衝突造成的衝擊,不同同學從角色之間的磨合與變化,對「故事真實的考驗」、「角色誠實的質疑」,正是學生在未來大社會,所面對問題的縮影。

擁有文化傳承與發展空間,才能提升社會的文化質素

戲劇還有一個巨大威力,就是「歷史的繼承」,英國人從古典希臘悲劇,到莎士比亞,從自然主義到荒誕戲劇吸收,於是在校園當中戲劇本身已經有充足的養分,使學生可以慢慢消化。而從劇本中抽絲剝繭發現生命的真理,例如劇作家易卜生作品,台詞充滿「暗示」,而又有明確的啟發,延伸閱讀又有眾多不同的分析,使不同學生從小到大,從淺到深,從學習技巧開始,在當中發現生命。從參與中獲得樂趣,從當中找到欣賞的動力,並且轉換成個人藝術修維的鍛鍊過程。戲劇在教育不單是戲劇藝術本身,更是民眾個人修養,集體品質提升的社會運動。這套人文科學著作的努力,這本 The Use of Drama 的用心良苦,可以清楚看到知識份子面對社會挑戰的責任心。


二戰之後,英國特別重視戲劇,甚至成為國家重點教育政策之一

五十年代的英國,把戲劇推動成為國家教育政策之一

之後,大家不難明白,為什麼會影響英國教育當局,於五十年代願意為戲劇在校園的發展,撰寫教育白皮書,確立戲劇的教育功能及貢獻,成為當地的一個教育政策。加上英國另一文化遺產就是後來成為「奇幻文學」的「新神話」,當然還有受 Edward Gordon Craig 設計及導演理論影響的英國舞台美術輝煌成就。這個環繞戲劇與童話的文化環境,打造今日英國的創意產業發展穩固基礎,使工業轉型,找到轉捩點的動力引擎。

下一本要介紹的戲劇功用論述書藉是 Brian Way 的 Development through Drama ,通過戲劇進行教育發展的理論書。這是一本在60年代,明確指出戲劇在基礎教育各種核心功能的重要著作。原來找到國家文化骨子裡的動力引擎,才能讓任何衰落的文化,重新走上光明的大道。如果找錯了方向,一切可能適得其反、萬劫不復。

#教育戲劇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Harley Granville-barker
#Princeton Books in the Humanities

 

相關文章

【戲劇的功用・二】戲劇如何改變社會

【戲劇的功用・三】戲劇是否可以擁有改變社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