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邱亞洲兒童文學大會】微風吹來幸福的味道

文:王添強 2/9/2021

香港也有輝煌的兒歌年代

鄭國江老師填詞,顧家煇先生作曲的兒歌「香蕉船」,應該很少香港人沒有聽過…香蕉變出香蕉船,船上面有一排歡笑面,多可愛、多康健,齊齊共唱歌謠聽得見。歌聲笑聲滿世上,快樂雲裡現…。還有他們合作的「小時候」與「小太陽」,小小的宇宙,歡欣的宇宙。蹦蹦跳……太陽像朵大紅花、在那東方天邊掛,圓圓面兒害羞像紅霞,只是笑不說話……,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廣東其實有豐富童謠傳統,七、八十年代香港因為有辛尼哥哥的努力,電視屏幕出現了大量兒童節目,衍生了眾多主題曲創作,這些主題曲都成為著名香港兒歌、童謠。未知是否也視之為香港兒童文學的一部分,為兒童創造「奇妙是不斷有」的宇宙。

耳熟能詳、琅琅上口的兒童歌曲,是否可以登上文學殿堂

今屆在大邱舉行亞洲兒童文學大會,以「童謠、兒歌」及「帶給兒童幸福兩個主題的兒童文學」為主軸。先瞭解一下童謠與兒歌的論文,由定義入手,大家一定會對韋然的廣東話兒歌「何家公雞何家猜」還留有深刻印象,他近年在香港大學的一次講座中,有過這樣的說法,「童謠、兒歌,都是指一些在孩子生活圈子內洐生的唸白 (rap),詩歌或介乎於半吟半唱的歌謠,並非歌曲。」「寫給孩子的,我們稱之為童謠、兒歌 (Nursery Rhymes),是孩子在遊戲的隨口編寫。童謠兒歌,皆為原始的文學體栽」。在網上找到這個解釋,「兒歌,又稱童謠,是一種以兒童為主要對象的歌曲,曲色旋律多半較為簡單,歌詞亦簡單琅琅上口,使兒童容易記憶」。似乎童謠與兒歌分別不大,返乎同意詞,加上音樂,像鄭國江老師的電視兒童歌曲,及韋然的「小明系列」作品。

亞洲兒童文學大會論文,在童謠、兒歌方面,香港就有「那一顆童心-何紫兒歌淺析」

本屆兒童文學大會原計劃在韓國大邱市圖書館舉行,可惜因為疫情改為網上會議。五個亞洲地區分部共發表 35 篇文章,除了大會總目標的童詩、童謠及給兒童幸福之外,還有大家關心的文學產業延伸,及誇文化、族群、階層議題繪本等題目。


亞洲兒童文學大會共有三十五篇論文,成為瞭解亞洲兒童文學的大門

中國內地及台灣文章最多,各八篇,韓國七篇居次席,香港及日本則是各六篇。各地童謠、兒歌主題文章也是共六篇,香港方面有中文大學錢穆及胡忠圖書館主管馬輝洪老師的「那一顆童心-何紫兒歌淺析」,介紹香港兒童文學泰斗何紫先生兒童代表作「我的兒歌」。正如馬老師文章所引述,在何紫最早期的兒歌集「創作幼兒歌譜」封底,就有這樣的文字「嘗試用清輕的節拍,簡短、淺易的歌譜,音階一般不超過八度,使兒童易唱易學」。這樣看來,無論何紫、韋然、鄭國江老師,加上音樂讓小朋友可以同聲合唱,似乎是香港童謠、兒歌的傳統。


何紫的「我的兒歌」封面

不同地區童謠、兒歌的發展

不同地區對童謠及兒歌,又有什麼不同的理解呢?中國著名兒童文學理論家蔣風敎授,前浙江師範大學校長,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內地兒童文學界掌門級人物。他在「童謠、兒童、幸福-童謠帶給孩子一生的幸福」的發表文章中,定義「童謠」由民間隨口編湊而成,「兒歌」由作家用民間「童謠」格式,以音樂感強,詩歌化的文體所創作。「兒歌」是「童謠」從田野文字修練而成,精準創作出來的兒童文體。蔣教授特意以「催眠歌」(搖籃曲)為例,講述母親輕聲吟唱的曲調,已經能安慰孩子舒緩入睡,但在兒童文學家陳伯吹筆下的「催眠歌」就更加充滿詩情畫意。文章中,讓我們看到兒童文學家的任務,是為兒童製作快樂的工匠,關乎社會發展,似乎不能,也不必考慮市場需求,可以努力在技巧及藝術上,精煉而得到充分發展。童謠、兒歌是否已經成為文體,與音樂有了距離,成為閱讀的文學作品,而再不是唱頌情懷的歌曲。


兒童電視節目主題曲,成為香港廣東話兒歌黃金時期的主流

陳伯吹是內地重要兒童作家

內地童謠、兒歌由繁榮走向邊緣

童謠、兒歌是兒童最早接觸的文學樣式,對兒童心靈世界影響最直接。來自山西太原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崔昕平博士。講述內地童謠、兒歌的發展歷史,從1949至66年,一大批優秀人才及作品出現,兒童詩人郭風、田地、金近、賀宜、魯兵、聖野、張繼樓等等,開創了多元風格與題材。1978年至九十年代,在改革開放的帶動下,開創兒童文學的黃金期,也迎來童謠、兒歌的繁榮日子。到二十一世紀,受到幻想小説、校園小說潮流的沖擊,童謠、兒歌走向式微及邊緣化。可惜文章沒有講述文化大革命期間兒歌作家的遭遇,與今天實際情況,有點可惜。

內地童謠、兒歌已經成為詩詞文體,多於開懷頌唱的快樂樂章

崔博士更就過去童謠、兒歌繁盛時期創新開拓的面貎,進行分類及分析,包括:童話敘事詩、兒童抒情詩及童心格調詩。他用高洪波的「一根狗毛一首詩」為例子,介紹「童話敘事詩」,就是以詩體去描繪一個童話故事。他又以祁智的「星光詩人」及康雪的「天才蔬菜」,講述以兒童豐富色彩的心靈,淡淡對生活憂傷的描繪,一種充滿感情,又不是成人那種複雜思念的情感糾結,一種童真情感世界的「詩歌-童話抒情詩」。最後,以高凱的「一只鞋子偷偷地跑了」、喬小娟的「路中央有一只蝴蝶」、玄武的「臭蛋說,種月亮」,講述一種純粹兒童鬼馬、精靈、奇思、妙想,讓人充滿幻想與童趣,樂透而心動的「童心格調情」。詩詞文體的發展,與香港遊戲化歌曲的發展,可能真的有所不同。

二十世紀初韓國兒童文學巨匠方定煥的兒童解放與童謠

韓國的童謠、兒歌又有另一番景象,記得幾年前參與首爾兒童藝術節,開幕典禮中也有加插兒歌合唱表演,傳統音樂伴奏,加上戲劇化的表情、動作與台位,童謠不失民族感覺外,還有一種活潑及現代感。可惜,是次大邱會議韓國方面只有童謠演唱的表演片段,並沒有韓國當代童謠、兒歌發展的論文,反而有一篇二十世紀初日佔時期,著名童謠作家方定煥的介紹,就是前韓國童詩文學會長全炳昊的「方定煥的感性解放運動和童謠」。方定煥1881年出生,兒童時家道衰落,上學午飯時只能以水充飢。貪苦成長的他痛恨儒家封建陋習,當時的孩子連哭、笑及玩耍的權利也沒有。二十世紀初踏上留學日本的道路,學習兒童文學與兒童心理學,終其一生奉獻給兒童感性解放運動。


方定煥是韓國兒童解放運動及童謠創作的偉人

以童謠成就對兒童權利發展的理想

「兒童感性解放運動」就是給孩子們尋找快樂,允許兒童自由行動,獲得「玩耍的生命力量」。理念可以算是非常超前,很有幾十年後「聯合國兒童權利宣言」的影子。方定煥以創辦兒童雜誌「兒童」來推廣他的理想,在當中發表三百多篇童謠作品。連徒弟,就是後來的韓國童謠之父尹石重也受其影響,開創韓國童謠的黃金時代。方定煥對孩子說:「讓我們成為生氣勃勃又真實的少年吧」。對當地影響依舊深遠,現代韓國對兒童尊重的態度,兒童劇與繪本輝煌成就的出現,或許是有跡可尋。方定煥的心志與香港的何紫何其相似,正如馬輝洪老師論文的最後一小段:「何紫身體力行,為兒童寫下一首又一首的兒歌,陪伴他們成長,描繪快樂幸福的人生」。韓國5月5日兒童節,因為方定煥的貢獻及努力,成為當地的法定假期。


因為方定煥的貢獻,5月5日韓國兒童節是「法定假期」

台灣1960年的兒歌,成為暢銷文創產品

台灣方面也有一篇有關久遠日子童謠與兒童生活描繪的論文,就是周惠玲的「天真與經驗之歌-從幸福唱片「童謠世界」試探1960年代台灣兒童生活面貌」。要瞭解一些年代久遠的人民生活面貌,特別是不受重視的兒童,口耳相傳的童謠,可能是可供探索的史料。1960年代童謠在台灣受到歡迎,開始成為文創商品。當地早在1930年代,曾經有過流行歌曲熱潮,但多以成人為對象,童謠也有,不過只是從日文翻譯灌錄製作。戰後,兒歌開始蓬勃,不少童謠唱片發行,到林福裕開設的「幸福唱片公司」(Lucky)原創的氣氛大盛,創下百萬張兒歌台語、國語唱片的暢銷記錄。這現象與七、八十年代辛尼哥哥及鄭國江老師的廣東兒歌唱片的銷路熱潮不遑多讓。以民眾的語言,說群眾心聲的作品自然受歡迎,文創商品就是如此,當年台灣與香港的兒歌能突圍而出,與當代社會天時、地利與人和,及語言不無關係。


六十年代,台灣人民生活簡單,孩子不單溫飽也有笑容,兒歌是他們當時的重要娛樂

「幸福唱片」的兒歌以歌曲為主軸

林福裕是多才多藝的音樂人,包辦作曲、編曲、指揮等工作,今天網絡上還有不少翻唱他作品的錄映片段,當然我們要注意文章沒有點出的部分,他是以台語創作,及基督宗教音樂背景的支撐。「幸福唱片」的童謠與內地的兒童詩詞重視文字發展明顯不同,是以林福裕的音樂創作為主軸,配上很多其他詩人的台語及國語詩詞,他的作品「天黑黑」連台灣巨星鄧麗君也翻唱,可以看到如何受台灣人的歡迎。根據周惠玲文章他的兒歌內容大致分為四大類,就是「日常生活」、「詼諧趣味」、「學校生活」及「愛國熱情」。其中,日常生活及詼諧趣味兩類,以兒童視線角度看世界萬物。學校生活與愛國熱情則以當年社會需要,對孩子成為理想成人的期望與願景,投射到歌詞之中。

快樂生活中窺探到當年台灣地區的生活面貌

「日常生活」中「三輪車」、「牛奶三明治」、「新年到」、「聖誕老人快快來」,尋常東西成為歌曲主題,歌詞內滿佈是小朋友日常雙手可以觸摸到事物,使我們也可以經歷一次時空穿梭,看看當時的兒童。「詼諧趣味」中,「王老先生」、「數蛤蟆」、「四隻小小鳥」及「我是一隻…?」,都是與小朋友玩語言遊戲之作。四隻小小鳥的歌詞,可以不斷改變多少隻小鳥,甚至是改變不同動物來即興玩樂,與小朋友邊玩邊唱。「我是一隻…?」就可以不斷改變不同動物,小小鳥、小花貓、小蟲蟲,改變不同動物,就有不同動作與反應,小朋友可以一直創作下去。文字遊戲的風格,與香港的韋然作品,可以算是異曲同工,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這些兒歌更加瞭解當年台灣地區兒童的生活面貌。

童詩變幻、模糊,更能代表充滿想像力的兒童

最後要介紹的是東吳大學中文系夏婉雲的「台灣現代詩人童詩書寫初探」。她講述台灣童詩有過蓬勃發展及平穩生根的時期,雖然不比過去但到今依舊有兒童文學家努力從事兒童詩歌的創作。1996年葉維廉找來十四位詩人,與自己一起在三民書局支持下,共同為兒童寫詩,經歷六、七個年頭陸續出版「小詩人系列」二十冊童詩集。為當時兒童詩創作環境打下一支強心劑,打開了一個兒童文學的新局面。童詩比成人詩更靈活多變,夏婉雲就以「小詩人系列」歸納出多個特色,包括:時空與大小可以驟變、句子虛實可以融合、變幻、模糊及多元。於是童詩有了更靈活、更廣闊的世界,更能描繪充滿想像力的孩子小宇宙。大會的六篇論文,讓我們對童謠、兒歌在亞洲的發展,有更深入的瞭解,期望通過研究論文中作品及作家的描寫,更好認識兒童。


小詩人系列

不能赴大邱親身感受當地發展真是遺憾

今次主辦的大邱市,全名為大邱廣域市,是位於韓國東南部的重要工業地區,人口約二百五十萬,面積有香港八成,主要工業包括紡織、冶金和機械。由於地理位置優越,鄰近釜山港,與釜山及蔚山三個東南部城市,結成韓國第二大發展地區,人口是韓國約五分之一,僅次於佔超過一半人口,由首爾、仁川、富川、水原所組成的首都發展圈。釜山是首爾後的第二大城市,人口約三百五十萬,大邱則是第三大,積極發展商業、文化及大型國際會議。過去韓國的國際交流活動都集中在首都發展圈,今次本可以有大好機會看看韓國南部的軟實力,可惜未能親身欣賞及考察這座城市,是我們一大損失,期望下次再有機會。


現場交流永遠十分重要,期待兩年後大阪舉行的亞洲兒童文學大會

會議除了論文,咖啡時間每每更為重要

現場參與研討會,除了可以建立友誼外,看到主辦城市發展實況,也是重要原因。當然,更重要就是在小休期間手執咖啡,及晚上手執啤酒的「外會議」,發問一些大會以外,比較私下,不面對面,就不方便詢問的問題。例如:香港是否有何紫、韋然與鄭國江廣東話兒歌的深入研究?韓國「兒童感性解放運動」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如何,與今天韓國兒童文藝界強調基於儒家思想有什麼矛盾與關係?文革期間兒童文學家的生活狀況?內地對世界「成長文學」是否有更新及全面的論述?台灣幸福唱片以音樂為主,詞人如何參與,題目如何尋找,這方面的資料是否還有保存?日本為何這屆沒有童謠、兒歌的論文?日本兒童對當地出版韓國創作有關日治時期敏感題目繪本的反應?未知是否可以爭取在下屆大阪大會時,補上一筆,互相更多理解。網絡會議就是這樣,只能擁有交流期望,而不容易找到答案。


日治時期,韓國兒童生活十分艱苦

(原題為「微風吹來幸福的味道-第15屆大邱亞洲兒童文學大會演講中的童謠、兒歌題目論文思考」,現題為編輯所擬)

相關文章

【大邱亞洲兒童文學大會】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