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兒童劇及兒童文學幾點構想—阿濃(港台兒童文學大師講座)

 

兒童劇需要經典:每個劇種都有經典劇目,兒童劇不例外。」

  • 孩子也需要經典戲

受到邀請才知道香港有個專業兒童劇團,名字是「明日劇團」,從1984年運作至今,由最初的業餘「佚名劇團」邁向專業,至今已製作了超過100部兒童劇,20多部其他舞台作品。他們並且雙軌發展兒童劇和教育戲劇,服務148間學校。每年在荃灣大會堂文娛廳進行90天的兒童劇演出。可以說他們的底氣厚,條件好。本來答應他們本月赴港主持一講座,因疫情關係只能作視像發言了。發言稿在準備中,近日有些構想,到時提供給參加者,先把其中一些寫下來。

每種劇種都有經典劇目,觀眾百看不厭,甚至是賣座保證。像粵劇的《帝女花》《紫釵記》《李後主》《再世紅梅記》;京劇的《打漁殺家》《借東風》《空城計》《玉堂春》《大鬧天宮》;崑劇的《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芭蕾舞劇有《天鵝湖》《羅蜜歐與朱麗葉》《吉賽爾》《胡桃夾子》。因此我想:兒童劇也應該有經典劇目,新生代的孩子固然會看,即使孩子大了也樂意重溫。孩子並不討厭重溫,記得我的孩子幼時,睡前講故事,他們主動要求講《拔蘿蔔》,每晚都要聽一遍。

就我記憶所及,如今經典的兒童劇(各類)只有《大鬧天宮》《十兄弟》《除三害》《小紅帽》《愛麗絲夢遊奇境》《綠野仙蹤》《胡桃夾子》等。兒童文學家和戲劇工作者能不能從中外歷史、神話、寓言、戲劇中,從本土生活、傳說、風俗中,找到題材,創造出新戲甚至經典來?

  • 神話劇的寫作

說到為孩子創作戲劇,我認為要做到「娛樂性」「知識性」「教育性」並重。最能做到的是「神話」題材。

神話充滿非現實的奇幻,人物、道具、場景都可以天馬行空,發揮最大想像空間。如今電子科技發達,可以滿足編者、導者、舞台設計者所有大膽的想像和要求。這就讓孩子獲得視聽之娛,十分的喜歡看。神話反映了先民的歷史、創造、生活、信仰、情感和民族特性,對認識古文明和本民族歷史以及現代的繼承都有幫助。

神話中的人物善惡分明,勇毅堅定,矢志不渝,為理想、為愛情、為正義不惜犧牲,都是很好的教育題材。

初步想想,可以編寫成兒童劇的神話有以下一些:

盤古開天闢地

舞台上的混沌世界,在盤古的努力下出現美麗新天地,太陽、月亮、星星、雷、雨、電、風、雪都是角色,有符合他們身分的表演,然後是空中的鳥,水中的魚,地上的獸,各有奇特美麗的展示,最後出現了不同膚色、毛髮、動作、聲音的人,匯合成一個美麗的世界。

女媧補天

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間發生戰爭(兩陣營人數可多可少,造型、服裝、動作發揮想像),水神輸了,憤怒下頭撞不周山,天裂山崩……女媧在眾精靈協助下煉石補天。(電子投影機在天幕發揮功能)。最後女媧發現多了一塊未被應用,他們之間有一番對話(可以十分有趣)。

其他可編的戲有《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精衛填海》……都可以有推陳出新、炫目耀眼的發揮。

  • 寓言劇的寫作    

寓言劇適合孩子看

除神話劇外,寓言也可以編成兒童劇,適合他們看。

寓言的特點是有故事,情節簡短,含有教訓。編成小品式的短劇,讓孩子獲得教益。如果嫌劇情短,可以一場演幾個。試舉幾個為例。

鷸蚌相爭

一隻大蚌在沙灘上曬太陽,唱著歌,讚歎生活之美好。一隻水鳥飛來沙灘覓食,說自己肚子餓了。當牠發現打開殼的蚌時,表現欣喜,冷不防啄進蚌殼裡。蚌立刻把殼關閉,雙方糾纏爭鬥,像跳雙人舞。蚌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沙灘上就有一隻死鳥!」水鳥的嘴被鉗著,含糊地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沙灘上就有一隻死蚌!」這時一個漁夫出場,訴說生活艱難,昨天捉不到魚,今天的午餐還未有著落。當他發現沙灘上有爭持不下的蚌和水鳥時,大喜過望,把牠們齊齊捕捉了,高高興興回家去。這時合唱響起:「可憐相爭的鷸蚌,讓漁人得利,枉送了性命一雙!」

自相矛盾

街頭,鑼鼓聲中,一漢子引來一批觀眾,耍了一套武藝,開始售賣兵器。先是賣盾,說是非常堅固,世間沒有任何利器能把它刺穿;再賣長矛,說是非常銳利,沒有任何東西不能刺穿。這時一位老者問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結果會怎樣?」漢子尷尬,期期艾艾:「還……還沒有試過。」

中國寓言故事甚多,像《濫竽充數》《鄒忌窺鏡》《東郭先生》都可編演,外國的《伊索寓言》,其中不少經典如《狼來了》《龜兔賽跑》《獅子和老鼠》都可加枝添葉,使孩子覺得好看。

  • 歷史劇的寫作     

歷史兒童劇難寫

中國有5000年歷史,讀中國歷史比讀歷史較短的美國、加拿大歷史難多了。歷史事件多,是不是兒童劇的題材也多呢?這又不是,因為歷史事件離我們遙遠,許多事件難望孩子理解和感興趣。而且許多歷史故事講的是你爭我奪的覇凌和陰謀,講的是互相殘殺,講的是成則為王,敗則為寇,是非並無標準。

學校或劇團要演出歷史劇,在服裝和道具上都有歷史性的要求。演員的對白即使不必完全依照那時代的口吻,但出現當代的一些語彙只會引人發笑。

以下幾個故事可以一試。

除三害

周處跟老虎博鬥,殺了老虎。周處跟蛟龍作戰,又殺了蛟龍。全身受傷、筋疲力盡的周處夜間從河裡上來,聽到人們在飲酒慶祝,說本地三大害:老虎、蛟龍和周處都死了(大家以為周處在跟蛟龍作戰時死了)。周處聽了心裡痛苦,找陸雲老師訴苦。老師要他讀書求上進,說永不嫌遲。戲的最後有合唱:周處有志除三害,改過自新把名揚。(故事見《晉書‧周處傳》《資治通鑑》)

馮諼市義

第一幕 馮諼見孟嘗君,說自己一無所長。

第二幕 馮諼彈劍而歌,索取好的待遇。

第三幕 馮諼替孟嘗君往他的封地收賬,要他買家中缺少的東西回來,馮諼去到假傳主人意思把借券燒掉。百姓高呼萬歲。馮諼回來說把「仁義」換回來了。

第四幕 孟嘗君有難回鄉,百姓百里外相迎。孟嘗君感動說:先生買回來的仁義我今天看到了。(故事見《戰國策》)

其他可編劇的最少有《負荊請罪》《易水送別》。

  • 兒童文學與兒童劇

兒童劇是兒童文學的一個類別,但所有兒童文學向兒童劇借鏡的地方不少。兒童文學可以向兒童劇學習甚麼?

兒童劇是兒童文學中一個文體類別,跟童話、神話、歷史故事、生活故事、小說、寓言、散文、童詩並列。兒童劇有他的特點,其他的文體可以借鏡於他。

兒童劇重視故事性,孩子也喜歡聽故事,怎樣把故事說得津津有味,有懸疑,有笑點,出乎意外,高潮疊起,所謂戲劇效果,是所有兒童文學可借鏡的。原來兒童小說、童話故事中長篇幅的風景和心理描寫,往往被讀者不耐煩地略過。加強、加速故事情節的發展,更能吸引童年讀者。

兒童劇重視角色的個性,很節儉的使用演員,讓他們的性格生動、典型、突出。寫兒童小說、童話故事時也可遵循這原則。角色不輕用,用則有他的作用,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不可少。整本《西遊記》主要角色只得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四個,除沙僧個性模糊外,其他三個都很立體。這是中國古典小說中唯一算是兒童文學的一部。

兒童劇重視語言,情節通過語言發展。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符合他的身分和個性。寫兒童小說、童話故事,也要把對話寫好。像人們評論《紅樓夢》,光看對話已經知道是誰說的。如果把對話寫成都是作者自己的風格、語氣,那就很失敗。因此寫對話時要注意他們的時代、地位、年齡、性別、職業、個性、心態和處境,還要配合讀者的接受能力。

所以寫對話是要花點心思和氣力的。中國傳統戲劇在這方面做得極好,可借鏡。

  • 童話的寫作     

童話—兒童文學的主幹

兒童文學具備所有文學體裁:小說、散文、詩歌、戲劇……而以童話為主幹。童話之父安徒生,以奇妙的幻想,無情的現實;美麗的境界,悲哀的命運;深深的傷感,暖暖的溫情;述說了許多動人的故事:《賣火柴的女孩》《海的女兒》《拇指姑娘》《冰雪女王》《豌豆公主》《醜小鴨》……成為全世界孩子們的睡前故事,大小熒幕上萬眾注視的影像。       

安徒生是我終生學習的對象,我在《阿濃說故事100》中寫了100篇童話,運用童話可真可假、自由書寫的特色,講了100個有趣的故事,我扉頁上寫道「從3歲到100歲都適合的童話故事」,孩子看情節,大人領略其中情味。而孩子在閱讀後,一些「道理」也植根腦海了。       

我改寫了《豌豆公主》,多層床褥下的豌豆不是用來證明她的公主身分,而是激發她適應環境的動力。

我改寫了《拔蘿蔔》,本是我女兒最愛聽的床邊故事,在眾多兔子都沒法把那顆巨型蘿蔔拔出來後,一隻跛腳小兔加入,完成了任務。     我寫了《一把傘公司》,余老闆的出品永遠保用,我寫了他的葬禮:

余伯的兒子站在小山丘上,只有他一個沒有打傘。雨絲中他看見一道長長的傘流,差不多有兩公里長,這些大大小小、不同顏色的雨傘,是他父親五十年的成績。其中當然有一些,是他幫著做的。

這三個故事的教育性也就不用我說了。而這三個故事都是可以改編成戲劇演出的。

  • 童話的寓意     

「學習不同視角看問題,面對人生境遇態度的示例  。  」

童話的寓意

寓言的寓意很重要,最初的《伊索寓言》在故事結束後,加上一句:這個故事教訓我們……後來的版本開始取消了。重視寓意,故事部分就比較馬虎。童話剛相反,故事要精彩,寓意被隱藏,有時還造成不同的解讀。

為了吸引小讀者,童話或童話電影,利用現代科技,把故事表現得目眩神迷,表面很熱鬧,剝開來卻一無所有。這樣的作品是沒有靈魂的娛樂工具。

剛才我舉了三例談童話中的教育意義,現在舉例談童話可以幫孩子善於用不同視角看問題。

《父子賣穀》本來說的是盡信人言,會無所適從。我改寫為「別人的話,似乎不能完全不聽。」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

《惡夢枕頭》說的是夜間發惡夢,醒來會開心原來不是真的;而做了個好夢,醒來一場空,那才影響情緒。因此我們看事物不能只有平常觀點,要學會從其他角度看。

安徒生不逃避跟孩子講死亡,《賣火柴的女孩》是其中一個。怎樣面對人生各種境遇,包括逆境和死亡,作家不應迴避。

我改寫了《青蛙王子》,女孩和王子都被巫師變成青蛙,在池塘裡一同生活,我不認為是悲劇,「美麗的月色下他們閣閣地你唱我和,看來日子還過得不錯。」隱藏的說話是:因為他們相愛。

《清晨的露珠兒》已被鍾秉瑜女士編成芭蕾舞劇,在香港多次演出。人生如朝露,面對生命短暫的露珠兒們要在消失前找到生命意義。他們各自找尋到自己的方式。最後一小群被白鷺帶上了天,看到了美麗廣大的世界,在下墜地面消失之前,都微笑著說:「我們真快樂呀!」 這是作家最感困難的對孩子的死亡教育。

  • 兒童劇和兒童文學的互動  

兒童戲劇作為兒童文學的載體

兒童戲劇是兒童文學的一個類別,卻又是兒童文學的載體之一,而且是最有力的載體。通過戲劇,包括舞台劇、廣播劇、歌劇、舞劇、默劇、電視劇、電影,把各類兒童文學廣為傳播,那是以億計的大群體。

有一句話說「兩條腿走路」,我卻認為要「百足那麼多的腳」,從最簡單最古舊的方法到最先進成本以億計的大製作。

戲劇可由家庭開始,讓毛公仔擔任不同角色,自編自導自演,是一項有意思的親子活動。然後是學校課外活動,有班際、社際、校際的戲劇比賽或匯演。除舞台劇外,如限於設備,可嘗試木偶戲、廣播劇、默劇。請專業人士作指導,製作舞台和木偶,傳授默劇技巧。

記得香港曾舉辦學校戲劇匯演,疫情過後,這樣的全港活動能否恢復?這些年中國流行「小品」戲,「春晚」必備節目。學校戲劇匯演也可以「小品」方式進行,每個戲以10分鐘為限。這形式更有利於普及。

說到兒童劇的寫作,記得香港李援華先生出過兒童劇本集外,就不曾再見過。因為被視為「票房毒藥」*。曾大受歡迎的香港電台兒童電視戲劇節目《小時候》《陽光下的孩子》《晴天雨天孩子天》《柏林週記》,這樣的節目如今只能重溫。我曾寫過幾個適合兒童看的電視劇:《大家來照鏡》《哈囉,牛仔!》《魚在水中游》《天生你材》,近年類似的戲好像很少見。

或許我離港後對香港情況比較疏離,對「明日」這樣的兒童專業劇團竟無所知,這也說明「明日」要加大宣傳,同時讓活動更為普及。加強與電子媒介的合作也必不可少。

由於孩子對圖像比文字更感興趣,繪本的興起既是文字的退守卻也是進取。把好的兒童劇劇照製作成繪本,是從前連環圖嘗試過的,也不妨一試。百足同時啟動,期望帶來兒童文學的繁榮。

*根據林文寶老師《兒童文學與閱讀》一文中引用葉可玉女士的調查:三至六年級兒童喜歡的書籍完全沒有「劇本」,表示不喜歡的卻三至六年級都有。說明劇本作為書籍是不受歡迎的。但劇本一成為影視劇,立即俘虜大批觀眾,這個情況很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