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藝術教育機構海外與兩岸交流合作演出項目

 

明日藝術教育機構海外合作演出的原因

經過35年的的努力, 作為一個香港小型獨立自主經營的藝術團體,能寫下跟歐、亞、南北美洲二十個國家合作,製作二十多個兒童劇演出劇目及多個專業兒童劇培訓的輝煌戰績,加上大量兩岸三地的合作項目,譜出一本,不易念,而難忘的經。

華語兒童劇發展比較困難,因為嚴格上而言,兩岸以感動兒童而不是訓誨他們的兒童劇,不是學生參與成人化戲劇的校園劇,不是成人觀眾劇團偶然做一個家庭節日劇目,是以兒童的心為念,而非市場策略或政策宣傳為本的當代兒童劇,在我們當中就只有不過三、四十年的經驗,內地始於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的《月光搖籃曲》,台灣是九歌兒童劇團的《東郭獵人狼》,香港是我們的《龜丞相》。世界兒童劇也是一個不到百年的新生品種,可供查閱與模仿的成功實例與文獻已經不多,書籍更是鳳毛麟角。研究及總結兒童劇及戲偶兒童劇,對兩岸而言,就算已經踏入二十一世紀接近二十年的今天,也感困難,更何況是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彈丸之地,文化沙漠的香港。

來華藝團,在兩岸演出的西方兒童劇,因市場需求,多是無語言為主,使我們更難窺探世界兒童劇的全貌。交流方面又過於形式化,官方又沒有長遠探索跟進計劃。購票主權又在家長手上,加上市面上很多家庭娛樂表演及社會宣傳劇,都打著兒童劇的旗號,使兒童劇的面貌更加模糊不清。

如何成功平衡兒童心理成長需要,又能有深入探索各種表演技術與兒童劇藝術概念機會,成為我們真正的目標。海外與兩岸的合作演出項目,使我們寓表演於研究、學習,又可以從中獲得香港政府資金的贊助,是機構多年來的兒童劇發展策略,演出是外層包裝,骨子裏是交流學習的機會,自1991年捷克至今已經有28年。劇目交流一方面為我們帶來很多兒童劇表演概念,特別是以戲偶為主的表演手法與技巧,這些戲偶的應用與掌握,也是我們極為重要的學習。

反思、記錄、分析、研究,是一個35週年機構的重要工作,記錄海外及兩岸合作演出計劃,自然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希望可以借此,為未來開拓兒童劇藝術,能夠總結更多寶貴經驗。

 

上圖:91年捷克布拉格的交流

 

合作最多的海外藝團

二十多年的文化交流、演出合作,當然是已經相識二十年的比利時老友 Ronny Aelbrecht 。他主領的 Figuren Theatre Vlinder & CO 是與明日藝術教育機構合作最多的海外藝術團體。1999年在捷克布拉格第一次看他的演出,深深受到感動,當年看到的劇目,正就是後來2015年從新在香港排練,在荃灣大會堂推出二十多場的《青蛙小王子》。認識不到一年,我們已經協助 Ronny 與藝團赴泉州國際戲偶節演出。後來兩度協助他們在內地與不同單位排練普通話版本的《青蛙小王子》,最後一個版本叫《開紅色跑車的小青蛙》,在內地演出至今已經超過五十場。

上圖:2015年的《青蛙小王子》

 

2005年我們合作,在「文化大使計劃」資助下,香港巡迴演出《潔具也瘋狂》二十多場,及進行「物件劇場大串燒」的培訓項目。2006年更在比利時 Ieper 市推出「中華之窗-傳統木偶皮影展覽」,介紹中國戲偶、皮影文化。2010年 Ronny 與我們在荃灣大會堂演奏廳推出《蔬菜小紅帽》,一個以「蔬菜」作戲偶的大舞臺節目。Ronny 對我們戲偶表演能力的提升幫助很大,特別是物件劇場的啓蒙,及人與偶同台的故事劇場表演。

上圖:2010年的《蔬菜小紅帽》

 

我們最大型的合作項目

劇目巡迴歐亞四十五場,應該是大部分藝團的夢想,其實我們已經做到了。《超級英雄( Super Hero )》,是一個在2012年由韓國、奧地利、克羅地亞、日本、俄羅斯、香港及台灣等七個地區合作的兒童劇項目,各個藝團與地區,各支持一個年輕表演藝術家,在沖繩、奧地利進行培訓、學習與排練,最後巡迴歐亞各地。導演是世界著名兒童劇權威 Ivica Simic , 同年他更為我們與高雄藝術教育節合作項目,重新導演他的著名作品《跌倒的藝術》。Ivica 對兒童劇深度,與藝術的追求,是世界知名的,他導演的劇目自然與一般兒童劇不同,他追求兒童用思考觀劇,追求舞臺對兒童及成人同樣有強烈衝擊與感染,開啓我們藝術的眼光,兒童劇不再是「兒戲」之事,可以比成人舞臺更藝術,更有深度,一樣可以深受兒童歡迎。

上圖:2012年的《超級英雄》

 

我們的海外演出交流合作從1991年開始

1991年我在香港演藝學院科藝學院全職擔任道具部的教學工作,同時業餘參與當時機構的藝術策劃,此刻正是世界舞臺設計四年展 (PQ 91 ),我有幸擔任當年學院海外交流展覽活動的領隊老師之一。展覽期間大會安排周邊很多藝術表演活動,加上布拉格本來就是一個藝術殿堂城市,二十多天的訪問,我個人就看了四十多個,風格不同的表演藝術作品。

當然,自87年機構團隊已經期望全力發展兒童劇,所以我的考察也以此為目標。91年在捷克的發現,兒童劇分「話劇」、「音樂歌舞劇」及「戲偶劇」三大類型。戲偶兒童劇也分成:1、發展自基層,街頭說唱藝人的「故事劇場」;2、發展自宮廷及上流社會木偶表演,以劇場表演為主的「戲偶舞臺劇」;3、發展自家庭戲偶傳統扮演玩具的「公仔箱劇場」;4、還有,受現代思潮影響,進行戲偶解放的「物件劇場」。後來,1993年及1997年在美國考察學習兒童到得到印證,更從康州大學巴特教授及紐約藝術家 Stephen Kaplin 的指導下學會了第5個戲偶兒童劇的類型-光影劇埸。這些發現,對我們十分重要,也使我1992年後全力投身在機構的發展,而不同兒童戲偶劇藝術概念,也成為我們二十多年來藝術的追求。

1991年各演出中,對我影響最深刻,當推保加利亞 Credo 劇團的 《Le Mantear (精靈)》,此劇以廢棄物件作戲偶,集「物件劇場」與「故事劇埸」的混合體,無論故事與形式都深刻感動了我,講小精靈尋求農夫幫助成為真正的人類,後來成為年輕人類,明白真正的人,需要為理想而犧牲。

 

第一個海外合作劇目-小鞋左左

91年,捷克之行使我們認識東歐十分流行的「故事劇場」式戲偶。我們當然期望可以實踐與應用,以此作為劇目創作。其實,早在1990年通過莫昭如的介紹,一早已經認識了途經香港的捷克年輕戲偶藝術家 Marek Becka ,布拉格再次相遇他與他的「肉餅劇團」,對當時佚名劇團(明日藝術教育機構當年半職業年代的名字)而言,可以說是如魚得水,一拍即合,馬上提出合作要求。他們是一群由八十年代未,布拉格表演藝術學院-另類表演學院畢業生組成的劇團。我們的夢想得到「香港藝術節」支持,94年我先赴捷克與他們共同創作,95年回香港排練,以《小鞋左左》出現在香港藝術節的節目表。

上圖:1995年《小鞋左左》

 

從此以後,「故事劇場」技巧成為機構表演的常客, 《醜小鴨的月光」》、《我是大熊》、《小騎士大冒險》、《銀河列車》與《夢想號出發》等等,幾乎每年都有。91年 布拉格的機遇可以算是天從人願。

上圖:《我是大熊》

 

戲偶舞臺劇-小英雄

2002年,我們與匈牙利布達佩斯戲偶藝術劇院進行兩年交流互訪,在沙田大會堂演奏廳推出《小英雄》,使我們對「戲偶舞臺劇」製作有更充分的掌握,對戲偶的走位,出入場的各種安排,如何配合戲偶動作與演員情感的表演,靈活轉場(佈景的轉換)的技巧,有了詳盡的瞭解與應用。

上圖: 匈牙利的《小英雄》

 

我們回訪布達佩斯的是以美國學習回來的《光影劇場—香港傳奇》,技巧源自康州大學巴特教授與 Stephen Kaplin 分別與我們合作所學到的,是我們光影劇場的第一個大製作,此劇也到訪過多個不同地方,及後《青蛙新郎》、《李師父與他影子劇團》,及去年的《七彩夜派對》,都是我們的「光影劇場」重要發展。

而《狐狸孵蛋》、《白雪公主的七色彩虹》、《睡美人》、《糖果屋》與《追夢王子》,則是我們「戲偶舞臺劇」的代表作,「戲偶舞臺劇」與「光影劇場」同樣是我們機構的重要表演型態。

上圖:《睡美人》

 

物件劇場與公仔箱劇場

2005年與比利時的 Ronny 合作《潔具也瘋狂》及「物件劇場大串燒」,已經把「物件劇場」技巧與表演形式完整呈現,《我想要愛》則是「物件劇場」與「故事劇場」的結合,《蔬菜小紅帽》是以「蔬菜(物件)」作戲偶的重要實踐。

上圖:《蔬菜小紅帽》

 

2013年的《風箏男孩》,是我們運用「公仔箱劇場」的代表作,「公仔箱劇場」與演員之間遠景、近景,可以任意飛翔半空的場景,並與真人演員的感情完整結合,使戲偶表演更靈活,《雪人》則是放大版本的「公仔箱劇場」,這個概念是1997年跟紐約 Stephen Kaplin 與馮光宇學習回來。

上圖《雪人》

 

明日藝術教育機構從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的最初十年,十多年間從歐美學習回來的五個戲偶兒童劇的不同概念,充分掌握與應用。踏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形體、舞蹈、嬰兒、感觀、傳統表演的兒童劇,青少年觀眾發展與前衞抽象兒童劇場等等的劇場發展型態,又成我們新的挑戰,成為未來的發展機遇。

 

戲偶藝術的全面引進

戲偶兒童劇除了型式外,操控木偶的品種,對兒童劇發展也十分重要。

1992年 機構開始製作「大木偶」,源自我在1991年 捷克學習,與1993年 紐約學習的經驗。特別是1993年 參與麵包與傀儡劇團紐約中央公園的演出。《周處除三害》、《十兄弟》、《七彩象飛飛》與《八彩恐龍》是我們的重要大木偶回憶。

1997年 的《三毛流浪記》是1996年引入廣東省木偶劇團「杖頭木偶」技巧培訓的基礎。

上圖:《七彩象飛飛》

 

1998年 引人美國的「光影戲」,而「傳統皮影」技術則在 2008年 我們與李建新師傅合作開始。2017年 我們更與土耳其傳統皮影戲大師 Cengiz Ozek 合作,製作《阿凡的故事》在香港及土耳其雙邊巡演,作為土耳其皮影擁有五百年的歷史的記念活動。

上圖:李建新師傅

 

2001年 機構引進「布袋戲偶」藝術,我們大膽請來英國 Punch and Judy 傳統布袋戲專家Frederick Konrad 與章州、廈門的布袋大師莊陳華老師同月赴港,培訓我們的年輕人,使我們掌握了布袋木偶的竅門。這也是機構為什麼能演 Punch and Judy ,也能輕而易舉地把布袋應用在兒童劇演出上的原因。《小族長》、《少年黃飛鴻》及《屋頂上的小飛B》正是我們的精彩作品。

上圖:2001年「布袋偶培訓」

 

上圖《漫話西遊》

 

2006年 的《小小天鵝湖》與 2007年 的《狐狸孵蛋》是機構「執頭偶(鐵枝)」的精彩節目,源自2002年 與九歌兒童劇團《城隍爺傳奇》的合作。

2018年 我們請來西班牙巴塞隆拿「提線木偶」藝術家 Pere Bigas 來港與我們合作演出《小松鼠大板牙》,並且舉行工作坊。從這一天開始,杖頭、布袋、鐵技(執頭)、提線木偶、大木偶與皮影等傳統戲偶品種已經全部引入,希望未來我們會有更多不同木偶表演品種的兒童劇。

 

嬰幼兒主題兒童劇的海外交流與學習

嬰幼兒戲劇主題是近二十年世界兒童劇勢頭發展最盛的年齡段劇種,為了可以更能服務嬰幼兒,機構部署了一個較長時間的學習計劃,從邀請訪港演出,到海外考察、觀摩,閱讀、硏究,進行了一連串探索。

2018年 是機構面向嬰幼兒服務成熟的一年。我們請來挪威 Theatre Fot (步伐劇團)的總監 Lise Hovik 主領一個嬰幼兒(六個月至兩歲劇場)戲劇工作坊,讓我們對如何運用肢體動作、聲音、視覺、光影、重複、分散、組合等,吸引嬰幼兒專注與鎮定情緒的技巧,得到充分的練習與掌握,並研究如何運用舞臺元素去刺激其左右腦的開發,吸引他們專注引向主題,建構他們左右腦發育及多元智能的開發。

在培訓的「實習演出」中,我們已經可以使參與觀賞的嬰幼兒安靜、投入,目不轉睛地專注在我們主題上,這是我們一個寶貴的經驗。

 

嬰幼兒劇場製作的開始

機構對嬰幼兒戲劇的興趣源自 2008年 在西班牙觀看到多部歐陸嬰幼兒劇場開始,2010年我們開始在這方面進行製作,請來阿根廷 Buenos Aires 劇團與我們合作《小豆夢飛翔》,一個彷佛是立體繪本的戲偶演出,通過「講故事」的手法,從一數到七,一幕一幕立體動態圖畫書般與孩子分享成長的階段,以簡約的戲偶動作,聲音反應與操偶師的交流,從學習走路到上樓梯,從吃東西到音樂,從擁有到分享,從自立到交友,就是從半歲至六歲的成長心路歷程,年幼的孩子看到自己的身影,愉快地從演出中獲得感染,作好成長的準備。

這是機構一連串嬰幼兒劇場的計劃起步,探索當中的理論、技巧、手法、型式的應用與發展。

上圖:《小豆夢飛翔》

 

2011年 第二個嬰幼兒劇場探索劇目,請來西班牙希航市的 Teatro Plus 加速度劇團,與我們合作一個沒有太多語言,混合小丑與戲偶技巧的演出,以年齡偏低的幼兒為主要觀眾群的劇場《不要搞爸爸》,嘗試用非語言的表演與幼兒溝通,如何在娛樂為主的小丑表演方式中,通過放鬆的表演手法,使幼兒投入、喜愛與感動,達成幼兒娛樂與訊息的平衡。

經過多年的資料收集,專家到訪,海外考察、觀摩、閱讀、學習,2019年我們將會在「荃灣大會堂埸地夥伴計劃」推出自已的「嬰幼兒劇場」,一個大膽探索嬰幼兒恐懼的戲劇「怕怕很好玩」。與孩子一起,面對怕怕,勝過怕怕,及接觸懼怕,把害怕化身成孩子正面的「謹慎」力量。

上圖:《不要搞爸爸》

 

海外合作交流演出的重要

海外合作交流演出是我們藝術力量的加油站,這也是場地夥伴計劃 (VPS ),場地與藝團作長期有規劃下合作的重要特色,對香港文化長遠發展作出重要藝術貢獻,也是一個開拓觀眾的重要文化政策,使嬰幼兒與兒童觀眾的拓展得到加強。

場地夥伴對我們未來十分重要,應該更積極、更全面,並進一步深化,加強各方面的學習與探索計劃。期望使全香港所有舞臺場地通過夥伴藝團的合作,更有個性與特色,成就更多愛好文化的觀眾,文化社會才能渾然天成。

 

其他精彩海外合作

除了之前介紹過的各國合作,還有很多難忘的製作,包括:與保加利亞 Varna 劇團及台灣朱曙明合作的《終點前的流星雨》(2018);與奧地利 Theatre Trittbrettl 的《奇幻牆紙》(2016);與阿根廷 Asomados Y Escondidos 的《結他手與不速客》(2010);與法國 Compaqnie Choc Trio 的《烤餅裡的超級大秘密》(2014);與新加坡與日本沖繩的《藍就是天圓就是月》(2014);與羅馬尼亞 Tandarica Animation Theatre 的《漫話西遊》(2013);與美國 Mabou Mines 與廣西木偶劇因的《反鬥兔智鬥聰明猴》(2009);與美國亞特蘭大木偶中心與廣東省木偶劇團的《布套兔》(2003);與美國 Chinese Theatre Workshop 的《哪吒》(1999);與美國 Larry Hunt 的《拉你嚟變變變》(1998);與美國康州大學木偶系、Larry Hunt 及廣東省木偶劇團的《奇幻之旅》(2001);與馬來西亞與香港不加鎖舞蹈團的《九色鹿》(2009)。

上圖:《烤餅裡的超級大秘密》

 

上圖:《九色鹿》

 

上圖:中、港、美合作的《奇幻之旅》

 

兩岸三地的互動同樣重要

經過介紹明日藝術教育機構與海外合作演出之後,讓機構數算一下,對我們發展同樣重要的兩岸互動,各地藝團對我們的啟發與幫助。

內地與我們合作最多當然是廣東省木偶劇團,特別是在李域超團長時期的開放思維下,我們之間可以算是合作無間。台灣彼岸合作最多,自然是九歌兒童劇團及當時的團長朱曙明。香港藝術家方面,則是由湖南移居本地的國家一級傳統藝人,皮影大師李建新師父,共合作八次之多,包括與羅馬尼亞合作的《漫話西遊》,與土耳其合作的《阿凡的故事》。當然,還有來自晉江移居香港的布袋大師李貽新師父,與我們合作精彩的《少年黃飛鴻》。

 

第一個內地合作單位-揚州木偶劇團

明日藝術教育機構第一個合作的內地單位不是來自廣東,反而是揚州木偶劇團,於 1996年 合作演出《森林小子》,我們把在捷克及美國所學的所有技巧全部導演在當中。全劇以即興排練方式,在當地運用了五個星期生產出來,在沙田、屯門、荃灣大會堂的演奏廳推出,算是當年兒童劇盛事。

上圖:《森林小子》

 

合作最多是廣東省木偶劇團

1997年 廣東省木偶劇團開始與我們合作,首先進行杖頭木偶的專業培訓。同年與上海漫畫大師的後人,進行三地合作,推出《三毛流浪記》。2000年 加入美國的面具及開合口偶製作了,創作新三毛的故事戲偶劇《三毛太空漫遊》,今天香港電視熟悉的「蝦頭」也是當年演員之一。

上圖:《三毛流浪記》

 

1999年合作製作《花木蘭》於廣州羊城藝術博覽與《星海黃河》同獲金奬。2000年我們巡迴美國演出「杖頭木偶精華」一個多月。2001年與我們及美國合演《奇幻之旅》。2002年合作在藝術中心推出《長襪子皮皮》。2003年我們、美國亞特蘭大木偶中心合作《布套兔》,2004年共同參與上海國際木偶總動員演出。2005年與我們、台灣九歌兒童劇團合作《淘氣娃娃夢神仙》,兩岸三地巡迴演出。

我們合作努力把杖頭擺脫傳統戲曲木偶的困制,成功地開創當代舞臺面貌,受到內地、香港、台灣及美國兒童觀眾喜愛。

上圖:《布套兔》

 

台灣九歌兒童劇團的合作

除了三地合作的《淘氣娃娃夢神仙》外,2002我們也合作了《城隍爺傳奇》,並於2003年我們把《一千隻警衞貓》搬上臺灣全島巡迴。2005年合作在西班牙 Tolosa 推出「中華之窗」,一個介紹中國木偶皮影專題節目及展覽計劃。

朱曙明團長從劇團退休後,再與我們及保加利亞合作《終點前的流星雨》。九歌兒童劇團同時是我們在過去二十年台灣研究、考察、學習「教育戲劇」的領航員。

上圖:《終點前的流星雨》

 

廣西木偶劇團也有重要合作

除了2003年的《小小魚仙子》外,2005年合作《小小天鵝湖》,也參與2009年我們與美國紐約 Mabou Mines 劇團的三地製作《反鬥兔智鬥聰明猴》。

我們也合作把2004年版的《醜小鴨的月光》搬到內地巡迴。

上圖:《反鬥兔智鬥聰明猴》

 

內地很多地方也有與我們合作

機構演出兩岸合作新劇本外,也有很多戲偶工作坊。與我們合作,除了廣東省木偶劇團、廣西木偶劇團外,還有漳州木偶劇團、唐山皮影劇團,也帶來很多戲偶藝術的刺激。陸豐皮影劇團與我們合作推出小型演出。我們也安排香港兒童暑期到西安遊學,在「陝西省民族劇院」學習當地皮影藝術。

上圖:漳州的「莊陳華」老師

 

2004年我們也為位於上海的「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統籌「上海國際木偶總動員(藝術節)」,帶來十一個國家的國際隊伍,六十多場的世界級兒童戲偶藝術節節目。2000年與泉州木偶劇團合作,安排大師黃奕缺師父的提線木偶在德國巡迴演出一個多月。

當然,還有唐山、上海、泉州等各地的藝術節演出。2004年在濟南兒童藝術劇院的幫助下,獲山東省文化廳的批准,可以親赴萊西地區研究、考察出土漢朝古墓中的「木俑」,增進了我們對中國木偶在漢朝已經存在,已經擁有歷史二千年的堅信,確定。

 

劇目發展合作

2012年 機構開始與廣州的天賜製作公司合作,先後把《狐狸孵蛋》、《我想要愛》、《醜小鴨(新版)》、《睡美人》、《雪條公主》、《狐狸伯伯幾多點》及《貓咪麼麼》排練普通話版本在內地巡迴。

上圖:《醜小鴨的月光》

上圖《狐狸伯伯幾多點》

 

藝術文化交流是進步的基礎及我們的責任

機構深深相信藝術文化的開放互動,無論是海外或兩岸,彼此之間的協助,才是共同進步的基礎。我們在與兩岸各地戲偶與兒童劇藝術交流中充分展現這個訊息,只有願意合作、交流、學習的胸懷與行動,我們才會彼此更成熟、充滿藝術創作力量,去服務社會。

香港一直都是一個國際化城市,「海內外交流」從來是我們過去重要的文化環節,也是歷史上對中國改革開放的重大貢獻。任何,故步自封,無視兒童劇與戲偶藝術發展的一些世界規律,都是我們的倒退。又或許,彷彿另外一些香港藝團利用一國兩制的漏洞,借交流合作之名,不但沒有進行學習與發展達致雙贏,而是盜取內地藝術團體劇目版權在本港及海外表演,都是對中華文化的傷害。

成為內地與海外、兩岸合作的橋樑,並借此為華語兒童劇場及兒童戲偶劇場發展提供更多藝術概念及表演技術,才是我們的工作範圍與責任。

上圖:與捷克提線大師在保加利亞

 

 

王添強

2019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