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變偶法(三)

百變偶法(三)應用戲偶活動的實務

文:王添強

4/11/2022

前兩篇「百變偶法」文章,引述眾多資料,或許已經讓大家理解「戲偶」應用在輔導、教育及康復工作上的各種可能性及功能。(2018 Athena A. Drewes & Charles E. Schaefer )進一步,要深入研究如何把戲偶應用在需要更多「專業參與」的心理治療及康復工作之先,試以本文討論一下戲偶應用在「一般」社工、老師及家長「能力範圍」,在輔導及教育工作上可以作出什麼的貢獻。(2005 Matthew Bernier & Judith O’Hare)先向大家介紹一般家長、社工及老師都能應付的「應用戲偶」活動,這些能在個別、小組及班課內進行的教育、輔導及復康工作,大致上有四個不層次,分別是:預防、改善、修正及復康。

「預防與教導」是戲偶應用在輔導項目上的第一個層次

「預防與教導」顧名思義就是在孩子成長的關鍵及感敏時刻,以「應用戲偶」手法進行預先的教導及說明工作。工作者(家長、社工及老師)可以通過戲偶小組或單對單的角色扮演,戲偶講故事及戲偶對話之中,滲入正面的生活準則,在孩子敏感期及成長階段的關鍵時刻,預早向他們發放資訊,例如:在小朋友兩歲叛逆期之時,家長可以通過戲偶扮演各種生活規律與標準,讓小朋友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應該,讓他們在這階段有一個明確的生活指引及規範。

雖然小朋友未必會完全遵守,但最低限度如果大人運用戲偶,那比較容易受落的語氣的特色,以堅定而溫柔的方式,不厭其煩地表達的態度,孩子不願遵從也知道自己不對,他們就不會「太離譜」地違反規則,並且知道如何向正確方向改善,擁有努力面向改善的方針。其他成長階段的重要時刻,這些活動也有幫助。當然,關鍵就是工作者必需掌握兒童關鍵期與敏感期。而且要知道成長階段適時的各種內心需要與期望,還有會讓年輕人墮入負面情緒的各種情景,及不應在他們之間發生的種種事情。以戲偶活動預先作好準備,提早作出預防。

孩子心理質素不足,需要「改善」

孩子在成長過程,特別容易受到家人與周邊環境的影響。當他們受到一些成人「心理框架」的錯誤假設,或社會對孩子的期望與他們的本性不同,都會直接與間接使他們自信心下降。特別在嬰幼兒階段信任與自主得不到充分滿足,就會產生自我的懷疑,如果自尊心有被羞恥的經驗,孩子的心理抗逆能力與質素就會下降,性格就容易走向偏差方向發展。一般情況,兒童就會開始失去動力與自信,設法逃避現實,人際關係變差,學習能力下降。他們未必造成嚴重的心理陰影與創傷,但已經瀕臨危險邊緣。

這刻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重建信心」,鼓勵孩子「改善」自己。戲偶因其藏身背後,並且在沒有對錯,平等而可以充分自由表達的方式,通過戲偶對話,個別或小組活動都有利建立孩子與自己內心世界及別人溝通的管道。通過戲偶扮演所產生的創作動力,會激發他們自我感覺良好的情緒,通過持續滿足感,慢慢重拾信心。更通過孩子在戲偶表現上的改善,達致自我行為改善模式的演習。通過受服務者戲偶角色創造過程的滿足感,慢慢從新肯定自我形象,達成心理質素的「改善」。當然,對一些長期患病的病童,自閉與輕度智障的朋友,也可以通過戲偶獲得能力上的「改善」。

已經出現某些偏差傾向,所以需要作出「修正」

孩子因為長期受「社會情懷」的負面標籤所影響,因為個人行為、偏好與大眾的差異,而一直不被社區、環境與家人的接納,把自己鑲嵌在自卑、厭惡、對抗的性格,行為就容易出現偏差行為。工作者這刻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孩子「重新接納」在社會的群體之中。擁有平等、和諧,而充滿喜樂的戲偶小組,是其中一種可行的開解辦法。(2019 Terry Kottman , Kristin Meany-Walen )「修正」就是在孩子已經開始出現問題,但在問題未嚴重之先,給予改變的機會。因為,在戲偶扮演當中,孩子可以獲得表現自我的滿足機會。並且通過工作者一些與他們息息相關的「特別場景」扮演,讓他們重新正視自己行為偏差的問題,並學習採取完全不同策略與應對的方法。

沒有孩子天性喜歡別人的不接納及不尊重,所以獲得群體的認同,對他們擁有修正自己行為偏差的能力,產生極大的積極作用。但要他們從活動中不自覺地慢慢發現自己的偏差問題,需要頗長時間。等待他們發現之後才能自行找出解決辦法,問題才會根治。這一刻,孩子自行參與製作戲偶的創作活動,就變得非常有用,因為創作活動會使孩子就情緒與理智之間,產生更大的平衡作用,有利他們在理智上克服情緒的波動。對他們發現自我問題,再作出修正的決心,會有很大幫助。如果工作者所採用的特別創作題目,與他們的生活訊息息息相關,效果將會事半功倍。小組戲偶活動可能比個別活動效果更佳,原因是因為其他同伴的互相接納與同行,所産生的協同效應,比純綷「戲偶個案治療」,要求兒童獨自面對,每每更有效益。

受心理輕微創傷及壓力的孩子,以小組方式輔助進行「復康」治療

要「復康」受心理輕微創傷的小朋友,當下最重要當然是工作者是要找出整件事情發生的根源。工作者從受服務小朋友的生活環境進行調查,應該不難找出答案。關鍵是受服務者如何自知問題的根源,而不再怪責自己的錯誤,逃避解決問題的機會。孩子心理創傷需要經長時間才能形成,修復也不例外。對於少年人及青年,運用戲偶作為媒介進行單對單的「對話治療」可能是很好方法,對兒童而言融合「戲偶」的「遊戲治療」也不錯。對於表達力不足的年幼兒童,或許「伯克利戲偶訪談法」(Berkeley Puppet Interview BPI)及「阿德勒遊戲治療」(Adlerian Play Therapy AdPT )是很好的個案復康治療方法。但這些方法都必須經過心理輔導專家的積極參與及配合,才能成功。

作為家長、社工及老師,當然不方便直接進行個案輔導,但可以以輔助者的身份,協助心理輔導專家進行外圍工作。例如組織兒童及青少年進行個案康復之同時,以小組戲偶形式與小朋友進行活動,通過戲偶樂趣、好玩的特色,以語言、動作、情緒表達相互配合的活動,並且在群體的鼓勵下,使受輔導者的積極經驗容易折射出來,把自身的「問題外化」,使他們更容易在個案過程中,得到解答方案的啟示。更重要是因為小組的配合,使康復小朋友融入有共同社會情懷的新社群。單純希望他們尋找出自己問題,以至能尋找自己心理解鎖的解決方法,已經是困難重重,更何況要確保在康復過程當中,他們不再受過去環境的重複影響。而小組生活會為他們帶來新的「社會情懷」,這些經驗幫助他們彼此相互扶持,克服心理障礙,成為「復康」的動力。

應用戲偶活動的復康三步驟,由「信任」的建立開始

「應用戲偶」活動過程中如何與受服務者建立正向、互動的關係,可以借用「遊戲治療」的「三段進展」作為模仿,建立「應用戲偶」的「標準步驟」。第一階段步驟,就是建立「受服務者」與「工作者」之間彼此安全、平等及自由,「互相信任」的關係。當然,也可引人「敘說治療」的第一階段的概念,「問題的外化」(externalizing ),以兒童的作品及表現,把他們的問題外化,使第二階段能夠順利開展。家長、社工及老師首先要建立雙方都喜愛的戲偶角色,由孩子及家長各自操控,每節與小朋友分享一個「開心自由時間」固定在二十至三十分鐘。

人數可以視乎實際發展需要,家庭中當然就是自己身邊的一兩個孩子,社工明顯就是小組工作,老師方面就可能會面對一個比較大的課堂人數。幼稚園老師可以在課室中進行,因為學生人數比例偏低。小學老師當然以小組進行,效果及教導的影響力會更明顯。一開始之時,工作者邀請每一位受服務對象,選擇一個自己喜愛的戲偶角色,在「開心自由時間」時段由他保管及主力操作。使參與者通過戲偶扮演獲得情緒的舒緩,及擁有自主操控事情的主權感覺,並且一種平等的氣氛。

第二階段的步驟是「解構」,第三階段是「重寫」

第二階段,就是解構(desconstruction),通過當事人描述自己戲偶扮演的故事片段去開解其問題,讓他們自行理解問題,並且開始有信心及決心去開解自己。當然,工作者通過對受服務對象的背景調查,並作出扮演方向的引導十分重要。第三階段,就是重寫(re-authorizing),鼓勵受服務者開始重寫自己的故事,並且建立自己的新「社會情懷」,樂於擁有一個安全、舒適、有持續成長發展的社群。(2008 鄭如安 )

四個建立良好戲偶活動的重要概念

引用鄭如安四個建立良好治癒環境的概念,放進「應用戲偶」活動情況也非常適合。首先是「結構性」的建立,就是在活動地點組成一個安全範圍,就像小朋友家居環境般,安全、盡情、自由、平等地玩弄戲偶,而且大家都知道當中的簡單守則。第二個,就是「參與性」,盡力鼓勵受服務者與工作員運用戲偶互動,彼此利用戲偶進行簡單的扮演或對話,當然如果能共同運用戲偶進行一些特定題目的探險活動,則無論是個案或班組,對他們順利進入復康第二階段都有有貢獻。第三個,就是「撫育性」,孩子成長需要一定撫慰,就像家長對孩子一樣。「遊戲治療師」在這個部份,其實也必須依賴「戲偶」,因為工作者不是受服務者的家人,進行身體接觸並不方便,但運用戲偶之間進行拍手或接觸,效果與真人的接觸,在孩子心中感覺是一模一樣。(2008 鄭如安)

沒有挑戰就不容易改變

最後是「挑戰性」,鼓勵孩子敢於挑戰生活困難,是兒童成長的關鍵,挑戰的重要性在「應用戲偶」活動之中也不例外。真實生活難關的挑戰,不易解決,但戲偶的困擾每每容易開解得多。因為戲偶扮演挑戰難度的成功,可以讓受服務者產生極大的自我滿足感,慢慢產生克服困難的自信心。過程中,孩子需要左右腦協調,運用戲偶進行各種技巧表演,以理性與感性地共同解決困難。兩腦協調會產生理性與感性的心理平衡,加上自信心的上升,對孩子衍生改變自己決心的動力有所增加。更重要是創造戲偶角色生命的過程之中,對孩子原來可以擁有改變生命的能力,產生很大的啟發。能改變及創造角色生命,自然就有能力改變自己。「挑戰性」是應用戲偶活動到達復康第三階段,「重寫」生命的重要元素。

 

參考書:

2019 Terry Kottman , Kristin Meany-Walen 著 程翼如等譯 遊戲中的夥伴

2018 Athena A. Drewes & Charles E. Schaefer Puppet Play Therapy: A Practical Guidebook

2008 鄭如安 學校遊戲治療實務

2005 Matthew Bernier & Judith O’Hare Puppetry in Education & 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