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變偶法

文:王添強

5/9/2022

「應用戲偶」(Applied Puppetry - Application of Puppetry in Human Professional Sectors ),一個集治療、輔導、小組活動及教學的專業戲偶服務光譜。

戲偶如何變成治療、輔導與教育工具

「戲偶」作為綜合表演藝術,涵蓋範圍豐富。因參與者其可以躲藏在戲偶背後的「安全距離」特質,對他們擁有心理維護的空間,加上「戲假情真」的效果,「可愛」外型的吸引力,「不存障礙」的聆聽與對話本能,從觀看、對話、戲偶製作、扮演到欣賞進行全面覆蓋,使不同年齡階段的年輕人更容易通過戲偶,進行單對單「心理治療及輔導」對談及小組輔導。特別對年幼及「表達力有困難」的群體,更能打開他們的心扉,消除他們的「恐懼」,達至舒緩及治療功能。(2005 Matthew Bernier & Judith O’Hare)(2018 Athena A. Drewes & Charles E. Schaefer )

在「小組輔導」學習方面,對參與年輕人成長需要,情感經歷的「補充」有一定啟發及幫助,通過內容與形式的互相感染,有效逐漸「矯正」參與者行為偏差,達成教育效果。戲偶排練及演出方面,使參與者在語言、肢體、空間獲得「鍛練」機會,並且讓他們在音樂、美術方面得到感染,達成「基礎教育」肢體、知識與心靈的成果。(2019 Johanna Smith )更重要是因為其表演時操控戲偶紀律性行為,使參與者能在「合作」、「自我溝通」與「表達能力」方面,有很多操練,又因為創造過程的靈感啟發,使參與者擁有「創新意念」,敢於嘗試、自主學習與每事反思的發展空間。(1982 Tamara Hunt & Nancy Renfro )(2011 Buffy Serene Quintero)

戲偶成為治療及輔導界別的關注

由於「戲偶」在輔導、教育及治療的多元化貢獻,包括:個案對話治療,小組輔導活動,班組教學,小組戲偶美勞製作,綜合學習,錄像節目製作,大型戲偶舞台表演等豐富範圍。加上參與者無需負責全部所有過程,只需扮演及參與其中一部份,但同樣可以獲得分享全部成就滿足感。戲偶過程元素之間又彼此配合,形成一種互相依賴,合力累積的效應,使參與者獲得倍增的成功感。再加上製作戲偶時的動手能力提升的加持,近二、三十年已經發展成為世界各地心理治療、輔導及教育的工具,備受輔導及治療界別關注。

戲偶應用在人類關懷事務的分類

而這個集治療、輔導、小組學習、綜合課程及教學媒介的「戲偶系統」(Puppetizing ),應該如何稱呼呢?或許,我們可以借用「應用戲劇」(Applied Drama)的名字概念,把應用在人類關懷事務的各類戲偶,歸納成「應用戲偶」(Applied Puppetry - Application of Puppetry in Human Professional Sectors )。以一個統一的名稱,方便大家深入研究,互相借鑒,擴闊服務範圍。歸納「應用戲偶」的很多不同類型,大致可分成六大分類,分別是:1、戲偶治療;2、小組戲偶輔導;3、小組戲偶教育;4、戲偶教學;5、綜合學科教學;6、戲偶表演及欣賞活動。

其中分類1及2,基本服務對象與目標可算是十分近似,就是與創傷治療、行為改善、情緒管理及精神狀態舒緩為主的服務,只是服務人數上的差異,而個案服務(分類1)因其複雜性必須有專業人士及心理學家參與。分類2及3 服務人數近似,但目標不同,分類3 以教育目標及成長的啟發為主。分類3及4 目標一致,只是教學空間不同,分類4 主要是進入基礎學校學科內容,以戲偶作為基礎教育教學媒介。分類4 及5,都是學校常規範圍教育,只是分類5 只成為綜合學習的其中一部份。分類6以參與戲偶製作及欣賞戲偶表演的活動,通過過程建立參與者的創造力、自我認識與肯定、合作合群等功能。各分類之間有很多互相借鑒及重疊的地方,分類1、2、3及6 比較適合社福機構運用,分類3、4、5及6 則是學校老師的教學媒介。

「戲偶治療」的專業及普及發展

先介紹兩個有名的「戲偶治療」方法,首先是獲美國物質濫用和精神衞生服務管理局(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 Administration )認可的阿徳勒遊戲治療(Adlerian Play Therapy AdPT ) 方法,其中會使用戲偶作媒介,進行「遊戲治療」的工作,建立與受服務對象「平等合作關係」,「相互同理心的認同」,「啟發他們對自己洞察」及「改善自我的期許」。 這些戲偶治療原則,普遍成為大部分「應用戲偶」的共同規則。(2018 Athena A. Drewes & Charles E. Schaefer )

阿德勒遊戲治療適用服務範圍,包括:1、權力爭執及控制(脾氣、與權威(家長、老師)爭執、霸凌);2、創傷經歷(性侵、忽略、家長離異、朋友及家人死亡、災後、領養);3、自我低落(放棄、自我詆毀);4、家人相處困難(手足爭執競爭、與家長爭吵);5、社交薄弱(難交朋友、無法與同學相處)。(2019 Terry Kottman , Kristin Meany-Walen)

之後,介紹伯克利戲偶訪談法(Berkeley Puppet interview BPI )的對話技巧,運用正反語氣的外形相同戲偶,有效地開展與年幼及語言困難群體的認同,令服務對象「消除隔膜」,瞭解他們的「困擾與恐懼」,有效「修補創傷及舒緩負面問題」。而 Eleanor C. Irwin 教授更強調戲偶治療能應用在廣泛年齡段的兒童。(2018 Athena A. Drewes & Charles E. Schaefer )

這些技術都必須由專業心理學家及心理治療師操作。其中一些簡約技巧,已經開始普遍被心理輔導界別接受,可以轉移給接受過訓練的輔導人員及藝術教育人員進行「小組輔導」形式操作。近年「戲偶治療」的技巧與手法層出不窮,廣泛應用在歐、美、亞各國創傷治療及心理輔導中實踐。(2012 Livija Kroflin )

「小組戲偶輔導」是社福機構輔導服務的良伴

對於不涉及「心理健康」及「創傷治療」的嚴重個案,接受過訓練的輔導人員與藝術教育人員可以運用「戲偶治療」技巧進行簡易操作,應用在小組輔導。為「長期病患兒童」進行心理保障輔導,舒緩「長期病患及精神病患家屬」的情緒困擾,協助「自閉、過動、學習困難及輕度傷殘人士」投入社會,輔導戒除「負面癖好者」重建身心等事宜。

Helene Hugel 介紹美國藝術家與輔導人員合作在兒童醫院,以戲偶活動及表演,通過戲偶扮演遊戲、創造角色、故事創作,協助兒童面對醫療過程的憂慮。還有Autism 人士通過戲偶扮演及表演活動,舒緩情緒及建立與人接觸的能力改善。當然,通過戲偶活動,老師及社工可以協助在學校有輕微行為偏差學生,及社交困惑人士,洞察及改善自己的行徑。(2005 Matthew Bernier & Judith O’Hare )(2019 Johanna Smith)

「小組戲偶教育」有利社區及學校活動發展

戲偶非語言的特性,可以超越語言,有效建立小組學習的自我紀律,溝通及互動學習。Helena Korosec 在 Slovenia 教學工作上就有此豐富體驗。(2008 Edi Majaron & Livija Kroflin)香港明日藝術教育機構的「故事學堂」,通過戲偶製作,講故事技巧,語言、肢體、動作的表達力培養,建立「小組家長」親子溝通能力(http://www.mingri.org.hk/doc/2880)。當然,戲偶也是引發參與者對音樂的興趣,建立他們對音符、節奏、聽唱的基礎。美國的 Mary S. Mazzacane 就有很多戲偶有助音樂教學的經驗。(2005 Matthew Bernier & Judith O’Hare )

「戲偶教學」是老師的教學工具

課堂學習比小組學習更大的困難,是人數上的增加,及沒有甄選學生的權利,而且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所以戲偶藝術不是重點,而是學習步驟,由零開始以至完成的過程啟蒙。教室之內老師運用戲偶的力量,提升及刺激學生的參與度及創意靈感,對於沒有標準答案,而需要學生附加能力的學習,通過步驟建構學生自行學習的掌握過程,戲偶都有異常優良的成績。所以,在語文寫作、藝術創作、歷史場景及社會現象問題思考與學習上,有着絕佳的優勢,特別在任何學科的興趣啟發階段。香港及美國在幼稚園、小學的戲偶實驗教學中已經有充分證據,在學生在語言發展,生活經驗,抽象概念,創意解困,合作合群等,有明顯的幫助。(1982 Tamara Hunt & Nancy Renfro )(2004 王添強、麥美玉 )

戲偶是「綜合學科教學」的良好黏合劑

戲偶因其綜合藝術的特色,涵蓋範圍,包括:語文、音樂、美勞、肢體動作、節奏、表情、資料蒐集、整理發展、轉化創作、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等的培養,理所當然是跨學科學習的良好工具。美國在科學與人文學科的「跨學科學習」成績顯著,「珊瑚魚」的戲偶故事發展是良好例子,因為戲偶學習過程的多元化,使學生對珊瑚的環境保護有著深入的科學探索,同時對尊重不同意見有著很高的人文醒覺。(2019 Johanna Smith)

當然因為其多元範圍,對如何同步開啟及刺激學生語文、邏輯、大自然博物、音樂、肢體、空間、內省及人際關係的多元智能有著明顯的幫助。(2005 Matthew Bernier & Judith O’Hare)戲偶因其友善的「平易」學習環境,不存在先天優勢的「平等」特質,可以彼此發揮才幹的「平均」機會,在動手與美勞技巧的超越,使「教育戲偶」吸收大部分「教育戲劇」的優點外,青出於藍成為「跨學科教學」的良好黏合劑。

「戲偶表演及欣賞活動」是社區及學校活動的延伸

戲偶活動與舞蹈,及節奏樂的發展成為社區藝術最佳良伴,特別是戲偶能讓參與者藏身後邊的安全感,當然戲偶沒有集體舞蹈及節奏樂的齊心一致的訓練,但需要集合眾人之力去操控一隻戲偶的經驗是合作合群的良好培養。美國麵包及傀儡劇場,就是通過巡遊舞蹈,大型木偶操控,即興創作的排練手段,節奏樂的伴隨,把舞蹈、節奏、即興創作與戲偶表演共冶一爐。

這個方法間接及直接影響著過去50年世界各國「社區戲偶」的創作風格。現在不單從「大型戶外巡遊」式活動到進駐「劇場」,甚至收窄在「桌面戲偶」的表演上,社區戲偶活動已經大量應用這種集合舞蹈、節奏、戲偶與戲劇的排練原則、手法與過程,使戲偶輔導及教育戲偶延伸到社區。當然,戲偶劇場的欣賞,亦是良好的美感學習過程。(2012 Livija Kroflin )

「協作」應該是香港推動的最佳方向

香港在藝術教育過去有一個難題,正是由於行業之間的分工過分明確,讓老師、社工及藝術家之間,彼此瞭解不深,於是合作方面比較困難,特別是綜合藝術項目,更需全面合作的藝術種類。過去有一段長時間比較流行 train the Trainer 的模式,務求通過海內外專家的協助,訓練社工及老師擁有藝術家的能力,但勉強老師及社工急速進入另一專業範疇,難道應該不淺。近年,發現「協作教學及輔導」,就是藝術家與社工、老師之間「協作」,反而是更佳途徑。(2002 黃素蘭、劉仲嚴)

通過社工、藝術家及老師合作以戲偶進行對話與輔導,幫助 「SEN」 、「輕度智障」、「長者」及「幼童」等社會弱勢群體成員。也可以通過「長者」、「街友」、「婦女」、「中年男士」、「盲人」、「聾人」、「邊青」的參與,進行戲偶製作,向社區表演,從而獲得自身生命的昇華,重新擁有尊嚴,及投入社會的意志。

 

參考書:

2019 Terry Kottman , Kristin Meany-Walen 著 程翼如等譯 遊戲中的夥伴

2019 Johanna Smith Puppetry in Theatre and Arts Education

2018 Athena A. Drewes & Charles E. Schaefer Puppet Play Therapy: A Practical Guidebook

2012 Livija Kroflin The Power of the Puppet(UNIMA Education Commission)

2011 Buffy Serene Quintero Puppetry and Art Education: a personal journey

2005 Matthew Bernier & Judith O’Hare Puppetry in Education & Therapy

2008 Edi Majaron & Livija Kroflin The Puppet-What a Miracle(UNIMA Education Commission)

2004 王添強、麥美玉 戲偶在樂團-幼兒戲偶教學工具

2002 黃素蘭、劉仲嚴 創意美術-學與教的互動

2002 創藝幻影 MIS - 綜合媒體課程試險計劃教材套

2001 木偶教學-學前老師培訓計劃木偶教學實踐教案一及二

1982 Tamara Hunt & Nancy Renfro Puppetr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