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師入戲(Teacher In Role)

(一)教師入戲(Teacher In Role)

先向大家介紹幾個非常流行,算是最「基礎」的扮演範式。首推「教師入戲」,這是一個透過教師「微小的外型變化」扮演教學內容及故事中的某一個角色,帶領學生進入虛擬的世界,從而加快學生心理進入「這就是真實」的體驗,加深活動探索的成績與效果。教師在操控「進入角色」(入戲)與「離開角色」(出戲)的扮演行動,借出入角色之間去回應學生的思考與疑問。通過「真實與虛擬」之間,建立學生思考事物的三維效果,就是角色立體的角度與想法。老師角度的分析與提問,加上學生主觀的想法,使學生建立不同角度及觀點的思考與分析。一般老師只會用戴上一頂帽子、一副眼鏡、一片披肩、一個頭飾等微小的外型變化,加上聲音、肢體及表演,並儀式化的蛻變過程,達成「入戲」效果,也加快「出戲」效率。「教師入戲」中常用的身份包括﹕弱者求助、強者指揮、專業人士及第三者等四個維度。

老師入戲扮演角色的不同維度

a、弱者求助-一般是老師提出的疑問,學生已經基本掌握答案,只需要老師以「弱者」提出求救,學生就可以順利想出解決及改變的選擇,於是過程沒有增加學生的能力與知識,而是讓他們對自己的認知更肯定,並且借此作出認知與實踐操練。這也是學習外語常用手法,老師先教學生,再由學生教老師所扮演外語不靈學生,循環成長。
例如:
1、老師扮演「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尋求學生的協助?
2、老師扮演「拔蘿蔔」中的老人家,請求小朋友協助,如何可以合作完成任務?

b、強者指揮-一般是老師扮演一個強勢而不太受歡迎的角色,引發學生對不合理或事情不滿,作出不同角度的思考及反應。並且通過老師「出戲」動作,以老師原來身份進行輔導、教導及協助,讓學生想出合乎情理的妥善應對措施。由於扮演「強人」是老師,而且通過「出戲」及「舒緩」的動作,以全面角度及立體思考空間,讓孩子不會對不滿事情產生偏見,形成不良記憶。
例如:
1、老師扮演「霸凌其他同學」的不良學生,正在霸凌弱者,詢問圍觀學生的看法?
2、老師扮演「甘伯伯去遊河」的甘伯伯,眼見小動物及小朋友沒有聽話,安靜坐在船上,導致船隻翻沉,生氣的他向着由所有學生扮演的小動物及小朋友,詢問他們如何向「甘伯伯」道歉?又命令學生設計及思考一套坐船的安全守則。

c、專業人士-一般由老師入戲扮演專業人士的領導者,引發學生參與成為助手,及其他專業人士,就是老師以「老師入戲」的範式扮演專家,學生則以「專家外衣」技巧的專家身份參與探索。由老師提出一些專業問題,再由學生扮演的其他專業人士進行調查及解答。老師當然首先要以專業身份,為這專業界別的工作作出說明及講解,因此學生對這個專業有更充分的認識,並且可以投入角色,以此專業的角度,進行思考及分析。
例如:
1、老師扮演「警官」協助失蹤幼兒家長(由學生扮演),尋找失蹤的小孩,以便學生學習面貌五官特點,及身體外形的觀察及描述。
2、老師扮演「科學家」,帶領全班學生共同扮演的「科學家助理」一起解決角色或故事內的難題。
3、老師扮演「法官」,帶領由學生扮演的「陪審團」,思考及批判故事的案情。

d、第三者-第三者與專業人士有點相似,一般都是以比較客觀、理性的局外人去思考問題,只是第三者與專業人士最大的差別,就是第三者比較像一個普通人,以普通人的立場與思考角度進行分析。
例如:
1、老師扮演「普通學生」在「用愛心說誠實話」故事情節,看到其他同學的錯處及小毛病,詢問作為班中的學生,應該如何處理?
2、老師扮演「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路人,看到小女孩的苦況,尋求學生可以如何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