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戲劇實務十講

教育戲劇實務十講

文:王添強

 

第一講-班級管理問題

「廣義」的教育戲劇(Educational Theatre and Drama ETD)是指所有應用在基礎教育範圍的戲劇活動,主要包括:戲劇渗透學科教學、戲劇活動及戲劇科。「狹義」的教育戲劇是運用戲劇技巧「滲透」及「融入」學校學科學習,成為教學工具和媒介,就是英國流行的 Drama in Education DlE。教育戲劇是一種非常互動的活動教學,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非常重要,老師的實務管理經驗就成為成敗關鍵。

A、一切由戲劇遊戲開始

先集中講「狹義」「戲劇滲透學科」的班級管理,老師需要由帶「戲劇遊戲」開始進行訓練,優先以帶有管理指令的戲劇遊戲,例如:停/動作、節奏步行、身體可以怎麽樣、拍手應和、抱抱好人數等,作為學習開端。班級管理能力沒有其他更好的練習方法,都是老師執行教學經驗積累的成果,當然也以下一些經驗可作參考。幼兒老師情況更明顯,本班老師與其他導師任教成績很不一樣,本班老師更容易達成目標,效果更佳。

B、老師的教學位置:

-學生以椅子圍坐大圓圈,或「U 」字型開口向老師為佳,中間位置要預留空間能讓學生進行大動作的活動便可以,椅子之間不能太緊密。

-戲劇滲透學科的中任何老師在帶領戲劇遊戲或扮演範式時,必須站在能看到所有學生的位置。如果,因為老師進入小組與學生討論,老師也應站在有限範圍內面向全班大部分學生的方向。

-老師帶全班學生進行活動時,與學生的距離,應該保持在「不轉動頭部」也是可以一眼見到大部分學生,以及上身不動只轉動頭部就能掃描大部分學生的兩個距離之間。

-教授幼兒與小學低年級時,老師眼睛的水平應該要與學生的高度更為貼近,就是與孩子眼睛平視。當面對小學高年級及以上學生,老師則可恢復平常大人與兒童及青少年的正常水平。原因是這階段兒童及青少年需要一個親切領袖,帶領他們,切記是一個「親切」的「領袖」。高中以上,需要老師則化身成一起成長的大哥哥與大姊姊。正因如此,三年級以上及初中也就是表演藝術家,可以進入校園,替代老師進行戲劇教學工作,效果最顯著的階段。

 

第二講-教育戲劇老師教學態度

A、教學態度

-溫柔、堅定,而專注在學生身上的眼神。

-和善、戲劇化、人性化、幽默感,而親切的表情。

-以情緒配合語言意義,為語言作出更豐富、更立體描述的肢體動作。

B、語氣、指令控制能力:

-語氣溫馴,帶幽默感,「指令」要堅定而有步驟,言詞清楚、簡單,使學生明白,但不要說得太過細緻,以免學生失去思考空間。

-問問題時,並不斥責學生回答的對錯,只穩重而親切地說明答案、事實與內容,或引導學生自行選擇正確答案,使學生輕鬆心態下找到答案,並從老師身上學會尊重別人的語氣與態度。

C、老師與學生關係及親和力:

-戲劇滲透學科的教學改變師生關係,老師從訓育的角色,變成遊戲主持人與協助者的角色,從對立面的職責,變成合作的夥伴。因為角色改變,加上老師關係改變之下衍生的親切感,學生和老師關係自然產生微妙變化。所以,學生對於老師的意見及說法,一般會顯得更容易受落。改變了師生關係,及親和力的增加,每每使教學效率更為順暢,「知識點」傳授質與量反而增加及豐富,學生實踐時遇上的困惑,也更容易尋求解決方案。

 

第三講-暖身遊戲與自學能力

A、暖身遊戲:

任何戲劇滲透學科教學的開端,必以暖身的「戲劇遊戲」開始,無論是一個學期的最初階段,或者是一個教案的開端,暖身的「戲劇遊戲」必然成為關鍵的起步。任何「起步期」的老師(剛開始不足三個月,從事教育戲劇的老師),如果沒有掌握能力帶領暖身的「戲劇遊戲」,課室管理成功率,必然偏低。

B、學生自學能力:

戲劇滲透學科教學的核心重點,在於把學生從被動學習的習慣,變成主動學習的階段,大部份戲劇滲透學科課堂覺得管理不善的原因,基本上是因學生還沒有自學能力的準備,當「自學能力」還沒有從「戲劇遊戲」中建立,戲劇滲透學科課堂必然不會太成功。所以,建立學生自學能力是重要的第一步。

「自學能力」是指學生正面、積極表現及面對自己,沒有利益條件下願意充分與同學合作,對老師的指令能迅速作出回應,而學生自己個性沒有埋沒。

建立學生自學能力,老師必須先改變自己的心態,以親和力與學生進行戲劇遊戲,改變了師生關係,使每個學生都感悟到「自己可以」的滿足狀態。學生自學、探索能力增強,幼兒時期的原始本能必然可以復活。

 

第四講-空間、環境與師生比例

A、空間、環境的設置:

-空間在今天香港幼稚園問題比較複雜,學校方面應該正面及樂觀面對,協調解決。

-任何安全,清潔,光線充足,而沒有太多陽光直照的課室都適合,但不用勉強。

-安靜,空氣流通,室內氣溫夏天平均在23度至26度左右,冬天不低於13度。

-聲量與大動作不影響其他組別學生上課,與不受別人影響,就可以。

可以,容納參與人數,只有椅子按學生數目可以圍一個大圈的空置房間便可以。

其實,戲劇滲透學科的教學沒有必然面積大小標準,大概建議每個學生最低限度約有0.8平米地方,空間應以25學生作最低標準計算人數。推算最低限度就需要約20平米的房間。其實,小學方面不搬動課室桌椅裝置也可以。

學生人數越多,地方則需要按比例調整而增加,低於25人,也應以25人的比例計算。

小學空間的標準,則以當區校舍作准,並且以學校採用戲劇滲透教學、戲劇活動,還是戲劇科而有所分別。戲劇活動應該與表演舞台差不多為準,戲劇科大小與戲劇滲透教學近似,但最好是沒有枱凳的活動室。

B、學生人數安排:

學生人數最好在14至25人,但學生人數在東亞人口密度高的城市都不易執行,所以最好是在「起步期」時以小組形式分組進行,約以25人左右進行活動為佳。

首先,分組做好管理遊戲(停/動作、節奏步行、拍手應和、抱抱好人數等等)。之後,抽取故事及課本內容,在戲劇遊戲後進行簡單分組扮演範式(老師入戲、牆上角色、建構空間、角色扮演、定格、思路追縱等)的鍛鍊。當老師與學生都熟練了基本遊戲及扮演範式後,便可按正常班級的原有人數,進行任何教育戲劇活動。

 

第五講-教育戲劇「起歩期」與「常態期」

A、起步期:

「起步期」就是學生應用戲劇的基本能力還是沒有太多經驗,就是肢體、語言、情緒的認識與自我管理能力,還有不足的階段。

「起步期」階段教學成效目的:

a、使學生改善自我形像。加強自我操控能力;

b、使學生改變思維角度,加強自學能力,敢於提出正面、正確、積極,但與別不同的想法;

c、使學生們擁有與人合作及溝通的動力及技巧。

B、恆常期:

就是學生已經可以運用戲劇技巧,自由自在地進行探索的階段。

C、知識量是否會減低:

戲劇滲透學科的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較,知識點的教授是否會減少的問題。理論上「恆常期」的戲劇滲透學科教學過程「知識點」不會少於一般或傳統的教學摸式,反而會加強知識點的立體效果。

使老師擔心的關鍵是「起步期」時候,知識點會減少,原因是課堂管理與學生自主能力還是不足,需要花上適應時間。但,如果學生能從「起步期」階段中,學會自學、合作、身心操控,「知識點」在「起步期」減少一點,相對學習的全程,應該也不會是太大損失。戲劇滲透學科教學是一個先慢後快的教學過程。

「起步期」知識點有所壓抑,但「恆常期」時不單知識點不減,還會獲得自我肯定、合作合群、創意解困能力。「起步期」階段知識點減少的損失,就算是一種學習投資吧!

 

第六講-教育戲劇課堂管教原則與基本標準

A、課堂管教原則:

a、要讓學生知道自己有能力,並且是一個「可以」的人。(讓學生自覺可以)

b、幫助每一個學生與學校及班組建立「歸屬感」及共同價值觀。(建立歸屬感)

c、學生能達至成功,必須「長時間教養」才能產生效果。(需要長時間)

d、教育內容,要在「教學中感悟」當中內容及價值觀,「不是教導、灌輸及訓斥」。(教育要感悟而非灌輸)

e、老師態度要以「和善」的鼓勵,及「堅定」的態度,使學生遵從與學習。(老師態度和藹而堅定)

B、戲劇滲透學科的基本標準:

a、教學時間長度,必須與學生年齡階段「專注度」平均長度一致。每一節安排,建議如下:幼稚園K1班20至30分鐘、K2班30至40分鐘、K3至小學低年級40至50分鐘、小學中、高年級至初中可以達1小時至1小時30分鐘。(不包括特殊學生)

b、教學「節奏」必須有高低、快慢、停頓,互相配合實施得宜,並且在恆常課堂中,每節必須有情緒高峰時刻及沉澱知識及舒緩的空間。(起步期基本上能順暢完成,已經可以)

c、教學必須有「完整結構」,每節課要有引入、研習、情緒上昇、沈澱與情緒舒緩環節。起步期能有暖身引入,以角色投入研習,教學期間對肢體、空間各有所涉獵,對故事能有情感回應,最後能舒緩學生情緒,已經算是成功。

 

第七講-教育戲劇成敗與核心(一)

每個教案都需要有指定目標,與當地「教育指標及標準」一致。

A、「戲劇滲透學科」目標,就是學科學習目標:

戲劇滲透學科教學無論在學校及機構,都必須與學科「學習方向」掛鈎。無論是學校的「不同學科」,或機構學習的「不同方向」,包括:英文、語文、國學、科學、生命教育等。

B、「戲劇活動」比較需要舞台表演:

如果,單純以戲劇作為目標的活動,就與「戲劇滲透學習」有所不同。特別是藝術培育機構的訓練,過程必須合乎孩子表演能力,展現他們才華作結束。沒有發掘及呈現孩子的藝術才華,戲劇學習基本成果就是不完整。所以戲劇活動比較需要有舞台表演,因為合宜的表演是用作針對突破孩子心理關口,對兒童成長,特別是勇敢跨越自己起很大作用。同時可以訓練學生學會放鬆,表演過程中戰勝緊張,在鬆緊之間取得平衡。所以,純戲劇活動,沒有表演部分,不算是完整達成戲劇目標。當然,這個表演是為了參與者獲得學習成果而設計,而非只提供給家長及成人觀眾娛樂與欣賞,並且為成人個人目標服務的藝術表演節目。「戲劇滲透學科」因為以學生成長或學科目標為準,舞台表演就沒有必要。

C、戲劇科比較複雜:

除非學校或機構開展前有完整評核體系,一般不鼓勵開展「戲劇科」。學校如真的有需要開科,最佳方式是混合「戲劇滲透學科」學習戲劇遊戲及扮演範式作練習,並且以「創意戲劇」進行情節、空間、角色及結局的創作。最後,學校以藝術教學為目的,達成創意、工具運用(身體與表情)、欣賞及批判的評核。

 

第八講-教育戲劇成敗與核心(二)

A、專注:

整個教學過程都以統一核心為主軸,讓學生專注在這個方向中,進行不同層次的探索。

B、張力:

教育戲劇過程中要有「張力」,一直保持著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高度興趣」。彷彿我們看戲劇時的懸疑效果一樣,觀眾全力追逐故事,很想知道情節發展一樣,只是學生的身份不是觀眾,而是參與者。

C、矛盾、衝突:

「矛盾、衝突」是戲劇元素,也是戲劇滲透學科學習的重要部分,提供一個讓學生演習的機會,使學生實踐面對「情緒衝突」與「關係矛盾」的機會。並且明白情緒矛盾、衝突起伏的規律,瞭解任何困難必然會有「過去」的一天。於是,在人生中,面對必不可少的矛盾、衝突出現之前,擁有經驗,從容應對。擁有矛盾、衝突的應對經驗訓練。這也是戲劇滲透教學與別不同的所在,對學生抗逆能力很有幫助。

D、象徴:

「象徵性」是在戲劇滲透學科學習過程中產生使人深刻印象的代表性「符號」。教學過程中,教訓出現的「寓意」人物、物件、句子,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使學習成果記憶更為深刻。所以,當學生日後再遇上相同「符號」時,回憶就會全部湧現,加強未來解決問題能力的把握。

E、情感與藝術感染力:

戲劇滲透學科學習對學生的效果,不是從頭到尾都鐵板一塊。

-起步階段,學習核心是主動能力。

-中段部份,「恆常期」當以課本及學科內容及目標為核心。

-終極階段,學生就會從學科目標當中脫穎而出,尋求情感及藝術的感染,就是學生已經懂得運用藝術的思維方式,放進學習經驗之中。

「戲劇」的特質把學科目標外的美感教育成果帶給學生,把創意、解困、欣賞、批判、情緒穩定、身心舒緩、浪漫等藝術感染,來造就他們優美人生。

F、直覺能力:

戲劇能夠激活反射能力,學生未必充分知道整件事物的內容,背後的理念,及有充分的認識與分析,但能夠馬上作出適當的反射式應對,並且有一種因藝術感染下產生的舒緩狀態去面對問題,對未來充滿變數的生活挑戰,適應及抗逆能力更強。

 

第九講-教育戲劇的目標與價值

A、要多少時間才初見成效:

經常有各地老師問,需要多少時間,才可以使學生成績有所改變,三個月可以嗎?

我的答案很間單,如果有一個方法三個月就讓孩子成長及產生教育改變,政府為什麽願意花上中、小學及幼兒員,共15年光陰呢?

狹義的戲劇滲透教學融入學科,是潛移默化地進行。它當然可以改變學生,但始終不是「魔法捧」,不可以在短時間馬上成功,很多學生需要在一、兩年之間才有所變化。

B、初次參與教育戲劇老師的能力指標:

教育戲劇初階段的老師能力核心,就是教學執行,就是懂得運用「現成」教案,並且有能力可以「調整」任何現成教案,就本班學生的程度,作出「適應」。

並且有能力以 1、故事 2、空間 3、角色 4、矛盾與困難 5、解決的簡單結構,進行簡單教案編寫。

或以1、故事呈現 ;2、故事中尋找問題 ;3、清楚各種選項 ;4、作出決策與行動 ;5、內化認識當中問題與答案,思考解決問題的教案。

 

第十講-教育戲劇與中華教育觀念之間的關聯

A、傳統教育概念與教育戲劇理念的關聯

孔子的教學理念,強調「傳道、授業、解惑」所出現的不同教學效果,而教育戲劇的效果概念也同樣按「傳道、授業、解惑」的原則,就是以「解惑」作為最高境界的學習原則。

先簡單講述一下這三個教學模式的分別:

a、傳道-就是直接傳遞,因為只單純傳講訊息,學生很容易忘記。

b、授業-就是通過過程,提供實習的機會,使學生印象比較深刻。

c、解惑-過程中容許學生有自己不同取向及想法的思考與決定,並進行互相正面而積極的討論,使學生自行尋找答案,解開疑惑,不單不易忘記,並對事物保持高度的好奇心,而非只有記憶,學習就會變得充滿樂趣而非壓力。自學能力的養成,學習更有深度,學生才能面對未來世界的挑戰。

B、「教育戲劇」是增加運算速度,不是記憶量:

「教育戲劇」學習,就是通過疑難遭遇的探索,進行實踐過程的學習。追求「學問」不再是增加記憶體的總容量,而是追求知識的CPU速度。電腦的容量當然重要,但靈敏的運算速度,更為重要。戲劇滲透學科學習,是在學生心靈上生產更高速的CPU,而非更大記憶體的提供。

「解惑」正是「戲劇滲透學科」及廣義「教育戲劇」的學習模式,其目的與儒家教育理念接近一致。戲劇滲透學科(教育戲劇)與傳統中華治學精神,可以算是一脈相承。

 

教育戲劇專門網站:

www.kidstheat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