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在教育」二十講

文:王添強

一、快樂學習

戲劇應用在教育,最大的威力,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滿「愉快」氣氛,因為戲劇就是「遊戲」與「扮演活動」的總和。而遊戲與扮演都會使學生產生愉快的氣氛及感覺。

快樂會讓學生分泌更多感覺良好、積極向上動力及幸福的荷爾蒙。「愉快」過後使人鬆弛,而「放鬆」的環境讓學生的吸收能力增加,更容易明白,及記憶力增強。通過戲劇活動進行學習,使課堂變成一種快樂經驗,使學習更有效率。

而「教育戲劇」就是「戲劇應用在教育」所有不同類型的總稱,包括:a、「滲透在課堂」之中,以戲劇為學習工具與媒介;b、「戲劇活動」就是無論有沒有演出,或有沒有劇本的戲劇,而沒有劇本的即興排練的就是創造性戲劇;c、「戲劇科」,就是像音樂、美勞一樣,發展成獨立藝術學科。

 

二、自願學習態度

戲劇活動沒有標準答案,只是在老師所提供的資訊基礎上,學生自由、自主地,就「角色」、「環境」、「氣氛」,還有「故事情節」及「結局」進行發展,按照戲劇遊戲及扮演範式所作的練習及扮演規範,進行創作。

由於可以有多個選擇,個別學生所做的意向發展,都能被接受,充分體現個人存在,於是自我獲得充分肯定,自我學習意願與動力自然高昂。由於學習出於自願,追尋深入研究的動力自然會增加,面對困難時,勇於嘗試及解決,而不會輕易放棄。自學能力對學生未來保持持續學習的決心,大專院校進修的發展,及整體邁向創意社會發展的就業競爭力,幫助很大。

而「教育戲劇」的教學內容,主要由「戲劇遊戲」與「扮演範式」(Convention) 兩個技術元素所組成。「戲劇遊戲」主要是通過遊戲方式建立學生基本扮演能力與興趣,而「扮演範式」就是各種戲劇探索,扮演的指導與規範。

 

三、自控能力

鬆弛與接納的環境下,學生自控能力就會增強。因為鬆馳可以減少學生緊張與憂慮,不會產生不必要負面情緒,對他們學習效率更有利,自信心也會因此增加。戲劇是遊戲情境下輕鬆的學習氣氛,更是一種具體生活經驗實踐的活動,可控情況很明顯,而且在彼此協助與互相遷就下完成,學生會感到一種被接納的感覺。環境可控的自信心與互相接納的安全感,會使學生「情緒智商」穩定,冷靜面對各種壓力,熱情積極參與,達成輕鬆自在的自控學習情況

「戲劇遊戲」則是一種加強戲劇能力的遊戲活動,是教育戲劇「基本能力」及「身心自控能力」的最佳預備,也同時扮演活動的暖身,使學生心理有所準備,及能力有所增強,戲劇遊戲可以分為暖身、肢體、注意力、感官、溝通、合作、想像、創作及放鬆等不同範疇。

 

四、自定目標

戲劇教學活動是一種學生按自己興趣與能力去參與,共同制定內容,發展規律、方向、目標及程度的活動,而且進入內容的深淺度,也是由學生自行共同決定。老師在過程中只作方向、路線圖的資料提供,而且多數有多個選擇可以參考。所以參與的學生話語權及決定權相當大。「自定目標」的責任會由老師轉移到學生身上,自定目標的責任感因此衍生。當這些責任使學生獲得一定滿足感,自定目標就成為學習習慣,可以借給其他學習範圍。自定目標對學生未來十分重要,因為學生可以按照自己能力來完成學業,自定目標加上因材施教,學生不再是與別人競爭,而變成一種自我奮斗過程。成為當代教育追求中,人人按己有之力成材的最高境界。

「扮演範式」就是一種參與學生們與老師「彼此有共識」的扮演技巧規範,於是只要老師提出,學生就能容易掌握、參與,在扮演活動之中,學生所掌握的決定權相對明顯。

 

五、冒險精神

如果戲劇活動中的自控、自願功能,套用足球術語就是打一種「守勢波」的戰術,「冒險精神」就是進攻足球。

戲劇活動在課室是一種虛擬的實境演習,事情沒有真正發生過,但學生的心理上又仿佛曾經真正出現。因為做的時候是假,完成之後的心理狀態是真實,於是學生就可以放膽作出多方面嘗試。而當中的決定,大部分由小組集體決策,於是學生對決策的對錯抱有一定投入程度與安全距離。學生就他們的冒險行為,同時具備主觀意願與客觀分析的共同特徵。過分冒險的訓練使學生最終失去危機意識,但過分安全又不一定是好的,因為這些做法又會使學生缺乏進取。能處於兩者之間的戲劇活動,讓學生敢於嘗試,但又時刻保持警覺及反醒。

介紹一個最有名的扮演範式「定格」,就是把關鍵時刻與衝突高潮凝固成一張硬照,一個充滿戲劇性,但又冷靜並保持距離的扮演技巧。

 

六、可以犯錯

「知錯能改」是大部分人相信的重要成長經驗,從錯誤中學習當然無可厚非,問題是,如果事事要在真實做事情上犯錯才知道問題,代價未免太高,特別是一些嚴重事故。

戲劇是虛構的疑難事情,學生就可在自己犯錯後從容進行修正,加上大部分戲劇學習過程,都容許學生就有關的事件或結局,有重新再造的 take two 機會。學生不單可以面對對錯的選擇,生命還有 take two 的經歷及思考,於是學生就可以從中深刻認識對錯選擇之間的分別

「節奏步行」是一個受歡迎的「戲劇遊戲」,讓學生學習自主聽敲擊樂器快慢命令,在做不同速度的行走。此遊戲可以串聯眾多其他遊戲,例如:動物變變變、定格。更可以循序漸進地發展成「五波段」,聽到不同的指令密碼,就知道要轉換什麼快慢輕重的步伐。

 

七、互相學習

戲劇是綜合藝術,包括語文、視藝、音樂、常識、邏輯推理、人際關係與反思內省能力的培養,學生可以全方位學習不同範圍,吸收與表達將會立體進行,語言與感觀接收發展,自然可以全方位進行。

更重要是因其綜合性,不同學習範圍使學生不同天生智慧強度的特質,可以得到個別發揮之餘,彼此之間又可以互補不足。過程中,沒有學生有絕對優勢,必須互相扶持及彼此幫忙才能完成要求。此經驗與學生踏進未來進入社會與別人互動合作情景近似。這刻學生在愉快及沒壓力下成功實踐運作,在未來社會工作時將會輕而易舉地順利掌握。

「建構空間」就是一個合作的「扮演範式」,學生要以身併合並加上動作去建構一個故事中由文字或圖畫所描述的空間。不同智能的參與者,需要在一起相互作用,運用各自專長共同以想像力及合作精神取長補短進行「轉化」,彼此扶持學習。

 

八、代入別人角色

投入角色進行思考,就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別人作此決定的原因。代入別人的處境及語氣,自然更能明白別人的想法,瞭解別人處境,更易說服別人。一般學校的其他互動學習方式,都會以學生主觀的經驗作為出發,以學生個人的角度提出意見,並且堅持自己的想法,很少會投入別人的想法。

戲劇以無可厚非的個人成長經驗,借給角色讓學生擁有另一思考角度。好多人都會質疑,當學生扮演的時,其實都會以學生個人的主觀出發。這個觀點基本沒錯,正正就是因為在決策過程中,包含學生個人主觀,並角色客觀的狀態,所以他的思考才對真實世界的學習有幫助。加上在戲劇教學過程中,老師每每運用很多「扮演範式」要求學生嘗試進入思考角色的想法,例如:坐針氈、牆上角色、專家外衣、內心獨白等,希望學生能夠以別人角色在特定範圍,進行扮演中的思考活動。戲劇其中一個主要價值,就是學生本人會以主觀思考與角色客觀現象進行比對,於是學生就能保持一種尊重自己個人主觀與喜好,並能以別人角度進行理智分析的能力。

 

九、問問題

戲劇包含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可能發生的各種始末及發展方向,進行不同決策,都直接或間接改變整個戲劇的內容。如何能讓大家達成共識,就必須要從互相之間問問題。彼此從瞭解開始,在互相解答問題當中,共同尋找答案。戲劇需要合作才能成功,彼此之間自然有很多疑問,掌握「問問題」技巧,是戲劇重要手段,當然也是未來追求「學問」的重要基礎。

戲劇教學導師一般都會在過程中鼓勵學生擁有熱衷問問題的態度,及學習問問題的技巧,而且要求學生知道答案是需要在過程中不斷尋找之後,才能慢慢發現,而不是可以馬上獲得。要知道追求知識的真正意義,不是獲得答案,而是在學「問」。誰能掌握問問題的能力,誰能擁有忍受延後才能獲得答案的態度,誰就能獲得更多知識。當學生擁有問問題能力,並且同時知道有一些答案,未必能馬上知道,於是學生會把問題存放起來,把疑問保存在內心,等候延後解答時機的出現,於是未來發現知識的機會與能力,就會有所增加。

「扮演範式」中,「坐針氈」與「思路追蹤」,都是讓學生實踐問問題方法,擁有問問題能力的扮演技巧。

 

十、提出自已觀點

戲劇沒有標準的答案,於是大家都可以自由、自在提出自主的想法及意見。若要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就必須運用能力,說服別人。於是學生就要運用自己的說話技巧,包括:語氣,說話內容,及恰當資料的排列次序去說服別人。同時亦要擁有在說服別人過程當中,接受意見,進行修訂改善。提出觀點的過程,讓學生知道什麼時候會獲得支持,什麼時候會被否決。當中的技巧、表情、動作的配合,如何得到完善表現,將會是他們成功推銷自己的重要練習。

同時在提出自己觀點的時候,如何吸收別人意見,去加強自己的內容,使觀點變得更完備,對未來辦事能力很有幫助。能夠有技巧提出自己的觀點,並且有胸懷去接受別人的意見,正就是領袖必須具備的風範,而戲劇學習過程,則對此方面的培訓很有功效。

「專家外衣」、「觀點與角度」、「人生交叉點」,正是提出個人觀點,與大家彼此進行交流的最佳途徑。

 

十一、彼此建議與溝通

戲劇需要學生互相遷就,才能建立彼此的合作默契。而這些戲劇活動期間互相支持的行動,必須在排練或活動期間,由其中一方主動向別人提出配合,才能完成在學習中的表演任務。而是否接受建議的決定權,又在對方手上。學生必須學會以禮貌態度,加上迅速想出可以說服別人的論點,有效消除對方敵意的行動,讓自己的想法成為表演的合理訴求,達成溝通的目的。

這種「溝通綜合能力」由幾種能力所組成。首先,是「聆聽與分析」能力,使自己在接受對方意見時能掌握重點。其次是「創意解困」能力,就是如何拆解問題,尋找答案及改變角色與情節,創意解困思考又非常活躍。第三就是「人際關係」能力,如何把自己的觀點轉化成為對方渴望表達的想法,讓你的建議好像正是對方內心的想法。

這個練習過程對於學生未來在社會上辦事過程中,表達個人想法的能力建立很有幫助,而這個能力對未來就業,與同事相處合作,貢獻更大。

「盲公竹」是一個二人互相合作,建立信任的「戲劇遊戲」,一個學生用執手拖帶或語言指示的方式,帶領另外一個閉目的學生,穿越各種障礙及用手觸摸在路途中遇到的物品,通過語言與行動建立彼此的信任。

 

十二、合情理的互動

戲劇是一個多向互動的活動,對別人的要求是否正確,不單影響別人,更會影響自己。而因戲劇活動只是一種故事、角色、環境發展喜好的不同選擇,現實上可以算又是沒有什麼大不了。但又因為決定內容會波及自己,所以自己會較慎重,但又因為可以Take Two 重來,所以可以放膽假設。大膽構思,小心求證,成為戲劇活動參與的行為標準。

事事必須沒有錯漏,只會讓年輕人失去嘗試的動力,事事敢作敢為不理後果,又會使事情變得錯漏多多。所以戲劇活動並不追求大家提出一個完美正確無誤、毫無瑕疵的決定,而過程當中提出一個合乎在當下大家彼此「情理思考」中可以接受的方案。在過程中互相之間,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慢慢演變出更好的方案。所以互相之間就會按照彼此的接受程度,提出合乎情理的想法。過程雖然比較緩慢,但就可以推敲出一個為所有人可以接受的方案,這個經驗對年輕人未來就業,與同事相處及合作很重要,不單融洽,還充滿彼此共同合作創造力量。

「拋球說心聲」是一個互相傳遞訊息的「戲劇遊戲」,傳球者要說出一句話,接球者要適當回應再把球傳出,緊迫時間下的決定與回應,可以加強大家對合情理表達的靈活程度。

 

十三、建立友誼

建立彼此合作無間,戲劇活動才會成功,合作合群的機會就會增加。戲劇過程中,直接或間接都會訓練學生與人交往、溝通與合作的技巧。沒有強迫及壓力,學生在寬鬆環境下,與人交往的動力會自然增加,態度會更加正面。與人交際的技巧,會因為戲劇活動的合作而增加,機會、態度與技巧都有所改善,當然有利「合群」能力的發展。

還有一點,戲劇活動過程有趣的地方,就是無論學生有沒有演出經驗,活動都需要由「從零開始」,從新開始「互相遷就與幫助」,「共同解決困難」。加上戲劇扮演活動都是需要角色借演員進行情緒交流,演員之間「感情交流機會」就會增加,加上完成排練及演出之後一般都會帶來成功完成事物的「滿足感」。感情互動及深入溝通的機會將會大量增加,互相之間會更加瞭解,深厚感情當然也會特別容易建立

戲劇遊戲「打招呼」,經常會與「節奏步行」同步進行,培訓學生。在步行之間停頓時,作出老師指定的方式,向其他同學打招呼。

 

十四、知會大家

戲劇排練之間的互相合作,需要知會所有同學才能讓事情順利達成,所以當學生互相之間取得初步默契之後就要知會全體,而這個過程就需要更有說服力,說話要更有邏輯,表達要有步驟,語氣要溫和與肯定,這些都是學生表達能力的重要基礎練習。

更為有趣的是,你想表達的內容,只是你們一個小眾團體的共同同意,以代表身份向大眾團體去進行說服,這不正就是學生在未來就業環境當中,重要的工作行動步驟,小組的研究決策,向整體進行游說。

要集體同意,就必須掌握集體的氣氛,明白集體的傾向。因為集體不一定明白小組決定的背景,所以找到適當時機,扼要簡單地說明發展這個意念的來源,整個步驟及原因,再進一步就這個決定的優點向大家說明。戲劇活動經常以分組形式練習,再向整體展示,並互相解釋這個發展的內容、特點及優勢,正就是這個練習的核心。

「坐針氈」是一個訓練學生發問的扮演範式,一般為了讓學生先理性及邏輯地討論及擬定問題,都會把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定立多少個向角色詢問的問題,事先全部公開,使問題不會重複,並且由淺入深進行排列,使問題疊加增加深度。如果是在幼兒教學過程的坐針氈,一般都會由老師入戲扮演角色進行坐針氈回答。如果是小學及中學生的坐針氈,可以由學生進入角色進行回答。因為問題已經預先討論及排列,任何學生在回答的時候,就有了充分準備及把握。

 

十五、整理能力

戲劇活動過程,排練期間必須不斷整理及研究所有現存的資料,就各種可行建議方案進行嘗試。所有的建議都會出現成功及失敗的可能性,所以參加者就需要歸納、排列、整理、取捨及重新驗原有方案,進行整理。這是一個高階研究學問的學習方式,也是追求學問的最重要步驟。在高中以前一般學生很難有機會進行這種練習模式,因為學習的內容比較簡單、推理及取捨空間不大,而且大部份教科書資料已經非常豐富,很少需要進行碎片資料的整合。而戲劇整合過程很多時候都會有部份資料板塊的缺失,學生需要運用想像力,大膽假設將缺失板塊補上,整理能力的訓練,對邏輯推理的作用更大,對文科學習也有一定幫助

就以語文為例,整理、分類、排列已經學過的文章與資料,舉一反三、互相參照思考問題,深入理解文章內容,補充缺失的部份。更可在整理中,獲得文句應用的認識,建立字詞存庫,掌握文章結構,及掌握當中的哲理內容,都非常之有幫助。

「思路追蹤」一般會分成內、外兩組學生範圍,進行探索的「扮演範式」。對內就是詢問參與扮演學生對角色的想法與感受,對外就是詢問外圍觀看學生,觀察角色,運用想像力去猜想角色內心的想法及感受,並就角色想出要說的台詞。一方面訓練學生的同理心,另一方面訓練學生從這些猜想及表達當中,慢慢整理出整個戲劇結構邏輯的脈胳。

 

十六、解困能力

戲劇學習及排練過程少不免要學生進行觀察、感受、模仿,再把這些資料進行整合、排列、加減,而這種能力正正就是創意及解困能力的基礎。因為學生能夠觀察及感受問題,並且能模仿別人的解決方法,並且通過集體的討論,互相之間進行整合、排列的工作,最後按照戲劇問題發展的需要,進行增加及減少,解決戲劇所提出的問題。這個解決方案正正就是創意及解困能力的基礎,之後進一步學生建立與別不同,獨特的創意,而且這些解困及創意能力非常流暢,隨時可以馬上應用出來。

戲劇片段剪裁排列的活動,一般都會以小組方式進行,互相之間的討論就需要感性意見及邏輯思考。學生擁有邏輯排列的創意思考,培養出來解困能力,就會同時擁有主觀感性及客觀理性。

「童話再造」、「時空轉換」及「創新結局」都是需要重新整合,把構思缺失板塊尋回,進行解困、創意練習的扮演範式。大部份戲劇學習過程,都必然包括以上的內容,所以戲劇是一個上佳的解困與創意學習方法。

 

十七、反映生活

戲劇活動一般都會用故事作為基礎,並且借用學生現實生活經驗與能力,互相結合進行探索,讓學生對現實生活經驗有充分廣闊、更新及深入的接觸機會。由於故事都是前人的生活經驗,就等於對比於過去經驗總結,及現在生活面貌之間的參詳。學生從過去故事發展的情況,對比於今天的狀態,就好讓學生推算未來,擁有更強洞察能力,為未來生活狀態作出評估。

所以戲劇活動對於學生的所謂反映生活,不單是讓他們在現實生活環境作出實習,更讓他們從戲劇故事發展過程中推斷未來要發生的疑難,好去進行解決,並且可以推測未來生活所需的資訊及準備。所以戲劇不單是他們純粹現實生活經驗的練習,更是未來生活疑難的解答與嘗試,同時更為洞察未來生活所需,作好充分心理準備

「角色交換」是一個讓學生在組內互相交換角色,轉換不同身分經驗與角度的範式,讓學生可以互相交換角度,投入別人角色建立同理心,並且把生活經驗從不同角度中進行揣摩。對學生擁有更豐富生活經驗,及多角度思考作出準備。

 

十八、復述事情

戲劇學習與活動經常都以不同的形式,把之前所掌握及確立的資料進行復述。可能之前是講故事,就是把故事改以戲劇表演形式進行復述。又或者我剛才即興創作的表演,就以「思路追蹤」的方法,去思考角色的不同角度,進行角色內心想法的復述。這些復述能力非常重要,就以「扮演範式-電視直播」為例,現實生活情況複雜、資訊爆炸,正是因為新聞報道的簡約復述能力,把複雜的生活片段,用扼要、忠實而簡短的方法復述出來,讓大家對於當前的狀態,可以非常清晰地掌握。

戲劇經常進行復述能力的練習,讓學生掌握復述的核心。於是,撮要聽聞核心內容的能力會增加,保存事件真實性經驗更豐富。想矇騙學生的假消息,更容易被揭穿。所以復述能力的練習,可以讓學生擁有近乎事實的復述經驗,亦知道歪曲真相的傳達過程所在,讓他們擁有更能分辨真假「陳述」的能力。在當前資訊爆炸的時代,這個基本能力非常重要。

「偷聽」是一個嘗試參加者各自作出論述,再由學生扮演偷聽者收集、歸納、總結,並且進行復述內容的戲劇範式。「新聞直播」也有相同的功效,分別只是利用新聞直播的吸引形式,讓學生擁有多一層做電視新聞的滿足感。

 

十九、不是演出

很多人都會覺得如果戲劇沒有演出,還有什麼作用。戲劇應用在教室學習,不是要在教室內創造正式舞台表演的效果,而時要在課室之內創作一種與表演氣氛近似,而沒有演出壓力副作用的環境。

大家都知道演出可以讓學生在當中更加專注,而表演成果會讓他們產生一種成功感,及合作過程的快感,對學生成長有很好的良性刺激。而教育戲劇在課室裏進行戲劇教學,正正就是創造這一種類似的演出氣氛,但又沒有觀眾壓力的情況。使學生擁有與表演一樣的正面感覺,但由於表演沒有觀眾不會產生過分緊張的副作用,也不需要因為要向觀眾負責,而被迫只在當中挑選有天份的學生增加精彩,因此課堂內的表演可以給予每一個人相同的機會。消除表演負面效果,而獲得正面的成就,所以戲劇應用在教學當中,是比表演更有意義的「不是表演」活動。

「老師入戲」是帶領教育戲劇老師最重要的基本功,而「坐針氈」則是學生扮演能力最重要的基本功,因為如果能完全投入角色,讓參與的學生入信,引導劇情往前發展,就能達成「不是表演」的表演效果。

 

二十、老師與學生身份的改變

教育戲劇最大的教育意義,首先就是「快樂學習」。其次就是「換位思考」,投入別人角度與環境思考問題。最後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老師與學生身份的改變」,老師不在課堂內扮演知識灌輸者,及學習指導者的身份,而是成為學習過程條件提供人,及從旁的協助者。學生也不再是學習的跟從者,而是學習的主動者,可以改變的參與者。但由於目標、方向的坐標已經鎖定,所以老師與學生都會在特定條件下進行問題思考,作出的解決方案,以相同的正向方向發展。而這種正向又不是標準答案,容許學生有個別差異的思考,正是當代教育追求的目標。老師與學生的身份改變,他們所作出的活動目標一致,但想法可以不同,發展方向更豐富。最終,使學習更全面,知識基礎更廣、更深。

 

2022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