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兒童戲劇工作者要研究兒童文學呢?

文:王添強 24/6/2020

演繹及改編兒童文學作為舞台作品,基本上是兒童戲劇界與兒童文學最直接的接觸關係。改編以外,為什麼兒童及青少年戲劇 TYA 工作者還要全面發掘、研究、學習「兒童文學」呢?

因為,兒童及青少年戲劇界別應該在兒童文學上的吸收的事情,遠遠超過這些,不單只從中可以「狩獵」優質作品,更可以從中找到當中的環境、生態、方向、心靈深處,特別是找到我們內存的「童真呼喚」。


兒童文學是兒童戲劇農田上的肥料

如果,兒童戲劇是「農作物」,兒童文學就是農田上的養分,就是我們創作的「肥料」。對於劇藝工作者而言,就是創作的滋養元素-角色、性格、經歷、情節、故事及感情等。這些元素在兒童文學作品當中俯拾即是,這些都會豐富我們的創作,把作品的生命立體起來的力量。

兒童文學是兒童戲劇的食譜

如果,兒童戲劇是「菜餚」,兒童是「食客」,兒童劇藝工作者就是「廚師」,兒童文學就是烹飪書中的「食譜」。對於我們而言,就是風格、策略、形式與藍圖。兒童文學教會我們如何把食材變成美味的菜餚,多少時間,多少火力,如何配搭。我們就可以借兒童文學創造出兒童戲劇的盛宴,有了指引就可以事半功倍地滿足兒童食客的食慾。

兒童文學是我們童真森林的嚮導

如果,「原始森林」是深不可測的兒童心靈世界,兒童文學就是帶領兒童劇藝工作者在原始森林自由遊走的「嚮導」。對於我們而言,兒童文學就是懂得兒童心靈的「直覺」。使我們不用地圖可以通過感覺,自由自在地通向兒童森林的心靈深處。兒童心理研究當然重要,但懂孩子靠的,可能是一種「直覺」。兒童文學就是通向兒童的這種「直覺」。


林格倫的「屋頂上的小飛B」

兒童文學是我們童真記憶的DNA

三文魚天生本能就能從大海回到出生地的河流上游產卵,彷彿有一種遠古記憶植入遺傳基因一樣。兒童文學就是兒童戲劇工作者的這種遠古「記憶基因」,喚醒我們深藏潛意識的童真面容,回復到兒童時期的心靈世界。兒童文學使我們看到孩子,不單看到,還從中接觸到他們的身、心、靈。

兒童文學帶給我們創作元素、風格、藍圖,通向兒童及回復童真。所以,兒童戲劇工作者從事兒童文學的研習,恍似坐上通往兒童心靈世界的「順風車」?

還有兩個兒童文學可供兒童戲劇工作者「借用」的貢獻

其一,是兒童劇消費主導購票權一直在家長手上,是永遠沒法解開的死結。世界戲劇界的一貫解決做法,就是「借用」這些已經被家長接納的物件,是家長深信已經對兒童成長很有意義、有作用、有幫助的兒童文學(書本)。把舞台作品寄生在兒童文學窩居之中,直至兒童劇藝被當地觀眾群所接納為止,才脫穎而出,茁壯成長。

近年「兒童戲劇活動」在很多研究中被證實對兒童有明顯教育意義,兒童劇藝舞台才可以從另一角度尋找到被家長及老師所接納的途徑,參與戲劇表演有益,自然適合欣賞。所以,借用「兒童文學」及「兒童戲劇活動」雙管齊下,是當前世界各地兒童劇藝 TYA 行業,普及市場戰略的大潮流。

其二,是悲傷、苦難、深奧、艱澀、難於啟齒的題目,理論上不容易在兒童及青少年劇場 TYA 中出現,但這些樂觀去面對悲情的態度,面對未來成長的深刻思考,及嚴肅艱澀探索的能力,對我們的年輕人十分重要,因為他們正要面對這些艱辛的未來。而這些東西,在兒童文學中俯拾即是,自古代童話,一直涵蓋至安徒生,縱橫當代兒童文學的海洋之中,苦難中的樂觀,從不缺席,可否「借用」一下。


創作兒童劇「西貢花姨姨」

兒童文學能傳遞嚴肅議題

為什麼兒童文學能向孩子傳承悲劇及嚴肅議題呢?原來閱讀文字的理性特質,為兒童提供安全的美感距離,使孩子又能投入,又能抽離思考。文字的抽象與象徵符號,理性地把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疊詞的分割與組合,通過讀者自己的主觀解讀,運用想像力才能生效。而兒童閱讀時想像力強勁發揮,進行左右腦協調動作,看到文字想像出畫面,產生閱讀後的感情認同,通過理性與感性的反複分割與連結的過程,所以有感情投入而不會做成驚嚇與絕望,可以擁有同情、同感、同理心,而沒有心理陰影的產生。所以,兒童文學一直可以為孩子帶來悲傷故事,不會因此受到情感創傷,反而借用角色的行為示範而變得堅強。我們現在的孩子不喜歡閱讀,不是出自兒童閱讀習慣本身,是而在於這些給他們的不是兒童文學,而一些學讀語文的「工具」書籍。

兒童文學的疏離效果與傳統舞台直觀傳達感受的做法,特別是寫實戲劇,怎至是影視作品,對觀眾所作的影響,可以算是截然不同,這一點對兒童特別有意義?所以只要能找出兒童文學分割、間隔的手法,如何配搭與組合的系統,使年輕人產生自己的感動,而不會產生陰影的手法,好好地應用在舞台上,兒童戲劇就能縱橫四海感染萬千小朋友。加上兒童怕書籍,父母喜歡他們閱讀,劇場就成為他們一個活潑的文學橋樑。劇場就可以成為孩子喜愛閱讀的門檻。兒童文學的掌握,讓戲劇工作者引向兒童世界,兒童戲劇表演亦讓兒童引向兒童文學的壯麗世界。


奇幻之旅

因此,世界很大部份當代兒童戲劇,都不會直接寫實向孩子呈現悲慘世界,而是會通過故事講述、動作、表情、音樂、畫面、燈光、色彩、象徵的物件,冷靜而理性地把悲慘拆解,用樂觀與幽默去間隔淡化,平衡排列,再由兒童自行用想像力,組合自己的故事,得到感動而充滿希望。因此悲劇與嚴肅課題就能在兒童戲劇舞台出現。
一百多年前,歐陸對兒童的重視,兒童的文藝復興與兒童戲劇發展,多焦點呈現、改變述事方式的前衛舞台,同時發生。不知道這是規律,還是偶然,疏離與理性的兒童文學特質,通過前衛藝術舞台的手法得到充分發揮。所以當代兒童戲劇的眾多樣貌,近似前衛戲劇的解構,多於傳統戲劇的格局。我一直深信兒童戲劇是童話故事及前衛劇場啟蒙發展的後代,而並非傳統戲劇的延伸。其效果威力遠勝於影視及寫實作品,所以在影視娛樂的巨大壓力下,還是十分活躍及充滿力量。也因此,為什麼世界上悲傷、苦難、深奧、艱澀、難於啟齒的題目,也同樣從來沒有離開西方兒童戲劇舞台?

我們曾經都是兒童

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是兒童及青少年,只是我們童真的情感,被殘酷的現實生活的所掩蓋及蒙蔽,只要通過喚醒這方面的本能,童真直覺就能在兒童劇藝工作者再現,兒童文學正是來自那「遠山的呼喚」,正是兒童戲劇工作者那扇能開啟童真的大門。


奇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