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苦難的呼喊-與林思漢對談基督宗教音樂(二)

15/1/2021

 

近年基督宗教音樂在各方面都有很多發展,從古典音樂到反映現代社會的歌曲,特別是香港粵語聖詩的發展,已經不再是宗教內部活動,成為一個時代的呼喊。上一篇,與接受過專業音樂訓練的林恩漢談過基督教音樂歷史,及香港粵語聖詩的一些發展,今篇與他講一下個人的想法,及作品的方向與目標。

 

S:王添強

L:林思漢

 

垃圾站拾回來的結他,開啟音樂人生

 

S:為什麼選擇宗教音樂作為事業呢?從事基督教音樂工作,以此作為職業,是否有點偏門呢?講一下你的背景,為什麼喜歡音樂?

 

L:我是中二信耶穌,並加入教會的。隨後教會舉辦結他班,碰巧爸爸於垃圾站找來了一支結他,打算掛在牆上裝飾。於是便開始學結他,一接觸便非常喜愛,每日差不多練67個小時結他,着魔似的一樣。

 

S:在我的語言是通了電,但在垃圾站拾回來的一支結他,開始你的音樂人生,真的有點傳奇。

 

L:因為小時侯有一段長時間家境有點緊張及困難,不太能夠在物質上要求太多。但我在學校音樂活動還是不用多花錢。所以除了彈結他,也活躍於學校的合唱團。加上我的中學(華英中學)音樂氣氛濃厚,音樂老師──何小馨老師熱心栽培同學,所以我得到很好的音樂培訓及栽培。不論樂器或歌唱的經驗,都讓我在音樂之中找到自己,表達自己,發現宗教性的及人間的美麗。

 

音樂老師的啟蒙

 

S:好老師永遠是年輕人成功的平台!

 

L:約一年後,中三、四時,我心中有感動,希望一輩子都從事音樂事業,為神工作。雖然部分老師、同學都認為我已十多歲了,起步實在太遲、成就有限。因為,一般有成就的音樂家,都是從小培養。不過,當時我太喜愛音樂,加上我心中漸漸清楚,這是上主心意的呼召﹐於是便下定決心,盡力去做。

 

S:事實證明不會太遲。知道你大學主修音樂?在什麼大學呀?

 

L:我2002年在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一級榮譽學士(主修作曲)畢業。

 

S:一級榮譽畢業,肯定是不遲、不遲!

 

L:後來2005年在浸大音樂碩士畢業,主修合唱指揮。2009年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畢業,2018年中大崇基神學院神道學碩士畢業。

 

大學內基督宗教音樂的工作

 

S:三個碩士,連我也不知道,我以為你只有中大一個碩士。這個時間,做過什麼事情?

 

L2002年大學畢業後,最初幾年我做過中、小學的音樂老師。有個別教授過結他、樂理、指揮,有到小學教長笛,有在音樂學校教樂理、作曲、指揮,有幫不同音樂製作編曲、錄音、演出。我也參與推動多項計劃,2002年得劉永生先生鼓勵與一眾香港浸會大學基督徒發起「大專巡迴音樂事工」,致力推動各大專院校信徒於就讀校內成立聖樂團隊,以造就信徒、傳揚福音,至今已經先後推動及協助九隊大專聖樂團隊的成立。2003年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共鳴基督徒詩班」,2004年與劉永生先生、葉仕傑先生、鄭翰龍先生等前輩成立「教會樂圃」,旨於以音樂服侍上帝及社會,裝備本地教會。後來亦加入了「香港聖詩會」,推動香港的聖樂發展。

 

 S:講一下,你有什麼原因,這麼多年都作為「聖詩會」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會」的指揮呢?先講一下,我為什麼原因對你「聖詩會」的指揮工作特別有興趣,事源我太太多年來一直有收看你們網絡上的音樂會錄映,我也經常聽到,但始終沒有理會是誰。有一次,太太又照常在廚房邊煮飯邊聽音樂,我去幫手整理飯桌,意外見到你在我太太手機中的指揮畫面,才知道原來太太一直聽的,是你們的聚會錄影製作。

 

L:我是大約2004年加入香港聖詩會的事務發展委員。特別感謝劉永生先生的引薦,及一眾聲樂前輩的信任與支持,讓我在當中一起工作,服侍上帝,獲得很多學習機會。其實,聖詩會一直不難邀請香港有名望、有能力的指揮,多年來亦有不少知名指揮與我們合作,但是前輩們給我機會,信任我的帶領。特別因我與大專基督徒詩班、樂隊的關係比較密切,所以很多時候,都讓我去帶領及指揮,很多還在「文化中心」舉行。加上,聖詩會一直十分重視聖樂的承傳,所以常常邀請大專基督徒詩班、樂隊參與頌唱音樂會,所以很多年頌唱音樂會,都由我來帶領合唱指揮工作。這應該是你太太看到我們工作的原因。

 

S:宗教音樂之外,你也有另外的音樂創作與活動,怎至有一些中國傳統思想的內容?為什麼呢?你希望這些東西表達什麼?你在追求什麼呢?

 

L:受着我個人主要是接受西方音樂訓練的限制,對中原音樂及民族音樂瞭解並不深刻,所以很想把當中一些元素應用在作品上。

 

原來音樂崇拜與前衛舞台表演沒有太大差異

 

S:我看過你們的表演,經常加入故事、讀白、音樂、歌唱,恍惚一齣西方現代舞台的「清唱劇」,怎至是當代的「史詩劇」,這種表演什麼時候開始?那些「苦路十四站」的創作背景如何?這些與當代苦難結合,又有什麼原因呢?你們是否也覺得這些是舞台表演?有什麼發展計劃?

 

L:自二千年前,基督宗教崇拜承繼了猶太教傳統,禮儀就是一個 Christ event(基督事件)的重現。崇拜就是「禮儀被表演出來」(performed liturgy),所以崇拜本身就是一個表演藝術。然而,崇拜作為一個 art form,它不是以固有的表演者與觀眾的二元模式,它是一個模糊了創作者(composer)、演奏者(performer)、聆聽者(listener)/觀眾(audience)三者角色,彼此互動,互相感染,破除三者界線的一種 Art form

 

S:這個概念,不正是當代前衛舞台的表演概念嗎?創作者、表演者與觀眾不再清楚劃分,怪不得我看你們的表演,就感受到一種當代舞台味道。特別是好幾年前的聖誕音樂會-賣火柴的小女孩,只是清唱、讀白、音樂已經十分感人。

 

L:另外,西方的音樂,本身亦有「清唱劇」的傳統,即以「齋唱」的形式,透過音樂、禮儀、會眾同聲和唱的不同元素,讓人投入在一些以音樂感染的聖樂故事中,以音樂牽引的一個宗教崇拜過程。因此,其實基督宗教的崇拜,各個時節的聚會,本身就有很豐富的戲劇及音樂元素。

 

音樂崇拜其實是一台前衛演出

 

S:所以,基督宗教音樂傳統,原來一直擁有這些現代舞台元素,只是近年再一次被重視起來。清唱劇方式外,你還做過什麼嘗試?

 

L:我自己在大學時期,也與前輩及友人一起創作了三齣音樂劇,探索如何藉戲劇與音樂結合去表達一些信仰的思考。此外,當然亦在教會 setting 中嘗試不同的戲劇表達方式,例如在受苦節的時候,透過己有幾百年的「苦路十四站」傳統崇拜儀式,加入當代的音樂,及一些貼近時代的反思訊息與元素,豐富禮儀本身的戲劇性,與時代話題。這正是你聽到看到的,有關與「六四」主題的清唱苦路十四站表演,期望教會音樂崇拜成為時代的呼喊。

 

音樂人生的點燈人

 

S:原來教會音樂與時代並不脫節,可以講一下影響你宗教音樂人生的朋友嗎?

 

L:影響我的老師,第一位當然是陳永生校長。他是我第一位正式跟隨學習古典結他的老師。之前,有兩位是教會的哥哥姐姐,也給我很多啟蒙。但陳校長的教導,才是完整及有系統的教授。陳校長除了傳授結他技巧外,還向我傳授對音樂的態度。他要求我表演前須將樂曲「練足120%﹐才能完整表達你的想法」。建立了我,凡事盡力去做的性格。有一次,陳校長正籌建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學校,需要籌募的經費達二千萬。但他與我分享這件事時,卻處之泰然地說:「我們是上帝的僕人,上帝要開路就跟,不開路都急不來。」這使我從當中學到為上帝工作的精神力量。

 

S120%的準備,但處之泰然的心,很利害!

 

L:第二位是林國璋牧師。中六的時候﹐為了考進大學音樂系,所以我積極裝備自己﹐其中包括考取八級樂理的資格。而林國璋牧師免費教我樂理。他教導我「事奉上帝一定是辛苦的﹐不要以為輕鬆」,事奉一定要「認真和持久」,才可以看到果效。

 

S:這兩位朋友的謙卑忍耐,認真持久,真的是寶貴「人生哲理」。

 

L:第三位是劉永生指揮。1999年考進浸大音樂系後,我加入了基督徒詩班。劉永生先生是時任詩班指揮。他在聲樂、合唱、指揮、粵語作曲等等方面,都給予我很多啟發及剌激。劉先生及浸大BUCC(基督徒詩班的簡稱)令我眼界大開,讓我知道聖樂事奉對信徒影響深遠,使侍奉者與參與者,彼此共同被牧養。劉先生亦教導我作為聖樂事奉者要時刻在人格、學識及神學上裝備自己。

 

L:第四位是陳國平博士,他是我大學畢業作品的指導老師,開拓了我對音樂的想象,不再限制於某類、某時代、某風格的音樂,啟發我「跨界」地去創作。另外,從他身上,我也建立起在創作前的資料準備功夫,及各種音樂元素配搭的規劃習慣。

 

不向藝術音樂發展,而轉向宗教音樂的原因

 

S:為什麼參與這麼多大專宗教合唱的工作,當中有什麼特別值得紀念的事情呢?

 

L:我大學音樂主修是以1st honor 畢業的,當然有想過繼績在音樂發展。但我思前想後,覺得自己未必適合百分百投身古典音樂創作,所以嘗試不同的音樂相關工作,去找自己的道路。加上,我一直希望音樂工作能與教會事奉有關。所以,接受了浸大詩班指揮劉永生的邀請,接任BUCC浸大基督徒詩班的指揮工作,並在浸大校牧處擔任部份時間工作,除了負責帶領基督徒詩班及基督徒樂隊,也與同工一起推動校內的福音及牧養工作。這也開始了十六年在大專院校基督宗教音樂事奉,及牧養大專生的宗教音樂經歷。

 

L:回想這十六年,幾多個孤獨時刻,無數次的自我疑惑,時時心虛自責,想起無數令我慚愧的面孔。有時難免有如聖經詩篇9010節的感嘆:「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即逝,我們便如飛而去。」當然也有無數的感動時刻,見證上帝工作,瞥見上帝榮耀的時刻,上帝的恩典,的確又豐富又真實。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如像詩篇90篇的詩人一樣,「求主指教我要怎樣檢討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得著敬畏上主,智慧的心。」

 

愁苦的心,成就苦難的呼喊

 

S:困惑、愁苦的心,才讓你的宗教成就你的音樂,你的音樂成為滿有宗教感染的藝術!

 

L:十六年來的大專導師生涯,與同學一起的生活,見證由一隊大專詩班,到今天十多隊的不同大學的大專聖樂團隊,對我個人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寶貴的人生經驗,學到很多人生智慧。這十多年,正正同時是香港「風起雲湧」的歷史時刻。我與不同年代的大學生,共同見證着香2007高鐵撥款,菜源村搬遷,一地兩檢,六四的大中華情意,本土文化意識的萌芽,2014831普選落閘,雨傘運動、2016年魚蛋行動,學生自殺潮,民選議員被DQ,「反送中」的一連串社會運動,肺炎疫情,到Save 12 與政治犯。宗教音樂不再只是青草地、溪水旁的人間美地,而是人群苦難的呼喊及慰藉。

 

S:與林思漢對談當中,看到基督宗教音樂在這些年輕人中的生命力量,看到他們應對時代的精神,面對社會苦難的持守,以宗教音樂秉承公義與美善的心靈世界。基督宗教音樂不應再只是基督徒的家事,應該是香港文化藝術的一環,成為我們共同追求藝術美善的伴侶。下一篇,與他暢談世界上一套以關懷社會聞名於宗教世界的音樂系統「泰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