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言的權柄與責任(一)兒童戲編劇大師 Suzanne Lebeau 工作坊反思
原文刊於立場新聞
 
尊重孩子,劇本能說出小朋友內心,能用他們的眼光看世界,發明開朗,豐富,活潑的言語,讓兒童接觸真實世界,是著名兒童劇作家 Suzanne Lebeau 的信念。她於1975年開始從事專業兒童劇創作工作,超過四十多部膾炙人口的法語兒童劇本,並被翻譯成多國文字。
 
作為加拿大法語區編劇家,她獲得「魁北克藝術家奬」。因為是從事兒童劇作,所以獲得「國際兒童青少年劇場聯盟 ASSITEJ 劇本奬」。因為以法文作為寫作語言,所以獲「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更因她對劇場的貢獻,獲「加拿大國家戲劇學院奬」。四十多年的努力,能夠包攬舞台藝術創作範圍的大部份重要獎項,應該算是世界少數。
 
網絡講座及工作坊已經成為新常態,這個發展及習慣,對國際交流又不一定是壞事
 
三小時的網上演講打開交流序幕
 
我們有幸請到 Suzanne Lebeau 與進行誇地交流,首先是二月二十日一場免費FB直播講座作熱身,之後三月六至二十日,一連三個週六上午 Zoom 工作坊,最後活動在國際兒童劇場日當天完成。Suzanne 對兒童戲劇創作的教導,很有啟發性與深度,也很具挑戰性,為了讓香港戲劇界朋友有機會深入瞭解她的兒童劇編劇哲理,特意寫了這篇講座與工作坊反思,讓未有時間參與的朋友們,亦可以分享她的訊息,讓大家慢慢思考。期望日後與她,可以有更長期的合作關係。
 
Suzanne Lebeau
 
兒童就是沒有發言權的一群
 
她在講座一開場就強調:童年,在人類歷史、文明及思想發展中,一直被認定是短暫的狀態,兒童是正在「被製造」的人,沒有哲學論述詳盡展示孩子內心的想法。Infans (兒童),這個拉丁字詞就是「不說話的人」,語義簡單明確,嬰兒與兒童就是沒有發言權的人。並且一再強調兒童劇不要為孩子提供美滿而虛假的世界。 她強調兒童發展過程受到成人巨大影響,特別在參與劇場欣賞的事務上,經常都沒有選擇權,在過程中又沒有反對與議論的權力,不滿也不被允許離場。
 
兒童一直在人類文化歷史上被認定是「正被塑造的人」,很多事務上都沒有話語權
 
成人的善意每每造成巨大影響
 
雖然兒童看戲出現被獨裁操控的現象,但其實都只是成人「善意」的偏執,可惜成人不知道不良的影響已經存留。兒童劇場經常一不小心就會充斥着成人的「說教」,或美好幸福世界的「假象」。但其實兒童每天從生活其他途經,都已經接受到一個不一樣的「殘酷世界」。劇場訊息建基於關係不平等,兒童劇創作人員因此必須知道自己擁有雙重的權柄的責任,一方面承擔藝術家重要的想法,一方面又能表達成人的意見,同時必須理會及專注兒童的角度。
 
作為學員,這一刻我感到無比震撼
 
聽到這番演講言論,我內心產生巨大衝擊及反思。原來我們責任如此巨大,兒童在劇場沒有發言權,所以戲劇工作者有責任,扮演成人與他們之間的橋樑,所以我們要擺脫單純代表家長及成人世界所提出的理念與想法,同時還要成為兒童的發言人,在劇場讓他們進行對話。兒童戲劇工作者如何平衡兩者的權利,成為我當時腦海浮起的的問題?如何扮演協助孩子尋找自我,看到真實世界,但又不是一個人工化「平行時空」的「溫心福袋」,更不是一個「美好的虛假世界」呢?而兒童在劇場之中,提供真實而殘酷的世界,如何可以讓小朋友反思及理解呢?
 
掌握兒童題材,認識兒童心理還不足夠,還要知道兒童的想法
 
過去,我們深信已經努力在兒童文學、童話、繪本去尋找題材,通過歷史上成功的作品,嘗試建構並掌握通向兒童的主觀感覺。同時盡力瞭解兒童心理發展及成長的竅門與需要,於是可以提供適切他們的內容,與他們能夠明白的手法。現在從 Suzanne 告訴我們,知道這些沒有錯,而且很好,但遠不足夠。我們更需要從他們身上學習,瞭解兒童的思緒。兒童戲劇工作者必須努力克服成人眼中看待的兒童,與孩子看法其實不同的不安感覺。我們需要通過接觸兒童中糾正自己的看法,正如孩子努力製造自己成為一個成人一樣,兒童劇工作者要努力製造自己內心擁有一個兒童,而同時是一個擁有洞察世界的睿智藝術家,及一個愛護孩子的家長。
 
不要障礙孩子接觸真實世界的道理不難明白,如何執行才是關鍵
 
Suzanne 說,世界兒童劇場普遍現象,因為成人想保護兒童的理由,所以把兒童「包圍」(entourer )在成人安全概念的框架內。成人沒有惡意,只是怕孩子受到傷害,於是他們化身成文化「審查員」,阻隔著孩子接觸真實世界的機會。盡管真實世界有點危險,但如果孩子不知道,傷害可以更大。我明白不要提供虛假世界給兒童的道理,不難明白,就是不提供那些主題公園式的表演。關鍵是兒童戲劇工作者可以運用什麼手段與方法,提供真實世界給他們,而沒有引導錯誤及做成不良影響呢?還有如何確保訊息是適齡兒童明白而不會受到感情傷害呢?於是Suzanne 講述她探索兒童想法的研究方法,很值得大家參考。
 
兒童觀劇時,原來會心意相連
 
Suzanne 七十年代,開始從事戲劇工作就發現,兒童世界所運用的語言十分生動、活潑與奇趣,遠遠超過當時的很多兒童劇本。他們在劇場的反應,直接而一致,投入與失去興趣的步伐很有默契,而且互相刺激,心意相通,成為集體「連鎖反應」的「共同體」。這個經歷成為她四十多年的追求動力,努力從孩子身上尋找,他們的「共通語言及想法」。於是當年在「兩度房子之間的月亮」寫作後,她花上三個月時間去學校與孩子一起上課,開始收集他們的想法。
 
兩度房子之間的月亮(A moon between two houses )之後,Suzanne 就開始了長達幾十年,探討兒童心思意念的創作研究
 
Suzanne 每個劇都會在兒童之間進行研究
 
Suzanne 完全浸泡在孩子之中,把故事與他們分享,知道他們的想法、喜好,接受、反對及厭惡什麼。之後,這個系統就發展成她每個劇作過程的基本功課與動作。她這個大膽行動,正正提醒我們,要花時間在孩子身上學習,才能真正寫出好的兒童劇作品。當然,疑問馬上在我腦海浮現。體制上作家與兒童接觸用什麼身份呢?政府及學校又扮演什麼角色呢?香港兒童劇作家在藝術發展及教育上,又有什麼身份呢?
 
疑惑是找到答案的動力,最好的啟示不是答案而是問號
 
如何說服學校接受作家進駐學校研究兒童的舉動?這些關乎死亡、暴力、自閉、欺凌、社會爭議,以致戰爭的題目,家長如何看待呢?與孩子接觸要用什麼態度,才能真實知道孩子的想法呢?向孩子詢問問題的方向及原則,又在哪裏呢?作為一個從事兒童劇三十多年的人,心中疑惑依然不小,何況那些年輕的戲劇工作者呢?不過,從90年代與東歐開始接觸的經驗,前衛及先進的藝術創新理念,都需要長時間沉澱與研究,才能獲得答案。所以「疑問」就是當下學到的最大功課,正如兒童學習,因為疑問所以追求答案,兒童戲劇工作者也因為疑問,所以將來有找到答案的機會。
 
總結講座,預備進入之後的工作坊
 
總結整個講座,Suzanne 說明童年是什麼?強調童年是一個真實生活的階段,不是以後任何一個人生階段的附屬品,所以兒童劇不是為孩子未來需要什麼而做動作,更加不應把成人世界的「訓話」傳遞給他們,更加不要把虛假的幸福世界麻醉他們。之後,她與我們分享兒童的限制及困難,孩子認知及學習的能力其實不弱,只是他們未必能夠勝任運用成人原話與成人交流,讓成人認識孩子的想法,掌握他們的語言,並知道他們的心思意念。最後,她介紹自己四十年來,如何與年輕觀眾接觸,通過進入學校小組收集想法,每天從兒童身上學習。
 
幸福不是必然,Three Little Sisters 裡重病一樣在兒童身上發生
 
表達孩子的傷感,要用簡單而象徵的手法,才能感動兒童而不至於傷害
 
戲劇充滿真實世界的悲傷,但又有希望,那一條使孩子快樂的紅繩就是象徵
 
策劃這個交流活動之初,早知道內容艱澀,意義重大
 
2019年一月十一日,第一次在首爾冬季兒童藝術節聽到 Suzanna 演講-教育與藝術。她只是講述現時教育制度的缺乏,與藝術活動對孩子的重要,概念的前衛與創新已經火力十足。藝術節期間的交流,我已經知道她是香港及華語兒童劇創作工作者正要尋找的啟蒙老師,必然受益匪淺但必定爭論不絕,要成功吸收大師的功力,預備工作必然不能怠慢。
 
用了一年時間去籌備,以兒童劇表演型式作突破口作分享及討論
 
整個計劃打響頭炮的是,2020年一月九日「給未來的信:兒童劇場文本放映及討論會」。期望與大家分享兒童劇變化萬千的型式作開端,如何超越傳統舞台劇的歷史源流,與表達社會現實大膽題目的手法。感謝UA院線借出K11的活動場地,放映多齣世界知名,膾炙人口,而題目與內容非凡的作品,十年前韓國的《達拉故事》,感動世界,兒童劇講述韓戰與死亡的經典;西班牙的《Maravillas de oriente》,一齣刻意復古的戲劇,展示中古時期傷殘藝術家參與的街頭賣藝,而這些街頭作品竟是兒童劇的啟蒙;奧地利與台灣九十年代合作的《乖乖三頭龍》,一齣六十年代東歐戲偶兒童劇風格的原始樣貌作品,讓我們知道兒童劇發展到今天的源流;日本八、九十年代的《四季Four Seasons》,一齣混合抽象幾何及詩意的無語言經典作品,介紹世界無語言潮流發展的情況。
 
K11的放映及座談會很受歡迎,可惜已成絕響,感謝UA支持兒童戲劇
 
借兒童文學,增加兒童戲劇題材的供應
 
接下來,2020年七月,連續在立場專欄寫了三篇「兒童青少年戲劇創作母題」,分享如何從童話、繪本及兒童小說中吸收養分。之後,由世界發展走回香港的兒童文學,2020年十月二十八日「童聲童戲」的Zoom與現場講座,請來香港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女士介紹香港兒童文學的發展及作品,同時我講述兒童文學改編成戲劇的各種手法,開展兒童戲劇題材與兒童文學關聯的討論。2020年十一月,更邀請到香港及台灣兩位重量級兒童文學創作及理論研究大師,香港的阿濃,與台灣的林文寶教授在「港台兒童文學大師講座」講述兩地的發展,及對「兒童戲劇創作」的啟發。
 
文章、直播等一連串活動,希望大家容易消化 Suzanna 的艱深內容
 
為了使大家對兒童戲劇的創作原則有更多瞭解,特別在2020年底於立場專欄撰寫了三篇「何紫九個「兒童文學」特質與「兒童戲劇」的關係」,使大家更明白兒童文藝創作的規範與準則。更於2021年三月二十七日在 Suzanna 講座後,舉行一個「給未來的信(二)」的FB直播,集中以八齣明日藝術教育機構的經典作品,討論兒童劇寫作中序幕的功能,角色立體、象徵與比喻對兒童劇場的重要性,平淡生活、嚴肅、戰爭、死亡、環保的題材如何可以讓兒童投入,還有兒童劇是否可以反映本土低下階層的困難生活,沒語言及嬰幼兒劇場又如何創作呢?並且把這些內容在立場專欄發表成四篇「兒童劇捕手」,讓大家更瞭解兒童劇創作如何實踐。整年的動作,做足功夫,好使大家能消化 Suzanna 講座與工作坊的艱深內容。
 
仿古的街頭賣藝表演, 正是給當年歐洲人士發現兒童劇場表演的啟蒙
 
憶想你的童年,作為開通大家與年輕觀眾心思意念的默契
 
講座提出了眾多疑問,之後的三天工作坊是否可以從中獲得解答呢?第一個工作坊 Suzanna 要求學員寫出「五個能形容你童年、或可以形容你童年回憶的詞語?」作開端。Suzanna 要求我們通過回憶,回到自己童年的感覺,以自己曾經擁有過的短暫經歷,去跟年輕觀眾接觸,通過回憶與當代小朋友作對比,解決我們不容易仿效加拿大到學校建立學習小組收集想法的行動,用自己的童真去領悟其他兒童。強調我們必須分享及思考彼此之間這些詞語中,看到什麼?這些詞語能夠形容大家的童年嗎?能夠形容你認識的小朋友嗎?這些詞語是否過於刻板、偏頗印象,及對小朋友的誤解呢?
 
Suzanne 要我們知道「童年」是一個確實存在的過渡期,兒童對於當下的這一刻,是以絕對實在的方式生存,發掘創作者自己當年的過渡期,就是描述其他兒童過渡期的最佳方法。正如很多人理解,兒童真的需要學習,但這個學習不是成人所想像的情況,事實上我們當年與現今小朋友一樣,是在遊戲、觀察、模仿及別人示範之中,慢慢去進行摸索。學習與成長是兒童這一刻的終身目標,他們不是被訓誨而因此認知,我們兒時如此,他們也一樣。事實上,兒童戲劇工作者與兒童之間,是有一種教學雙長,互相學習的情況。
 
兒童並未如成人想像中的脆弱
 
兒童並非很脆弱,需要受到成人絕對保護。事實上,現代城市兒童,都在矛盾與壓力下生存,每天都承受着發生在他們身邊稀奇古怪的暴力與不安。 Suzanne 指出,成人很多時候把對兩歲前的保護,投射到所有孩子身上,以為他們真的不能應對。事實上,成人只是不能理解及接受兒童的解決方法。成人對兒童面對挑戰,經常理解為他們應對能力不足,原來他們可能只在思考解決答案而停頓一下,怎至已經知道答案,只是沒有權力去實施。例如 Suzanne 提出,當她研究「兒童參軍上戰場」題目的兒童劇時,發現殘酷的殺戮鏡頭並未嚇怕孩子,原來孩子覺得最震撼,是這些兒童戰士「生存而沒有希望」比「死亡更痛苦」。兒童其實已經有預測後果及應對問題的態度與能力,這些比成人更通達的人生哲理,顯示出他們的堅強。
 
兒童參軍的悲傷戲劇The sound of Cracking Bones
 
生存沒有希望比死更痛苦
 
不同地域的兒童狀況不一樣
 
成長、教育,社會環境,成人的態度與表現下,兒童教育及兒童戲劇的世界完全不同,這是 Suzanne 給我們的提醒。不同地域的兒童狀況不一樣,使我們明白為什麼 Suzanne 只跟我們講述籠統的真實世界,而沒有講述具體的例子,因為每地的真實面貌與社會承受能力不一樣。話說魁北克就有一個被父親性侵的十歲女孩,四、五年間被不斷施暴,原來受害人數多達三十多個女孩的同班同學。最後這個爸爸在監獄中被殺,而小孩及母親需要逃離家園免被歧視。兒童戲劇需要描述的正是這位小女孩心路歷程,而非這個駭人聽聞的悲慘世界,每個地方的承受能力不一樣。兒童不需要審判世界上的是非黑白,只要在受苦中,協助他們擁有堅強的人生態度就足夠。不同地域的兒童劇,闡述的現實生活題材不同,演繹手法變得十分重要。
 
工作坊第一天,最後的挑戰與功課
 
「為誰而寫作」是 Suzanne 給我們第一天的最後挑戰,這是我們要尋回作者心中兒童的原因。知道自己心中的兒童,與兒童心中的自己,成人的童年,童年的成人有什麼分別,劇作就有力量。只講兒童劇的理念,很多參與者包括我在內,馬上有一個疑問,工作坊不是要教我們如何去寫給兒童的戲劇嗎?為什麼不從技巧入手,直接了當從兒童喜歡的內容,向他們表達的寫作能力出發呢?反而要從童年的回憶字詞開始,又講了一大堆理念與原則呢?當 Suzanne 出了功課「給童年的一個朋友的信」,我的思考,馬上豁然開朗。
 
緊記為誰而寫,真摯的感情才是感動兒童的力量,技巧可以慢慢填補
 
這個工作坊不是教導正在學習寫作的青少年,而是給一群已經成長的成年人,而我們希望寫作給兒童。寫作技巧及表現手法可以慢慢掌握及填補,反而理念及哲理必須清晰。童年的五個字詞之後, Suzanne 這一個功課,要求我們寫一封信給童年的一個朋友,正正是一個很好的承接學習步伐。童年回憶字詞,是回到過去生活的閃爍片段。一封給過去朋友的信,就是這些閃爍星光的具體投射,反映出真實發生過的豐富感情。沒有真實感情,再秀麗與成熟的技巧,為誰而寫都是枉然。劇本技巧與格式可以惡補,文字修辭的能力,可以逐步加強,真摯的感情,才是感動兒童的最大力量。
 
下一篇,與大家分享 Suzanne 在工作坊中,講述「兒童劇場的本質與功能」及「兒童與劇場的連結」,當然還有不同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