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好的」兒童劇?(觀眾篇)

文:王添強 2020/4/1

 

兒童劇(theatre for young audience)顧名思義就是在劇場當中以各種形式,向年輕人表演,說出各種有情節與沒情節的故事。彷彿好像成人劇場一樣,不是單一戲種,不只是戲偶劇、面具劇、話劇、歌舞劇的單一品種稱謂的代號,乃是所有給兒童欣賞的舞台表演統稱。這麼闊的世界,又多分歧,又很主觀,如何是「好」。

 

借傳統西方故事元素分析「好」兒童劇

 

傳統西方認為故事有三個重要構成的基本元素,就是:講故事的人、聽故事的人,及講故事的方式與內容。用這些角度來說明及分析,可能是比較容易的方法,去分辨什麼是「好」兒童劇。

 

 

A、觀眾(聽故事的人)

 

#年齡段不同口味完全不一樣

 

先從聽故事的人,就以觀眾開始。兒童劇場聽故事的人,自然就是兒童及青少年,兒童及青少年從0到18歲,可以算是幾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所以,把觀眾分年齡段去觀賞表演,就是首要條件。

 

0至3歲的嬰幼兒,有三種氣質去面對生活挑戰,就是害怕、平靜,及激動。他們觀劇會作出完全不同的反應。如何使他們在劇場內平靜而不逃避?激動而不害怕?害怕而又得到舒緩呢?

 

3至8歲的孩子,有四個氣質向度,就是:怕生與否、專注力長短、感覺敏銳度、好動與控制能力。

 

a. 要孩子「不怕」劇場陌生環境靠引入過程是否鬆弛,加上表演中緊張與放鬆的平衡處理。

 

b. 要能吸引他們「專注」,就靠故事情節與想像力。

 

c. 「感情敏銳」的孩子能自控,靠角色與畫面的情感與浪漫創造。

 

d. 是否使小朋友情緒有認同及反應,而「不致失控亂跑」破壞戲劇進行,就必須靠故事張力的一收一放,及角色的魅力。

 

8至12歲的年輕人入劇場與否,靠的是作品是否與他們性別發展與個人喜好吻合。他們的觀劇口味差別很大。他們會告訴你喜歡不喜歡,順意而行,方為親子觀劇正道。這也因此,令到劇場經營十分困難,因為永遠沒有一個戲,可以吸引這年齡層的所有觀眾。

 

12至15歲的觀眾喜愛與否,關係在於劇中是否找到他們自己的影子。

 

15至18歲的朋友正義感強,喜愛尋找公平,正義的化身,去替「他」行道。長篇公益廣告式去宣傳精神文明為主的角度,或是主題公園Show的風格,娛樂為主、演完即止、水過鴨背的方向。

 

與年輕人的追求,可能是背道而馳、越走越遠,所以未必能吸引他們的目光。冰雪奇緣、小白及鋼鐵俠商業作品的流行,能感動萬千男孩、女孩的心靈,或許可以給我們一個啓示。

 

#合年齡需要才事半功倍

 

兒童劇必須擁有「夢幻」、「感染」、「教育」、「帶領」、「精巧」、「參與」,這些我全部都同意。

 

但「好的」兒童劇,必須平衡不同氣質孩子的需要,不同性格發展的兒童,也可以達成一致效果才算成功。因為,再「好的」劇,不同年齡及氣質的年輕人一開始就抗拒,任何表演都事倍功半。

 

#家長是推手還是障礙

 

我們做兒童劇行業的人,都明白購票的永遠是家長,看戲的永遠是兒童。大家都開始明白教育家長的重要,於是大部份的宣傳單張都強調當中的教育意義,以及對小朋友的好處。又或者是如何好玩,如何有樂趣,去呼召家長。

 

但如果我們永遠沒法教導家長,認識不同年齡階段小朋友有不同的需要。自己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的興趣、口味、氣質不同,因此會產生不同需要的話,我們很難成功邀請家長成為我們的推手。反之可能使他們成為自己小朋友欣賞藝術的障礙。

 

西方追求一個「好」的兒童劇,兒童及家長都能充分欣賞,不無道理。

 

B、舞台藝術家(講故事的人)

 

#兒童劇藝家必須升格成兒童心理學家

 

藝術家都有他們的技巧限制,演藝技術基本上都是同傳統舞台沒有差別,只是他們要加入兒童心理學的能力,才能蛻變成兒童劇藝專才。

 

所以,藝術家都有自己的長處及訓練的基礎,不同的表演藝術品種,在兒童劇世界都有完全不同的表現,但面向的兒童的基本需要還是一致的,你要感動兒童,對兒童心理學的掌握,是不容置疑的功夫。

 

#表演品種的差異

 

最先踏上兒童劇舞台的是「木偶戲」及「面具戲」,木偶戲最初是因為其節奏及快速的動作而吸引小朋友,因此成為兒童劇的寵兒。

 

木偶由於其造型之獨特,加上來自演員的表情、動作、故事、語氣,使觀眾更必須通過想像力才能連結木偶師與戲偶,貫穿其中,進行欣賞,想像力吸引三歲以上所有年輕人長時間的眼球。

 

「面具」的出現,是因為要演出「話劇」中動物或擬人化角色而借用及加入。但話劇並非八歲以下兒童的至愛,原因是話劇的長篇故事都要以懸疑作為連貫及張力基礎,孩子未必擁有這個專注力去長時間追隨劇情發展,當專注力下降,他們就會迷失在故事情節之中,無法掌握情緒。

 

當他們在劇場無法找到認同,就會苦悶地做出破壞行為,這就是小朋友在劇場胡亂走動及發出古怪聲音的原因。所以「好」兒童劇的其中一個成敗關鍵,不在喧鬧,是在安靜。如果,有一班小朋友非常安靜地欣賞整出戲,就明顯說明是一出「好」的兒童劇。

 

後來,「講故事」與「戲偶」結合,也加入「影子戲」,「面具」亦與「音樂劇」結合,兩者都得到重生。一般而言,戲偶的演出橫跨年齡段最長,3至18歲都可以,音樂劇方面比較適合八歲以上的兒童。

 

近年由於嬰幼兒戲劇的發展,有兩種戲種忽然之間加入兒童劇世界,就是「舞蹈」為主的「肢體劇場」及以「音樂」為主的兒童音樂演奏。

 

由於三歲以下小朋友,說話基本沒有太大作用,反而肢體動作與表情使他們更明白內容,加上音樂可以頓然讓他們從右腦的感情反射行為,轉化回左腦的理性思考,左右腦交叉動作有利兒童被情感感染,並且鞏固記憶劇場之前所發生的事情。

 

之後,大家更發現肢體動作與音樂不單對三歲以下的兒童有作用,原來對所有小朋友,一樣貢獻良多。於是,所有品種的表演,全面在兒童劇舞台集隊。

 

不同藝術家合作的「綜合表演」成為新寵兒,加上「馬戲、雜技」,近30年的兒童劇就由木偶及音樂劇轉化成全面的兒童及青少年劇場( theatre for young audience ),真正給年輕人看的舞台。

 

 

#文化背景、地域歷史的我們

 

兒童劇發展的開端,都在20世紀20年代,位於捷克與德國南部、意大利北部、奧地利、匈牙利、及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一帶。

 

這個時段與地域,不單是兒童劇的黃金時間,也是兒童教育發展及兒童心理學發展的相同位置。於是大家就開始明白兒童劇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與兒童教育發展同步的產物。

 

在華人世界,兒童教育發展才剛起步追趕西方,要同步把兒童劇普及帶給他們並不容易及真實。

 

但細想之下,當年兒童劇的出現,正是為了配合教育的發展,他是一次由配角轉成主角的戲劇性轉變。借著前人的經驗,華人兒童劇是否可以再一次扮演成協助兒童教育發展的推手,用同步互動的方式,你行一步、我行一步,互相扶持,好像小丑魚與珊瑚一樣共生共贏。

 

#兒童劇商業化的迷思

 

大家對於兒童舞台商業化有很大保留,這個不難理解,因為大家覺得既然兒童劇是給我們的下一代看,過分商業化會否使他們為了利潤不擇手段,帶給兒童很多負面影響。兒童劇商業化是否就會演化成兒童精神文明的鴉片。

 

其實,問題不難解決,正在於我們的社會是否對兒童成長階段差異情況充分掌握,社會是否關心年輕人欣賞藝術的權利,藝術評論是否豐富與專業,家長對購票選擇能力是否足夠,公私營劇團的分工是否明確,私營單位兒童公益服務的資助制度是否確立,專業兒童劇藝舞台工作者是否有足夠培養與有所支援等等。所以,如果以上能力是肯定及鞏固,兒童劇商業化,或公私合營發展模式,應該沒有任何問題。

 

但如果以上的答案是「否定」,明顯說明我們現時傾向需要發展以公益角度出發的兒童藝術劇院。現在,世界各地的迷惑正是,獨立商業兒童劇單位正在公益化經營,公營的兒童劇場正商業化操作。

 

公帑未有去創造環境,反而在創造作品生產者,資助制度沒有充分被善用。商業兒童劇沒有應有的身份,被剔除於教育門外,成為創意產業的一部份。

 

而公營單位,還苦苦在競爭市場,需要與商業單位無差別地吸引家長的青睞。商業與公營兒童劇統一標準,於是視線模糊,「好」兒童劇更難出頭。

 

所以,兒童劇誰人在做,不再含糊,說得清清楚楚,反而是一個優勢。

 

 

C、內容與方式

 

#心理年齡的配合

 

知道那一位觀眾要看,也知道誰要表演,當然我們就要知道,舞台上的內容與方式。明顯好的兒童劇必須能配合年輕人的「心理年齡」,所表達的內容是兒童能想像、能承受,並且可以投入角色的行為,並且得到感染。

 

#生理年齡的掌握

 

由於年齡越小的孩子「專注力越短」,所以故事不能太複雜,表演時間不能太長。每一段落之間,必須有機地加入舒緩、放鬆或思考,及幻想環節,以便小朋友進行左右腦交叉運動,保持專注之同時,可以消除緊張。越年輕的觀眾劇情發展的每一段落時間需要越短。當然也要考慮年輕人的生理長短時間,例如:小便、口渴、悲傷及憂慮等時間線。

 

 #不同時候側重不同

 

任何年齡段,「好」兒童劇必須有「想像力」、「同理心」、「勇敢冒險精神」等元素,只是不同年齡段側重點有所不同,嬰幼兒是同理心,3至8是想像力,8歲以上是勇敢冒險精神,三者不能缺少,只是其中一項更為突出。

 

#豐富而不誇張,孩子共鳴

 

當然,空間「顏色豐富」,故事「充滿感情」,角色吸引,內容引起孩子的「共鳴與投入」,氣氛「神秘、浪漫」而不恐怖,節奏明快,分段清楚,長短適中,台詞動作快慢得宜,吸引而「不誇張」。演員「不假裝成兒童」模樣,但獲孩子認同,並且從角色身上呈現及反射出孩子的心靈世界,都很重要。

 

#「好」不容易

 

兒童劇藝沒有簡單的「好」標準,只能給大家一個帶領往「好方向」發展的「索引」。

 

說別人的戲不好,反而容易。要建立「好」的兒童劇文化環境,數量才是正道,兒童戲劇在社會之中未有足夠數量之前,要「好」不容易。

 

~歡迎友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