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學校」是夢還是真

[文:王添強]  10/2/2020

哲學、教育及社會學集於一身的杜威先生,文章一向艱深難懂,「明日學校」( Schools of Tomorrow )是他最具體及最易懂的一本書,發表於1915年,是他巔峰時期的著作。一百年前的明日學校,與今天我們的教育環境,依然擁有很多前瞻性的啟發。

杜威作品一直是當代教育理念的啟蒙


近年世界趨之若鶩的「芬蘭教育模式」,及改變世界智能發展水平判定的「多元智能」教育模式,都是杜威自然發展成長教育理念的最佳演繹與延續。「強迫成就導向」與「自然發展成長」,永遠是華人社會教育上的最大迷思。我們現在的最大挑戰不是升學主義,而是相信只有苦讀、強記書本上的僵化知識,就可以帶來名成利就的固有文化。所以,學校所讀、所教的內容,太多資訊及知識,除了提升學生社會身份與地位外,對整個社會可能未必有所貢獻。

杜威當下所處的西方社會,也正正處於今天華人社會相同的情況,就是「功利教育」制度蓋過任何自然發展學習的努力。個性培養的推動,已經淪落為權威建立的策略,而非真正通過自然發展取悅自己性格的行為,以個性發展去建立自己本性的成就,個性培養已經不再真實。從書中看到杜威教育理念的核心價值,是希望通過教育重新恢復兒童與生俱來的敏銳感覺能力,因為當兒童擁有敏銳感官學習能力,就不會鬆懈,就能應對社會未來的挑戰。因為未來怎樣發生,這種能力都會為他們找到應對的方法與出路。

20 年代,美國創造性戲劇的出現,正是杜威精神的延續,強調「經歷中學習」,學生在經歷中學習,顧名思義並不單是指學習技巧與知識的實踐,乃是面對生活經歷的學習,生活疑難中的學習。教育戲劇或創意戲劇,沒有確實答案的探索方式,正正就是建立學生重新擁有感官能力的學習方法。或許,從這書中可以察覺更多,戲劇與教育理念的脈絡關係。


個人自由與社會發展的調和


在密集及陌生的城市化發展當中,如何相信別人可以共事,及可以分享多少資源,永遠是我們頭號的考慮。華人家長的永恆矛盾,在重視發展自己孩子自然發展、因材施教的思考當中,依然希望他們可以在一致內容的集體教育中,擁有高層次的成就,出人頭地。個人自然發展的目的可能已經變質,強調個性,可能只是為了突出個人成就的策略。

所以,杜威如何面對集體與個人之間的平衡,強調身心一體,自由與紀律平衡,個體與社會性發展調和,是自然發展成長教育的重要元素,很值得我們參考,是開啟我們教育迷思的重要出路。

理解生活-學習資訊、內容與生活經驗的聯繫。
探究生活-通過遊戲、戲劇與藝術,把生活化成學習。
建構生活-在疑難與困擾的模擬生活中進行學習。
百年前的預言與想法,可能成為今日教育最重要發展方向。生活是自然發展成長的最佳學習模式,學生不是重複生活,是在疑難困境中去探索生活。

杜威是與華人最接近的殿堂級教育大師
「學會生活」,是「明日學校」的校訓。不會生活,離地生活,只會考試,只有學歷及專業頭銜的人就可以成為社會頂層,明顯是今天香港社會的禍害根源。或許,香港教育界更加需要深入學習此書內容。

杜威的教育理念,經由北京大學胡適教授傳入中國。1919年,杜威至日本講學,接到中國方面邀請信,4月30日,杜威由日本抵達上海,展開為期15個月的巡迴演講,遍及北京和華北、華東、華中11省。杜威在講學途中,見證了五四運動的爆發,也曾會晤孫中山先生,因為這次巡迴演講,使他的實用哲學在當時中國形成風潮。1921年6月30日,兩年多以後,杜威及家人才啟程離開中國。

杜威是世界上現代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曾經長期在中國演講及推動教育,與我們十分接近。雖然此書遲了接近103 年的今天,才能翻譯成中文在華人土地出現,作為我們瞭解他的整體教育理念及精神所在,都值得我們細心翻閱。此書與當今教育理念的研究,極具啟發性。

回歸自然可能是最佳教育方法


學校在希臘原意是「閒暇」( Leisure ),是古代貴族在社會當中,因不用勞動所作出的一些集體學習活動,並且通過學校制度去展示出貴族的智能水平高低。從歷史角度出發,原來「放鬆」學習可能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或許給我們很多啟示。

杜威強調讓學生擁有強健的身體、敏銳的觸覺、及學習應有的邏輯與步驟,智能的成就與獲得,就指日可待。順其自然地擁有前者,智能的發展自然會慢慢萌生,本末倒置違反自然原則,把知識強行灌輸給年輕人,教學功能只會是過眼雲煙,一瞬即逝。

希望大家,今天可以好好拜讀及分享杜威先生( John Dewey ) 名著,呂金夑、吳毓瑩譯的「明日學校」,百年前面世,歷久常新的一本經典作品。
 

~歡迎友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