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語言的舞台詩篇(經典兒童劇介紹)

[文:王添強]  29/1/2020 

以七巧板的三角板塊作為元素,在舞台上現場併合成所有物件,完全沒有語言,溫柔的琴聲及優美的動作,如詩歌般把四季的美景盡現眼前,能在大型歌劇院演出,這樣的節目一定吸引舞台藝術家的眼球。 

從九十年代中後期,我們歐美亞各地兒童劇學習之旅開始,三角劇團的「四季」都是國際藝術節熱門劇目。我在世界各地看過這個日本小劇團的大演出不下十次,直至2008年在澳洲帕斯看他們最後演出,可以算是前後二十年世界各地最受歡迎的亞洲合家歡戲偶節目,為世界各地藝術工作者津津樂道。 

還記得2004年在克羅地克的一次,在一個九百人的歌劇院,全場滿座連演多天,是亞洲舞台工作者夢寐以求的難忘經驗,全隊只有六個人,表演由兩個演員及一個鋼琴演奏家所組成,加上兩技術人員及一個行政。簡約的舞台,只有二人操作大大小小三角組合道具,加上現場綱琴演奏,如詩歌一樣,讓人充滿想像力。用詩歌的編寫手法、結構及節奏,沒有運用故事貫穿,通過音樂貫穿感情,充滿感動。 

節目首先出場的是由小三角形組成的春天花卉,之後三角現場變化併合各種小動物快樂地生活,夏天的海洋、海底繼後出現,秋天的落葉美不勝收,雪地的野兔在奔跑追逐,以幽默、風趣、搞笑,老少咸宜及沒有語言的手法,就以七巧板併合物件征服世界的童真。

 

兒童劇沒有語言,最初確實是基於海外節目市場需要,後來因為沒有語言的創作,演員反而需要運用全身去跟兒童溝通,正好與孩子理解事物的過程吻合。沒有語言的表演,大人小朋友一樣需要猜測,於是家長就不會以為自己明白而兒童不明白。事實上,理解無語言作品的敏銳度,兒童遠超成人。劇場工作者發現兒童欣賞節目是會用身心靈全方位開放的方法來瞭解,所以舞台內容不是語言為基礎,反而是觀眾以眼睛、心思、感覺的全面情況來評估,所以沒有語言兒童觀眾可能理解得更多。在華人社會之所以沒有語言的兒童舞台作品受歡迎程度不高,只是因為家長對沒有語言表演感覺不夠敏銳所致。沒有語言的作品其實更能啟發兒童及青少年豐富想像力。

 

七巧板原是中華文化的遺產,源遠流長,技巧落在藝術家手上變出彩虹,古老文化華麗轉身,配上突破的詩歌編寫技巧與手法,接受地域的限制,突破語言的框架衝出世界,簡約中充滿創意,娛樂中充滿感情,這些都是我們創作兒童劇的烏托邦,努力追求的夢想。

錄像網絡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5tWNhCUiDw

 

~歡迎友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