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戲偶教育(五)開口偶-最受歡迎的教育戲偶

居家戲偶教育(五)開口偶-最受歡迎的教育戲偶

現代電視機上,孩子最常見的戲偶品種當然就是開口偶,而芝麻街正是把開口偶散播,紅遍世界的推手。之前,不同國家的電視台已經出現戲偶,有提線,有布袋,當然也有開囗偶,但沒有芝麻街這麼受歡迎及普及。不但成為小朋友受歡迎的偶像,更成為商店上眾人爭相搶購的熱賣產品。還記得90年代初,在美國紐約街頭看到 Elmo 公開發售前的熱潮,人龍圍繞整座「玩具反斗城」所在的街道,足足一個圈,通宵達旦地排隊等候開售,彷彿是搶購超級巨星演唱會門票及著名樓盤銷售的購買隊伍,為的只是一隻全身紅色,年齡永遠停留在兩歲半的開口玩偶。

芝麻街的開口偶因教育目標而出現

九十年代,在 HBO 看過一個紀錄片,有關芝麻街創作過程的歷史,原來最初是一個不營利的教育計劃,由卡內基基金會贊助,集合眾多教育及語言專家,期望向紐約及大城市非英語母語的幼兒提供語文及成長教育。可惜,第一批拍攝的試映集數,無論動畫及人戲都不受歡迎,孩子只留下對那黃色、橙色的抽像開口偶 Bert 及 Ernie 印象深刻。於是,製作團隊風格上作出改變,造就了一位戲偶英雄 Jim Henson,使開口偶成為主要角色。於是曲奇怪物、大鳥,一個又一個出場,到永遠兩歲半的 Elmo 可以算是瘋魔全世界。約兩年時間,製作團隊已經不再需要贊助,並且有能力及金錢,成立紐約公共電視教育频道,生產其他兒童教育節目。九十年代末,我參觀他們在紐約製作基地時,他們已經不再主力生産芝麻街節目,交由上海、東歐及澳洲等各分部負責拍攝。

芝麻街的每隻戲偶,都會停留在固定年歲

從兩歲半的 Elmo ,介紹一下芝麻街生產戲偶的特色,他們一般都會根據孩子成長關鍵期的年歲特性來創作角色,而這些角色都會固定在這個年齡上,例如他們向我介紹 Elmo 的創作過程,就是先由教育及語言專家,就兩歲半兒童的性格特質,說話、動作、行為進行分析,再交由設計團隊去設計外型,而每一個戲偶角色的操控表演者都是固定人選。編劇及角色的操控者,更會與專家進行多次對談,確保這個角色的年齡行為表現,都會在適當位置上。就這個角色的各種好奇心、憂慮,並與親人的關係作出全面分析。所以,角色一般都會非常吸引同年歲孩子的認同。

一個開口偶角色成為兒童心中的英雄

芝麻街戲偶角色永遠都有固定年齡,例如大鳥就永遠停留在六歲半。其實大鳥角色亦是一個開口偶,由操控者用他的右手操控嘴巴,另一隻手操控兩隻小翅膀,再加上自己的腿在走動,形成一個會走路的大偶。還記得,當年紐約罕有遭受巨風吹襲後,芝麻街特別推出一個特輯,以大鳥為主角,講述他的鳥巢被摧毁,如何與居民一起重建家園的心路歷程。當時被影視評論界及教育人士譽為安慰紐約兒童心靈的最重要定心丸。宣稱這一輯節目,使大部份紐約兒童得到巨大的安全感,怪不得大鳥在紐約人心目中,幾乎站上「國鳥」的角色。當操控大鳥的藝人退休,交棒給下一位操控者時,獲得禮遇及懷念的文字,好比國家英雄一樣。

因為開口偶與別不同有咀巴,所以特別適合有近鏡頭的電視及語言學習

正因為開口偶有咀巴,有利說話的模仿與訓練才被教育電視節目使用,又因芝麻街的戲偶都是半抽象而色彩鮮豔,與過去舞台及街頭的形象截然不同,加上鮮明性格及風趣幽默的台詞,於是大行其道。芝麻街戲偶創新形象,感情豐富而獨特個性,正與七、八年代出生的後現代兒童不謀而合。加上戲偶產品的推動,使小朋友可以把自己專屬的偶像帶回家,藏身在戲偶後同步扮演,邊投入電視箱的角色,邊投放自己的感情。戲偶不再是普通角色及明星,而是孩子自己的化身,使他們獲得面對現實生活,無所畏懼的安全感。後來,得益於全球化貿易環境,使芝麻街由配音節目,再變成世界各地針對性製作,成為後現代最具代表的戲偶藝術現象。使很多九十後的年輕人,以為戲偶就只有開口偶。

芝麻街使教育有了全新概念,原來開口偶角色是這麼重要。於是,當年明日藝術教育機構與香港教育部門合作推出的一系列戲偶教育短片,也使用開口偶與大家分享。以下是其中一集的視頻:
https://youtu.be/z_jUel2bJ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