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亞洲-美國傀儡戲影響力論壇綜述

首屆亞洲-美國傀儡戲影響力論壇綜述

                             南京財經大學  孫冬

紐約美華劇坊(CTW)、中國口傳和演唱文學雜誌(CHINOPERL)、華美協進會人文學會和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戲劇藝術合作中心(CTAC)於美國東部時間2022年6月13日晚7時聯合舉辦了首屆“亞洲-美國傀儡戲影響力”的線上論壇。

此次論壇是今年四月份康乃狄克大學傀儡藝術項目舉辦的一場研討會的延續和發展。為了將這一討論帶給更廣泛的公眾,CTW和其他四個主辦組織邀請了研討會嘉賓與全球觀眾分享他們的文化遺傳、所接受的異質文化影響和薰陶以及他們亞洲和美洲的跨文化交流實踐。

本次論壇由南京財經大學教授孫冬博士主持。參與的藝術家有香港明日藝術教育學院的王添強,臺灣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鄭嘉音,印尼紙月亮傀儡劇院的瑪麗亞·特裡·蘇裡斯蒂亞尼,紐約重影傀儡實驗室以及紐約美華劇坊的馮光宇和斯蒂芬·卡普林。論壇吸引了很多對傀儡戲劇感興趣的藝術家、教師、文化工作者和觀眾的參與。他們聆聽了講座,並與藝術家們進行了互動。

首先,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的教授、同時也是兩個主辦機構紐約美華劇坊和中國口傳和演唱文學雜誌董事的陳凡平博士和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藝術合作中心主任陳祖言教授致歡迎詞並介紹了主辦單位、參與的藝術家和藝術團體。紐約美華劇坊的聯合藝術總監斯蒂芬·卡普林介紹了該論壇的背景和初衷。隨後,圍繞著“文化影響力和跨文化交流”這一主題,每個藝術團體放映了一個15分鐘的視頻,展示他們的藝術創作以及他們對傀儡戲創作和表演的獨特觀點,最主要的是交流他們在藝術創作中所獲得的文化影響和跨文化交流的實踐。

明日藝術教育學院是香港第一家專業的兒童劇院。該劇團成立於1984年,致力於兒童戲劇製作和戲劇教育。自2009年起,明日教育成為荃灣市政廳的場地合作夥伴。在多年的藝術創作和教育事件中,他們成功地通過藝術創作將娛樂、教育培訓和療癒結合在一起。創始人王添強先生曾擔任亞洲傀儡聯盟秘書長和世界傀儡聯盟中國中心主任。自1990年代以來,明日的藝術家們多次去美國訪問演出,在那裡他們參觀了許多兒童劇院並與美國藝術家進行了全方面的交流。這些經歷激發了他們的專業選擇和創新。多年來,他們也參加了各種國際性節日,並獲得了許多獎項。

臺灣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成立於1999年9月,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劇場品牌之一。在藝術上,他們力圖跨越學科和藝術界限。致力於探索實驗性的表演和萬物皆可偶戲的可能性。2013年無獨有偶自臺北搬遷至宜蘭縣五結鄉,整建閒置穀倉成為備有排練場、專業製偶工廠以及小型展演空間的“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藝術村提供海內外偶戲工作者獨特交流實驗場域,亦持續經營專業工作坊課程,為國際重要的偶戲創發平臺。通過利澤國際木偶節、利澤常駐藝術家等平臺,無獨有偶劇社不斷努力培育新的人才和反映本地文化和生活的作品。創始人、導演鄭嘉音和她的公司的作品多次被提名或入圍臺灣新藝術獎,並屢獲海內外藝術節邀演,足跡遍佈歐亞美三十座城市。這些跨文化交流為他們提供了更多國際合作的機會和更多的跨文學創作的靈感。

來自臺灣的鄭淑雲(Spica Wobbe)於2011年在紐約創立了重影戲劇實驗室,旨在創作一種全新的跨文化的作品。通過對物體和光的操縱,結合音樂、舞蹈和詩歌來探索過去和現在的世界。鄭淑雲從師於很多傀儡界的藝術家和大師,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教育。她在臺灣、紐約和世界其他地方參與了許多傀儡創作項目和演出,並在藝術創作和教育方面獲得了許多資助和獎項。

紙月傀儡劇院於2006年4月在印尼日惹成立,由聯合藝術導演瑪麗亞·特裡·蘇利斯特亞尼(Ria)和伊萬·埃芬迪創立。瑞亞和總監伊萬·埃芬迪是一名視覺藝術家和紙月的木偶設計師。到目前為止,劇團創作了30多個傀儡劇作、視覺藝術裝置和展覽,巡迴演出遍及10多個國家。他們還定期舉辦藝術家常駐專案和工作坊。他們認為傀儡戲是不同藝術和人之間的橋樑。2008年,紙月亮傀儡劇院推出了“PestaBoneka”,一個國際傀儡戲雙年展,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傀儡表演者到印尼分享他們的作品。

中國戲劇工作坊成立於1995年,其宗旨是傳承和推廣中國傳統的表演藝術,並創造連接東西方、傳統和當代戲劇實踐和形式的新的戲劇作品。2001年,CTW與金山傳統皮影劇院(由喬·韓弗理創立)合併,創作了中國戲劇工作坊,後改名為紐約美華劇坊。CTW位於紐約的皇后區,這是地球上種族最多樣化的地方之一,就這決定了他們的作品也必然跨越了種族和文化的界限,以糅雜的方式來表現多元的經驗,以全新的形式來連接社群、美國和全球的藝術家和觀眾。在過去幾十年裡,CTW支援了一群在90年代末從中國來到紐約的中國戲劇藝術家,他們成為CTW的戲曲、音樂和原創傀儡作品的核心創作成員。自2020年新冠爆發以來,CTW通過製作和舉辦一系列線上節目、講座以及論壇等活動來應對文化和社會生態的突變,讓藝術將突然分裂和孤立的全球觀眾和藝術家聯繫在一起。除了每年百餘場的演出,CTW還深入社區和學校,普及和推動傀儡戲的教育。

此次論壇不僅涵蓋了每個組織在傀儡領域的成就,還討論了全球跨文化交流的最新發展趨勢,並探索了傀儡在教育和培訓等其他相關領域的作用和發展前景。他們的視頻展示了豐富的成果和多姿多彩的藝術策略,為與會的藝術家、觀眾和社區提供了很多可以參與和合作的可能性。觀眾們對藝術家們的藝術成就和他們跨越文化、跨媒介邊界的探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他們的創作理念和概念表示欽佩和贊同。有觀眾提到傀儡創作如何進入K12的教育的問題,王添強和卡普林談到了他們的項目是如何與當地的公共教育系統相結合的策略和路徑。觀眾還詢問了這些藝術家從他們的前輩那裡得到的靈感和影響。在閉幕語中,CTW的聯合藝術總監和斯蒂芬·卡普林設想了大紐約地區以及世界傀儡表演的未來。他們希望他們的作品和創作能激勵更多的年輕藝術家去進行創作和大膽實踐。

在近年,紐約美華劇坊的中國戲曲系列講座和各種題材的論壇一直致力於鼓勵紐約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新興藝術家的創作和藝術家群體之間的合作互動。第一屆傀儡戲國際論壇為木偶表演者、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和行業提供了一個空間,讓不同年齡的藝術家們聚集一堂,互相分享和學習,並共同對傀儡戲的各個方面進行深入的探索。這樣,他們就成為一個更廣泛的、具有多重文化淵源和多重文化身份的藝術社群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