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哭和感動嗎?兒童劇《我想要愛》觀後感

 

我記得第一個讓我念著念著就流淚哽咽的繪本,名字叫《先左腳,再右腳》。

我記得那天早晨上班前給孩子念這本書的情形。

只是照著繪本念而已,結果居然感動到自己念不出聲,孩子問我:媽媽你怎麼了?我說,媽媽沒事,就是太感動了。

那時候,妞大概三歲多。

在我看來,給孩子選擇文學性故事性強的繪本,其實並不需要分那麼清楚三歲應該看什麼,不同的年齡感受自然會不同,雖然那時候她並不能明白媽媽為什麼會流眼淚,但我想,她看到我流眼淚,也算是一種體驗吧。

很多東西,我不能確定好或者不好,但我願意真誠地告訴孩子我的感受,讓孩子看到真實的情感流露,因為我希望她也能對我敞開心扉。

 

情緒的表達,其實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知道情緒都有哪些,知道自己為什麼有這樣的情緒,學會識別別人的情緒,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這門功課其實我自己也都不及格。

因為我們大多數家長,從我們的父母那裡接收到的信息是,要隱忍、隱藏、含蓄。當我們不斷接觸西方的文化和育兒理念時,期望孩子學英語學鋼琴學芭蕾,我們重視了知識,重視了興趣,卻在情緒這塊是空白。

也許是我多想了,我覺得生在香港、東方文化里長大的國際知名教育戲劇專家王添強老師選擇法國克萊爾的繪本《我想要愛》進行改編,說不定是想讓我們這個很能隱忍的民族的父母,深刻的去體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要經歷的傷痛,讓我們靜下心來先去感受。

感受了、懂得了才談得上接納,才談得上正確的疏導。

 

我們是不是曾經不允許孩子哭鬧?

或者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孩子歇斯底里的哭鬧而手足無措?

我們是不是覺得孩子把玩具熊當做家人很可笑很幼稚?

或者我們隨意扔掉孩子撿回來的一根樹枝、一塊石頭?

我們是不是沒有覺得這件事很重要,只想著轉移注意力,讓孩子盡快高興,只要高興了就是好的?

 

如果我們懂了,接受了,我們的處理方式也許就會有很大的不同。在育兒道路上,確實更多的是需要家長去學習去領悟的。這個過程我們的發現只會越來越多。

 

回到劇情本身。這個繪本劇的關鍵詞就是“失去”和“得到”

一、“失去”在前,“得到”在後,意味著這是個積極的故事,並不會一直悲傷下去,每次的“得到”都足以讓人產生更強大的信念堅強下去;

二、“失去”和“得到”又是相互轉化的,在這個過程中,經歷(輸入)——成長(輸出),是不可逾越的,每一次難忘的經歷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這也是非常積極的;

繪本如何能夠支撐起一部近一小時的兒童劇?通過與繪本對比,我們可以看到王添強老師編劇時的重點。

一、細膩的描繪了小熊吉米和土撥鼠奶奶在一起相處的情形,當小熊吉米與小兔子在一起的時候,小熊用奶奶那里傳來的方式照顧小兔子。

土撥鼠照顧小熊的時候,給小熊講故事,煮好吃的、蒙眼做遊戲,這些美好的陪伴,給予小熊力量,他也將這些美好的陪伴給到了小兔子。

 

二、用很有想像力的表演方式,不僅可以增加歡樂,還可以加深小朋友對劇情的感受。

小熊幫助土撥鼠趕走老鷹的時候,老鷹是用食堂夾飯菜的大夾子扮演的,當這隻老鷹一出場,孩子們立刻歡笑聲一片,我相信這就是孩子們喜歡過家家、扮演遊戲的原因——道具再簡單都不怕,怕的是沒有想像力。

當小熊做夢迴想起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光,使用剪紙和手電筒打光,將影子打到窗簾上的表現手法,很具象、立體的讓孩子理解“思念、想念”。

三、當“失去”到來的時候,悲傷不可避免。但悲傷也不能過頭,畢竟這是給孩子看的劇。傷感也不是最終目的,所以每個悲傷的轉角處的處理,既讓人傷感還不能悲傷過度,拿捏的分寸和鋪墊很重要。

比如,在土撥鼠奶奶“死去”之前,“一閃一閃亮晶晶”的入睡歌曲(從熱鬧變冷靜)到背景音樂響起(從冷靜到悲傷),是有過度的漸漸地傳遞出來這種悲傷的情緒。

土撥鼠奶奶“死去”之後,小熊從發現奶奶再也醒不來了,到陪伴著奶奶的墳墓很長時間,傷心難受的這個過程也是慢慢讓人接受的,對於孩子來說,要接受這個事實可真的是不容易。

四、整個劇中的互動是很自然的,潤物細無聲,完全是因為孩子們進入了劇情,與小熊吉米感同身受的一起走過這些情感經歷。

小熊和奶奶睡覺時唱起“一閃一閃亮晶晶”這首耳熟能詳的睡眠歌曲,孩子們很自然的的跟唱起來。

當奶奶和小熊蒙著眼睛捉迷藏的時候,為了幫助小熊盡快走到奶奶跟前,孩子們情不自禁的指引小熊走幾步、往左還是往右。

小熊給小兔子起名字、教小兔子學會區分“你”和“我”,也是孩子們時常遇到的,這種歡樂也很有共鳴。

 

五、很土很溫情的舞台佈置、很巧妙的舞台道具,讓這部劇充滿了東方文化的味道。比如那碎花布的窗簾,讓我想到了童年的家。

 

我知道,這些所謂的觀劇感受,都是我個人的。我也不能用我的認知去替代所有人。但願更多家長一起來分享自己的觀劇感受,兒童劇並不是只給孩子看的,當我們真正和孩子一起欣賞時,我們一定會懂得編劇的用心。

而且,我要時刻提醒我自己,不管是什麼演出,我都不能要求孩子一定看到、看懂多少。

我無需過多的給孩子介紹和解釋劇情。

我相信有些東西一定是她能理解的能感受到的。

那是她自己需要經歷的。

 

來源︰孩子需要哭和感动吗?儿童剧《我想要爱》观后感